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平原上乘风破浪的农民姐姐们

2021年底,还在上海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我,看到了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生项目”的招募信息,像是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

报名通过之后,我选择了四川眉山的遇见农场为实习目的地。很不巧,赴川之前我遇到了上海封城。但是眼前有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在等着我,两个月的时间也不算难熬。

去年9月底,我正要从成都赶往眉山的时候,当地又因为疫情而封控了。幸好遇见农场的陈英阿姨帮我联系了郫都区的胡雪梅生态农场,于是就有了我的第一段农场体验。

一、在雪梅农场打工换宿

●雪梅农场主营宅配,所以种了二三十种蔬菜。

雪梅姐家目前有6亩地,由夫妻两人打理,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

农场周边的自然环境非常好,屋后一百多米外是一条匆匆流淌的大河。这条河名叫柏条河,是成都市区饮用水水源地之一,沿河两岸是涵养林和湿地,一条生态绿道蜿蜒顺河而下,是非常好的夏日纳凉散步之地。

可惜我一来就降温了,背包里没有厚衣服,只好借了雪梅姐一件大花袄。穿上这件“战衣”,只要我不开口,几乎没人知道我是外地人。

●穿着红色“战衣”的雪梅姐。图片:张小树

雪梅姐担心我这个北方人对当地饮食不习惯,就把家里一日三餐的做饭任务交给了我。每天做完厨师的本职工作后,我才会去地里帮忙干活。

最好玩的是周三和周日的配菜日。雪梅姐和我一早就拎着菜篮子去摘菜,下午再打包发快递,每个蔬菜箱里都有4、5种蔬菜。

订单大多来自成都市的消费者,运输路程很短,下午发货第二天上午就能送达。所以打包时用纸箱、纸袋,基本不用塑料制品,也不会过度包装。有些叶菜甚至都不装入纸袋,直接和其他菜严丝合缝地把纸箱塞满,就能防止晃动磕碰。这些打包技巧真让我佩服。

四十刚出头的雪梅姐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农村女性。她让人佩服的地方,不仅仅是有机种植技术和农场的经营管理。在日常的生产劳作之外,她还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堆肥技术分享相关的交流活动。

我这次就赶上了雪梅农场做堆肥:用油枯和米糠,以10:3的比例加水混合,每天早上翻堆一次。那时成都的温度大概是17度,堆肥开始后的第三天,内部温度就上升到了50度。第四天早上去翻堆时,堆体外面就长出了菌丝,非常神奇。再过一段时间,这些微生物转化下的养分就可以还田了。

●你知道雪梅农场的6亩菜田需要多少堆肥吗?三堆这么高的堆肥(5-6立方米),勉强够用一年。图片:张小树

二、 遇见农场的秋与冬

●2021年12月,食通社三位同事拜访遇见农场,和农场主陈英(左二)合影。点击此处了解更多。图片:食通社

10月中旬可以成行后,我告别雪梅姐,来到眉山遇见农场。真正在这里生活了两个月后,我对农场的认识又深入了很多。

初到农场的那段日子,正是当地秋播的季节。我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农场的长工王师(当地称呼做工的男性为“某师”)一起清理一块草地。

那块地上长满了香附子和水花生,都是根部极难清理干净的草。香附子的根形状像枣核,表面长有须根,常常裹在一个个土块里,不把土块敲碎,就很难把地里的草根捡完。水花生(俗称“革命草”)的根很容易辨认,但是翻土的过程中很容易把它的根砍断,这些一截一截细碎的根留在土里,像是撒了一地的种子,会重新发芽生长。

王师和我花了两三天功夫才把这块不到半亩的草地整理出来,陈英阿姨尝试着在这里种植三叶草之类的绿肥,后来绿肥确实发芽了,可是香附子和水花生的长势同样凶猛,看来还是没有把根彻底清理完。

●七十多岁的长工王师,是有几十年种地经验的老农民,就住在遇见农场附近。他不仅对农耕的技术和时节了如指掌,还知道很多民间草药的方子。

第二波“开荒”,是在桑树和樱桃树垄上的空地。这块地主要被水花生霸占着,每翻地一两米远,捡出来的草根就能堆成一座小山。王师用带筐子的扁担一趟一趟把这些草根挑出去,留起来做堆肥用。我们整完地之后,在上面播了蚕豆、豌豆、大麦和黑麦,还给这块地拉了网,以防鸟儿来吃种子。

第三次挖草根是在葡萄园。秋末冬初,是给果树追肥的时候。我们先把垄上和沟里的杂草割掉,再把其中水花生的根清理了一遍,然后用锄头在葡萄树两侧挖半米深的沟。在沟里填入堆肥用土盖好,再用鸭塘的水来浇灌,这样既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又可以趁机给鸭子换一塘新水。

在冬季降温之前,我们又给草莓地整体锄了一遍草,顺便把每棵植株的老叶去掉。浇足了水,等地里能下脚之后,我和陈英阿姨给每个草莓垄铺上双色地膜,再撕开一个个小口,把草莓苗掏出来。

