芹菜老了,也要气候变化背锅?

农业究竟如何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食通社已经陆续发表了多篇文章。今天分享一位一线种植者的心得体会。赵飞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加入从事有机种植的平人农场,在北京昌平和山西灵丘两地负责蔬菜生产。1月8日,他和另外两位生态农友,参加了北京丰年庆的气候变化分享会。赵飞以普通的蔬菜为例,讲述了极端天气如何影响农业,以及农场采取的独特应对办法。

本文根据他的演讲编辑而成,希望你能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更加理解农人、作物和天气的复杂互动过程。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观看丰年庆分享会的完整回放。

在农场,我们总要被消费者提问:为什么菜会长成这样?菜为什么这么老?为什么这么甜?为什么会有虫眼?

很多时候答案都和天气有关。在气候变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普通消费者甚至可以直接从食物中感受到它。

●2022年秋,长势旺盛的草莓地。平人农场所处的昌平兴寿镇是北京的草莓主产区。

先说正当季的草莓。2022年10月份气温偏高,草莓长得很旺盛。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草莓只长秧子不爱开花。这也让草莓的上市时间整体推迟,从去年12月推迟到今年1月。

2022年春天我们在昌平种植的西兰花,晒得老化发黄,周围农户的情况也不如往年。往年我们总是担心温度太低,但去年反倒温度偏高。几次反常的短暂高温,就让西兰花的花球变了颜色。

消费者如果把这样的菜花拿回家,会发现叶片上面的一层 “蜡粉”会比往常更厚。这是植物为了在阳光的辐射之下保护自己,不至于受高温失水。

●山西灵丘,得了叶斑病的露地芹菜。
去年买到我们农场芹菜的顾客更有体会。这个芹菜品种叫“法国皇后”,非常水灵,但去年温度湿度都偏高,导致它的纤维特别多,吃起来发柴。这样的天气也让喜凉的芹菜容易生病,叶斑病爆发导致好几茬儿都没有收获。即使能够收获,叶片受到病害干扰,在销售前也都被揪掉了,所以消费者买到的芹菜就只剩芹菜杆了。

一、“天道无常”,再难靠天吃饭

我们经常听到“农业靠天吃饭”这句话。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天灾常见,农业旱涝不保收。但“靠天吃饭”首先是说,农业是靠着 “天道有常”,所谓“天地有节,四时不差”。农人认识到当地存在稳定的气候规律,才能规划生产。我刚到山西灵丘的农场工作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当地的农资店。通过聊天,我会了解当地的气象规律。再加上查询当地近年的平均气温、极端气温、降雨量等气象信息,就能够做出大致的生产计划,知道什么时间种什么作物,可能会发生什么灾害,要做什么应付的准备。多跟当地的老农学习,就能知道当地人的种植习惯。有些经验其实已经总结在地方的农谚之中。比如我们北京的农场在昌平兴寿,习惯在惊蛰前后种豌豆,用老北京话说就是“豌豆不出九”,要在九九之前把豌豆种下去。这就是农民总结出来的适宜种豌豆的温度和季节,如果温度太高或者太低,豌豆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当地的农民通常在秋分前后种大白菜,处暑前后育洋葱。这些蔬菜的种植时间点都比较固定。

小时候爷爷经常对我说:“上月二十五,下月无干土。”这是我们老家安徽那边流传的一句农谚,意思是如果上个月二十五(农历)下雨了,下个月也会连续降雨。“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时节阴雨,意味着接下来45天雨水都会很多。这都是人们观察一年四季的天气变化,总结出的经验。

现在许多人争论气候变化对各地的农业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气候紊乱了,变得难以预测,农人过去的经验就会受到极大的考验。我们也只能在实践中摸索新的规律。

●这个胡萝卜长得马马虎虎,是因为当地温度偏高,地上部分容易发生早衰,地下部分不好成型。
●早春的露地小油菜,被黄曲条跳甲啃得都是虫眼。原本赶早播种就是为了赶在虫子开始活跃之前收获,但去年冬天温度偏高,虫子提前出来了。
●气候变化带来也会带来惊喜。今年山西灵丘温度偏高,西红柿的晚疫病就少,当地农户西红柿就都获得丰收!但据报道,今年全国西红柿也丰产导致地头价过低,一些地方甚至低至三毛钱一斤,又出现了“谷贱伤农”的局面。

二、极端的天气灾害

气候变化带来的还有更糟糕的气候灾害。所谓“风霜雪雨雹,旱涝病虫害”,都变得更难预测,而且更加频繁。2021年5月4号,北京昌平迎来了非常罕见的一场霜冻。同时在山西灵丘,5月份下了场大雪。农场有位宋叔,是本地人,已经60多岁了。他说,哎呀,5月份下大雪确实很少见。那年春天地温偏低,所有的种植时间都要推迟。让人感叹,气候到底是变暖了,还是变冷了?其实就是气候不稳定,极端的天气更常见了。

●2018年农场大棚被淹的场景。

在我来到平人农场之前,七年没有被雨水淹过。但自从我来到这里,农场就已经被淹了三四回了,最惨的时候几乎整个农场都泡在水里。

●2021冬天,一夜暴雪压垮了好几个大棚。农场的阿姨们感慨,好久没遇到这么大的雪了。
●2021年我们还遭遇了风灾,风力和持续时间比往年都要大。农场的棚膜几乎挨个被暴风掀了一遍。

