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保育两百多种农家种,这家有机农场是怎么做的

随着商业化的种业日渐发达,农家种、老品种越发边缘化。它们的消失,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更意味着多样的地方饮食传统与文化的逐渐衰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保种人意识到了农家种的重要性。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之下,他们不仅要收集保留这些农家种,更要扩种、活化它们。

2022年底,在北京丰年庆的分享会“种子的重生,农夫与吃货的碰撞”上,悦丰岛有机农场的技术主管汤耀中(人称“阿汤哥”)分享了农场保护农家种的经验。几年来,悦丰岛农场“播厥百谷、藏种在地”,目前已保护了二百余个地方品种。

本文将回应以下问题:
  • 种子保育的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 在极端气候频发的今天,保种过程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新发现?
  • 农场年复一年地留种,究竟是否值得?农家种如何从保种到扩产,留种工作如何获得更可持续的价值?
本文由阿汤哥的分享内容整理扩充而来,点击观看本次分享会的完整回放。食通社也长期关注种子议题。2021年起,我们联合农民种子网络,资助了全国各地的12位伙伴建立他们自己的社区种子库

一、为什么我们要保育农家种

我叫汤耀中,在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负责一线生产工作,很多人也叫我“阿汤哥”。

●阿汤哥和阿姨在地里收获自留种豆子。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大力气自己留种,保育这些农家种?

不说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样的大问题,单从实际出发,作为一个有机农场,我们也有用种的需求。

现在市场上很难买到有机种子,即使能够买到,价格也比较昂贵。有些种子因为纯度、品质、环境不适应等各种原因,不能保证生产所需。之前我们购买的菠菜、苋菜种子,连续播种两次都无法出芽,第三次才顺利出芽、生长。这样不可控的种子对采购成本、工时、播期安排等都会产生影响。

从2010年成立起,悦丰岛农场就有一些自留种。但我们最初选择的是当地有一定市场接受度的、种植比较方便的、留种比较容易的品种。当时我们的手段比较粗犷,留种的质量也不稳定。

2017年在“农民种子网络”的帮助下,我们有意识地梳理“留种、保种”的工作,还建立了一个简易的小种子库。2020年,随着搜集到的种子品种增多,我们开始系统化地实现在地种子库从保育、留种到再利用的活化使用全过程。

●农场自留的本地小芋头。
昆山经济比较发达,随着工业发展,耕地减少,农家种,尤其是老种子越来越难找了。作为种子的守护者,在寻种保种过程中,我们也会挖掘整理这些老品种作物背后的饮食习俗和人文故事。在农场的自然教育课程中,穿针引线地让来访的市民实地通过种子了解当地的传统农业文化与历史。

知食之源,才有传承的动力。

二、二百余个农家种是怎么留种的

悦丰岛有机农场地处阳澄湖和傀儡湖两处水源地的中间地带,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保护水源地不受化学投入品的污染。农场占地面积约230亩,再加上和当地社区合作种植的有机水稻,整个管辖区接近600亩。2020年起,农场特地开辟了两块区域,专门做农家种保育,分两个区域:水生作物基地和旱生作物基地。

●农场地理位置。
●蓝色区域是旱生作物实验地,红色区域是水生作物实验地。

保种的第一步是搜集种子。除了农场自留的种子外,我们也从周边的社区着手搜集,通过农场的工人、周围的村民、附近的农场、其他农友交流得来。还有一些是当地的农业农村局的种子站帮忙收集的,有些还是从省农科院种子库调来的。

接下来就要根据各种作物的特性,为种子划分地块,制定种植计划,把当年各个品种罗列细分:哪些需要直播,哪些需要育苗,哪些需要预冷催芽处理。播种前,种子要经过挑选、晾晒。这样筛选出的种子品质更好,发芽率也会更高。

●左:农场的实习生张倩和晨照在挑选十字花科的种子,去杂。右图:稻种水田育秧。

播种后,主要工作是对比试验和追踪观察记录,在各个节点关注各个作物性状变化。

●水稻生产期间的田间观察。

种子成熟之后,经过采收,记录挑选,收入种子库。入库后,还需要拍照、测量、称重,给种子做更详细的记录。

●水稻成熟后,就要剪穗、选种、晾晒、入库。保种留种工作十分繁复,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生计划”介绍来的实习生张倩和晨照在农场帮我做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左至右是阿汤哥、张倩、晨照。

入库的种子一部分进入种子保存箱,一部分放入 “多功能种子展示墙”作为科普教育对外宣传展示。

●农场的两台专门保种的种子箱:一个作为保种库,一个作为备份库,双份保险。种子箱可以保持环境低温恒湿,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和品质。
●“多功能种子展示墙”,也是农场的科普教育点。为什么说“多功能”呢?因为除了展示种子,还有作物标本,比如整株的水稻,麦穗等。直观细节的展示,加上实地种子田参观,配上讲解,公众就能沉浸式地进入种子的“前世今生”之旅了。
截止2022年,已经有两百多个农家种在农场安家落户。在水作基地,我们保育了101个品种水稻和1个品种的茭白,旱作基地有小麦、豆子和各种蔬菜113个作物品种。