●遇见农场的草莓田。

我一直对农业中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很在意。在给草莓铺地膜搭塑料棚的时候,我问她有没有别的材料可以代替,听说秸秆也可以给草莓做保暖。

陈英阿姨说,她也试过秸秆,但是会有虫子钻出来,吃掉草莓果。薄膜的好处则有很多,既能防虫,也可以给土壤保温保湿,光滑的表面使它很容易排水,草莓接触地膜的地方不会因过于潮湿而腐烂。她也想过用去年的薄膜,可是薄膜上撕开的口子和今年草莓苗的位置对不上,所以没法用。

我想,未来如果我的农场也无法避免要用薄膜,一定要想办法提高它的复用次数。

三、围绕餐桌的自给自足之路

当初遇见农场吸引我的,除了它的“百草园”之名,还有陈英阿姨对食物来源的高要求,和实现全方位自给自足的雄心壮志。

除了偶尔从其他农友处购入的面粉和红薯(来自金堂县亮亮农场)和苹果(来自山东农友李立君),农场餐桌上几乎全是自产粮食蔬菜,连日用调料和零食都可以自制。亲历之后,我比之前更佩服她了。

●农场自制的麦酱,可以炒酱肉丝、做杂酱面。图片:食通社

农场前院的五六口大缸里,晒制着豆豉、甜面酱和麦酱等好些酱。需要时时观察、翻搅,使它们不要过干或过湿。翻搅的工作不是什么省力的活儿。有一次我帮忙翻搅了三缸酱,足足花了一上午。酱入空缸之前,必须用高度白酒消毒,避免杂菌污染。把酱从缸舀入窄口罐就更加考验耐心了。我得屏住呼吸,保持手臂平稳,多深呼吸几次让自己不要急躁,感觉所有的脾气都磨没了。

在遇见农场,一切消耗不完的水果蔬菜皆可晒制成干。叶菜不用多说,豇豆和花菜也可以先煮熟,然后晒干保存。等到这些蔬菜干遇水复活重上餐桌时,又是另一种口感和风味了。

水果不能简单靠晒制了。农场购置了一台小型烘干机,春季剩下的草莓、夏天吃不完的桃子、秋天最后的猕猴桃,都会切片后烤制成干,作为日常零食。今年制作猕猴桃干时,我出任了削皮环节的负责人,不能下地干活的雨天,最适合坐在庭院的遮雨棚下削皮了。

农场主要负责做饭的人是周叔叔。他总是问我:小李,你会不会觉得我们家吃肉太少?

我觉得并不算少。我们吃的禽肉基本都是农场养的,周叔叔也偶尔会买当地的养殖淡水鱼和排骨做菜。这样的频率,刚好就是“少吃肉,吃好肉”的饮食方式。

更不用说,周叔叔一有时间就会做豆花,然后对我说:“是不是和外面的豆花味道不一样,这可是我们自家种的老品种大豆!”

●豆花吃起来有豆子的清香,还有一点点甜。另外就是周叔叔手艺好,很嫩。

我总在想,是什么样的驱动力,才能让人做到对食物品质如此严格的把关。当然有出于健康和养生的考虑:陈英阿姨和周叔叔的岁数和我父母差不多,都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家中收入来源稳定,正是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生活品质的时候。

不过我想,农场对传统智慧的延承和踏实笃定的生活节奏,才是将这样纯粹的有机生活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吧。

四、尾声

●我家的桃园。

在外部世界发生了无数匪夷所思事件的2022,我因为远方的苦难陷入政治性抑郁,我不确定在这个时代该如何自处,但这两段农场实习经历让我敢去想象新的可能。

如今我已经结束实习,回到了老家河北,华北平原上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村里所有农户都是常规种植,我的父母也在那里经营着五亩果园。

最初,我不指望能家人理解自己建有机农场的决定。可是在四川这两个家庭农场的经历让我发现,家人之间的支持未必只能建立在观念认同的基础上,父母也常常出于关爱去支持孩子。我所坚持的事如果能经得住考验,观念的差异也会慢慢化解吧。

现在,我已经开始为农场找地了,大概不会离家太远。

食通社作者|三月

做过9年程序员,2022年结束互联网职业生涯,跟着食通社的生态农业实习计划去到全国各地有机农场实习。未来打算归农,践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过亲近土地与自然的生活。

关于生态农场实习生项目

食通社于2021年11月发起了农业实习计划上的村庄场的一家人已经找到了他们的方式。己的家人。们踏实而笃定的生活节奏,才18位实习生,前往8个省市的11个农场,开展2个月至1年不等的实习期。

我们期待生态农场可以将农场管理、生产技术、销售推广等宝贵经验梳理出来,供想返乡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参考。同时,有着多元背景的实习生们也可以贡献所长,为农场注入活力,并降低自己将来返乡创业的学习和试错成本。

2023年,食通社第二期通社态农场可以将农场管已开放报名 。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了解报名详情。

2月9日,我们还将特别组织一次公开分享会,邀请第一期实习生与导师回顾实习经历。届时我们将开放腾讯会议,并在食通社视频号直播。如果你对实习生计划有任何问题,都欢迎提问。详细信息请关注食通社接下来的推送。

如无说明,文中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编辑:泽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