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墟不停菜,香港中环农墟如何组织共同购买

022年4月17日上午11点半,香港新界北,天气晴。

在嘉道理农场,Queenie刚刚和同事们忙完手中的工作。他们把12个本地有机农场的蔬菜分装成20多个菜包,整整齐齐地排列好,就等着点算装车了。

这些菜包来自Queenie和同事们发起的共同购买项目。参与共购的消费者已在一周前填写过线上表单,订好菜包的内容。到了约定的配送日,司机斐哥将会把菜包送到他们手中。

ueenie原本是香港中环农墟的负责人。疫情前,每周日上午都有十几家有机农场在天星码头的农墟摆摊卖菜,那里常常挤满了人,十分热闹。

2020年初疫情在香港爆发后,农墟不得不停办。固定来赶墟的农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销售渠道,地里的出产面临着滞销和浪费的风险。为了帮农夫卖菜,Queenie和同事们便发起了共同购买计划。

一、不同于社区团购的“共同购买”

●“中环农墟共同购买”宣传海报。

疫情之下,迫于店铺与摊位无法开张,各个城市都开发出和消费者点对点的销售模式。比如封锁中的上海,团长联系商家订好大量商品,再分发给同社区的居民。又比如2020年初,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停办时,组织集友们在微信群里接龙,预定好农友食材后再到规定地点自取。

但是通过中环共购买菜的消费者大都住得比较分散,所以无论买多买少,都要支付每单40港币的运费。他们也不是经常去农墟买菜的熟客。据Queenie观察,从没听说过农墟的人不在少数。如果想通过共购买菜,只要及时填写线上表单,在配送日和司机在约好的地点交收就可以了。

根据重量和蔬菜种类的不同,表单提供三种选择:4斤装的细(小)菜袋,包含4种或以上蔬菜;7斤重的中菜袋,包含6种或以上蔬菜;10斤重的大菜袋,包含8种或以上蔬菜。每款菜袋包含叶菜类、茄果类和根茎类,比例各占三分之一。

●菜包里的蔬菜不能随意选择,但是可以在下单时备注“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菜。图片:中环共购

这样组合既考虑了不同蔬菜的储存期限,也试图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之余,更多地顾及到农场的产出模式。

每年冬春季是香港本地农场出产的高峰期。11月是白菜、菜心等十字花科蔬菜的黄金档期。12月天气转凉,菠菜、生菜、西洋菜、大白菜、豆苗陆续上市。除了香港人最喜欢吃的叶菜,根茎类如红菜头、萝卜、番薯等也会迎来大丰收。

在线上表单发布前一周,Queenie和同事们会先向农场收集一轮供菜清单。他们根据供应品种、数量和价格预估好可接受的订单数后,再开放在线订购。

共购组织到第三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这个渠道订菜,配送的范围也从新界扩展到了九龙地区,40多个订单要分东西两条线才能送完。

二、“识窿路,走鬼档”

●疫情缓和时的中环农墟。图片:中环共购

平日的农墟在港岛的中环举办,但是考虑到那里路段复杂,住宅区相对分散,也为了节省交通和时间成本,共购几乎不在港岛配送,除非达到了1500港币的“最低订购门槛”。那些住在周边社区、经常光顾农墟的熟客们要去哪里买菜呢?

Queenie的回答是“我唔担心老顾客买唔到菜”。因为他们和农友相识多年,不仅农墟上常常见到,平时也会从农夫那里买菜。去年年底得知可能要停墟时,Queenie先给老顾客放出了消息,让他们早做打算,想办法直接和农夫订菜。

果然,农墟暂停后,Queenie听说有农夫依然会在周日来天星码头“走鬼档”(无牌流动小贩)。他们在码头路边摆上几篮菜,等着熟客来拿预订的份额,要是还剩下几袋菜,也许就能瞅准时机卖给过路的人。

●欧罗有机农场为固定点团购准备的菜包。图片:农场Facebook主页

为中环共购供菜的欧罗有机农场也会来“走鬼档”。据Queenie和同事们的估计,各农场通过共购菜包卖出的菜量只抵得上平日农墟售卖的四成。再加上疫情期间暂停了送货上门,欧罗有机农场便把重心转移到固定点团购上。中环、大埔、美孚三个农墟,以及锦上路地铁站都是团购取货点。3月还新增了锦田大江埔村菜站作为固定取菜点。

●欧罗有机农场新增的固定取菜点:锦田大江埔菜站。图片:农场Facebook主页

三、蔬菜自给率1.7%的背后

有70多年历史的大江埔村菜站是香港本地农业的重要见证。

二战结束后,港英政府出于政治环境和人口压力的考虑,鼓励农民将稻田转为菜田,以解决香港蔬菜供给问题。1953年,香港菜联社(全称:新界蔬菜产销合作社有限责任联合总社)正式成立,由下属的26个分社来统筹各区的蔬菜批销。作为一个农民合作社,菜联社负责蔬菜的批发销售,参与合作社的农民只负责生产。

大江埔菜站就是菜联社下属的菜站之一。每天清早,周边的农户会把蔬菜运到菜站,再由菜站统一运往长沙湾批发市场销售。

●菜联社古洞分社的菜价报告表,摄于2019年2月。虽然白板上的时间定格在1999年,但这个菜站依然运作至今。对于非有机耕作和规模稍大的农场来说,菜站统销是重要的保底之选。图片:泽恩

上世纪60-80年代是香港蔬菜生产的黄金时期。在最好的年景,本地菜可以供给全港40%的需求。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内地农产品大量供港以来,本地蔬菜自给率逐年下降,1998年开放进口限额后更是急转直下。据《香港统计年刊》数据,2019年本地蔬菜供应为15000吨,仅占总供应量的1.7%。