遇到小灾,比如霜冻,我们可以靠设施,或者点燃加温块这些简单的方法顶一顶。但是如果受一次大灾,就等于一年甚至几年白干。

我们也考虑过购买农业保险,但其实只能覆盖部分受灾的情况。例如,保险定义的雨灾,就是指短时间内的暴雨。2021 年的持续降雨使土壤水分饱和,我们的地势又低,含盐分高的地下水返到地面上,使表层土变得盐碱化。连续降雨还会导致大棚进水,土壤含水量过高,蔬菜难以播种,但是这些都不在保险的覆盖范围之内。

因为现在雨水偏多,农场每年都要开挖排水沟,这几年越挖越深。但我们农场的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附近虽然有排水沟,因为没有人维护,几乎荒废了,没法通到附近的河道。我们的排水沟再深也没有意义,反倒会让雨水倒灌进地里。

因此,这种大环境的问题解决不了,单个的农场或者农户很难靠自己单打独斗。今年我们又出钱帮着把公共的排水沟疏通了一遍,也在想办法和周围的几家农场一起努力解决问题。

●我们在大棚内也挖出排水沟,防止水淹。

三、农场的应对方法

说完了农场的困难,也说说我们这几年总结的一些独特的应对方法。2021年,因为连续降雨,有的土棚发生了滑坡坍塌,但并不严重。这要归功于土坡后面有足够多的杂草,用它们的草根固定住土壤。否则这几个棚可能会发生更大的坍塌,那这一年就白干了。

以前我们觉得草太多不安全,冬天干燥容易着火,盖上塑料布,不让这里长草。这几年降雨越来越多,养草护坡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但我们的土墙太厚,草的根系还没有扎透。我希望慢慢把这些草根养得更深一些。

同样的,在没有种植作物的裸地上,我们也在“种草”。食通社的再生农业讲座提到的黑麦草,我们今年冬天就在尝试露地种植,不是为了收获,而是为了用草根保护土壤。因为耕作较多对土壤损害大,今年我们也在尝试免耕栽培的方式。

往期文章▼

这是我们在山西灵丘的大棚,在里面尝试种了蛇床子等等草种。因为昆虫对于温度非常敏感,气候变化很容易造成意想不到的虫害爆发。而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杂草来给天敌提供适宜的环境,控制虫害。

我们还在棚里种茄子。茄子能起到密闭遮挡的效果,让怕干扰的虫子在里面栖息,形成适宜天敌环境。图中的茄子从 2021年12 月一直长到2022年 12 月,这一年里,我们发现其中的蚜茧蜂、蚜蝇、草蛉等非常丰富。茄子种下去之后,我就不再担心像蚜虫这样的虫害。

以前每年在大棚里种黄瓜都被蚜虫闹得头疼。为了应对虫害,我们总是快种快收,时刻备着黄瓜苗,等瓜苗被蚜虫吃废了之后,再赶紧补种。

但去年我们采取了新办法:先在棚里面种了一部分辣椒和茄子,让蚜虫先吃茄子和辣椒。茄子辣椒发叉能力强,能够迅速再生。很快,蚜虫的天敌不需要人工放养就自然出现了。这时我再在旁边种黄瓜。

这些天敌能够制衡蚜虫,但不是完全消灭它们。但是因为有天敌,蚜虫始终处在可控的状态,不会造成太大危害。黄瓜不被蚜虫干扰,能从12月一直到结到7 月份。

接下来我们会尝试把蛇床子、除虫菊这些适合产生天敌的杂草和茄子结合起来种植。

●农场用西红柿自制的酵素。
农场还在自制多种菌肥,有酵素,也用枯草发酵制作枯草菌,还有经过发酵的堆肥。在遇到水灾之后,它们就能派上很大用场。土壤里面本身包含许多的菌群,特别是像我们有机种植的农场,因为有机质含量高,微生物就更加丰富。它们是维护土壤健康的关键。但水淹会破坏土壤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有益菌死掉,有害的厌氧菌就占了主流。所以等水退去后马上栽苗,很难成活。和水灾之后要在灾区喷洒消毒剂一样,土壤也需要消毒。所以一般在水退下去后要翻地保持一段时间,在阳光下暴晒。这时候大量投入这些菌肥进去,就能帮助有益菌快速繁殖,让菌群恢复正常。

四、灵活且多样

其实我们农场还有许多应对的办法。而作为从事有机种植的农场,最重要的还是努力提高物种多样性,构建更稳定的生态系统。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农场全年种植100多种蔬菜,同时种植的有几十种。它们对气候有不同的反映,即使气候有变化,也不至于一下子就损失掉。当气候特征改变时,我们也有能力灵活的尝试新的品种和种植方式。这就是《地球不在乎》中所说的:面对气候变化,增加每一个区域内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丰富性,就能提升它的稳定性。把这些小的生态系统组合起来,才能够提升大系统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

灵活且多样化的农业,在气候变化面前一定能展现出它的价值。

如无标注,图片均来自作者

文字整理:万琳

编辑:王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