和极低的本地供应率相对照的,是农地大量抛荒的现状。据2017年的估计,在全港4400公顷农地中,仅有700公顷仍在耕种,超过80%的耕地处于荒废状态。

●在被港府写入“新界北发展计划”的坪輋地区,有十几个生产型农场,是为数不多的活跃农地之一。图片:泽恩

大量农地抛荒的背后还牵涉到复杂的土地政策。70年代之后,由于新界开发新市镇,农地被转化为其他用途,价值成倍上涨。地产商寄希望于农地未来能够被开发,开始从农民手中大量收购农地。他们囤地数量远大于政府的开发量,导致农地被收购后无人耕种,长期荒废,本身的耕作条件也遭到了破坏。

而因土地开发预期而推高的地价,则让从事耕作的农民难以支付高昂的地租。为了缓解抛荒问题,自1988年起,港府就开始推行“农地复耕计划”,试图以政府作为中介,让农民能够从业主手中租到地。但据农渔署估计,每亩地租高达4000至6000港币(约合人民币3200-6500元)。

●电影《窃听风云3》虚构了一个新界征地开发事件背后的冲突和矛盾。周迅饰演的月华在本片中代表了不愿与开发商合作的村民。图片:网络

四、抢购潮中的本地菜

本地农业耕作面积萎缩,蔬菜供给严重依赖进口,让香港在疫情影响下显得格外脆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今年2月初,文锦渡口岸在跨境货车司机中检查出阳性病例后,市面上掀起了一阵抢购潮。

●2月28日,香港新增新冠确诊病例将近2万,超市菜架被抢购一空。图片:食通社香港读者

香港有95%的生鲜产品从内地进口,而文锦渡口岸则负载了80%的内地供港生鲜。春节放假期间,因为大陆农业工人短缺,供港生鲜量本来就比平时少,再加上跨境物流受阻,导致供应严重不足,蔬菜批发价格飙升,甚至比本地有机菜还贵。

家住旺角的江女士留意到,菜价飞涨的那几天,楼下街市的内地菜档因为无菜可卖,收工了好几天。超市货架空了不少,连带着本地菜也被大量抢购。Queenie说,最近几次的中环共购很快就爆满。如果手慢一点,点击在线表单会跳转到这样的页面:“由于反响热烈,共购提早截单。多谢支持。”

突然增加的需求涌向本地农场,这让他们也难以应对。据欧罗有机农场的实习生Kelly的分享,2月8号农场网站浏览量突破了10000,网站后台收到了120多个订单,这比之前的日均订单数高出了将近6倍。

对农夫而言,突然增加的这100多个订单未必意味着“发达了”,因为地里的菜早几个月就已经播种,种多少也是根据平日销售量而定。种多了很可能卖不掉,所以“宁愿种得少,都唔想卖唔哂”倒是常态。更不用说疫情期间人手有限,这些做不完的订单,农场要逐个回复沟通,反而徒添了运营的压力。

Queenie和同事们也有类似的困惑。共购作为停墟时的“期间限定”,只在冬春季举办,并非全年无休,而且共购日期不固定,因此难以建立稳定的消费习惯。

“疫情严重时,订单多到接不完。但疫情放缓时,订单就明显回落。”Queenie表示,建立稳定的共购客户群以帮助本地农夫卖菜,是他们下一步即将着手的工作。

五、未 来

虽然让本地菜“出圈”的不外乎疫情或台风等突发事件,但Queenie觉得,香港市民对本地农业的关注度还是在缓慢上升的。

传递出这种感受的,可能是一些消费者照着她的菜谱,学会了淮山和红菜头等本地时令蔬菜的做法。也可能是今年1月“渔农美食嘉年华”被取消后,他们为帮农夫散货而追加的那场共购,得到了很多市民的自发宣传。

●渔农美食嘉年华临阵取消,但是“这些菜不等人,再不收就报销啦!”图片:中环共购

除了参与像嘉道理农场等非盈利组织发起的共购,本地农场也在积极向外探索新的方向。比如一个商业写字楼就和欧罗有机农场达成了合作,邀请农场定期去摆摊卖菜,有时还会做一些简单的分享会。据实习生Kelly的观察,这些公司的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好,也希望员工有机会享受健康食品的福利。

本地农场还收获了一些意外的关注。比如深水埗的一家旧物商店story9yea就卖起了有机菜。原来种菜的农夫就是店主Ellen的妈妈。这样不仅可以帮忙卖掉自家吃不完的菜,也让慕名前来打卡的人多了一个了解本地菜的窗口。

●story9yea旧货店售卖有机时蔬。图片:网页截图

随着香港疫情缓和,港府已宣布从4月21号起取消限聚令,由嘉道理农场参与主办的中环农墟也将于下周日恢复开集,这也意味着,本年度的共购正式结束了。

不少市民通过它第一次买到本地有机菜,说不定未来他们也会成为农墟的熟客。经历了一次抢购潮,也许更多香港人也能发现身边的本地菜。一周后,天星码头的中环农墟会比以前更加热闹吗?

食通社说

食通社密切关注疫情下国内外的食物供应状况和创新模式。我们已经陆续报道过上海、广州、昆山、美国、英国等地的情况(详见文末延申阅读),接下来还会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欢迎留言投稿,分享你的故事。

食通社作者 | 泽恩

食通社编辑,阳台种菜新手玩家,最近鼓捣了一堆瓶瓶罐罐,开始和同事学做发酵食物。

感谢香港嘉道理农场的Queenie和V’air组织的线上分享

编辑:王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