三、旱作地:豆类、小麦、蔬菜

2022年,我们在旱作基地上种植了113个农家种作物,包括豆类33个品种,小麦22个品种、其他蔬菜伞形科、十字花科、葫芦科、茄科等合计61个品种。在一块地上种这么多品种,对我来说也是相当大的挑战。

●旱生作物基地,豆子播后浇水。

2021年起,悦丰岛农场开始尝试对豆子进行系统地保种。一开始,我们试种了许多个品种,有农场一直自留的6个品种,也有从其他地方搜集来的。但最后真正能适应本地留种下来的不多。

2022年,我们把上一年留下来的豆子按照不同的颜色、特性、用途分别规划,在周围增加了保护行,减少外来的干扰。

●部分豆种留种规划图。

按照昆山的农事习俗,每年5月就要种豆。

在种植前挑选农场自留种的蚕豆时,我们发现它们像有两个品种。从颜色上看,一种是青白色的,一种是青褐色的。有一部分深色蚕豆的“脐”还会呈现出一条白色的线。

除了外观,不同品种在口感上也各有特色:白的偏糯,煮起来更容易熟;小个的青色品种,糯性不够但香味更浓郁,风味更好。

●农场自留种的蚕豆豆种对比。

在我们留种的当地品种豆子中,最有特色的当属“牛踏扁”。这是在苏州和上海地区传统种植的豆种,颗粒长圆扁平,形状像牛脚掌那样呈扁圆形,口感香糯软绵鲜甜。清朝诗人秦荣光在《竹枝词》写道:“紫香绿玉豆多名,壳黑皮青满贮罂。六月黄兼牛踏扁,嫩荚作蔬烹。”可见这种豆子不仅好吃有营养,背后还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毛豆“牛踏扁”。
●去年农场收了80公斤香粳毛豆,小批量委托秀才豆坊尝试做了两种口味的豆干,消费者反馈不错。

以前苏州附近就有种麦子的传统,但现在越来越少了。2021年,我们终于搜集到了一些本地的老品种麦种,但拿到手时,每个品种只有20粒左右。种子少,每一粒都格外珍贵。记得有个品种,最终只成活了一株,叫“丈四黄”。幸亏这株麦子争气,留下种来,今年我们才能继续种植。

●小麦品种“丈四黄”。
●通过和农民种子网络的学习,我们调整了一些种植规划,把22个品种里面的21个在小区内单独种植,挑选2个品种单独做“株系圃”栽培,还有18个品种做“穗行圃”栽培,希望帮助种子提纯复壮。

2022年,我们还增加了番茄、甜瓜、萝卜、玉米、青菜、白菜等多种蔬菜作物的留种。

●农场留种的西红柿和胡萝卜,收获后还要记录下它们独特的形状和味道。
●本地特色的“黄狼南瓜”。同一个品种的“黄狼南瓜”竟然长出不同的瓜形,有长的有圆的,每个瓜都不一样。明年复种时,我们想通过提纯复壮,使同一个品种的南瓜性状更一致。
●异花授粉的十字花科(青菜、白菜等)有窜种、变异的现象存在。2022年,我们特意挑选了5个品种的叶菜,在农场找了不同的区域单独种植,通过在空间上的隔离,提高留种的纯度。

说到旱作地的留种,最困难的是每个作物生长节点的把握。下面这张表格是大豆的观察节点记录,包括发芽期、出苗率、叶形、叶色、花的大小、花色、荚形、荚色等各个特征。

●豆类性状记录表。
这些节点是我们和实习生们一起观察探讨出来的。因为经验不足,每个作物的生长节点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对我们来说,至少确定了观察的起始点,形成时间线,便于后期的追踪记录。

四、水作地:缤纷多彩的水稻

很多人对于水稻的第一印象就是“大米”,年轻的时候绿油油,成熟的时候金灿灿,样子都差不多。来参观过我们的水生作物基地,你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一行行不同品种的水稻,呈现出缤纷多彩的颜色,绿的、红的,紫的、黑的,每个口感和性状还都不一样。据统计,全世界的稻属作物加起来高达14万种呢。

●水生作物基地,插白色标牌的为101个水稻留种区域,每个白色标牌后都是一个不同稻种。

2022年通过前期的数据分析和种植规划,我们试种了101个水稻品种。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的影响,农场经常遭遇高温高湿天气的袭击。再加上台风多,下雨多,如果水稻植株太高,倒伏概率特别高。2021年就有两个水稻品种没有收获,成功保种的难度不小。

因此,2022年我们制定了水稻选育的标准,优选扩繁一部分性状良好的品种,其他品种就只做小面积留种。我们挑选17个品种,再加上新增加的10个新入品种,共27个水稻种,扩大种植面积,准备选育观察,看看未来是否能进入大田生产。

●2022年的水稻选育标准。
●阿汤哥和实习生查看扩繁的稻种。

其实像“苏御糯”、“鸭血糯”这样的老品种已经进入大田生产,农场也已经有相关的产品在销售。今年我们也针对这些大田品种做了三组混播试验,每组都有不同的目的:小黑米和南粳46、鸭血糯和苏御糯搭配都是为了抗倒伏;白糯和香雪糯混播则为了对抗纹枯病。

●水稻性状记录表,包括分孽性、株高、穗形、抽穗日期、后期产量等,便于来年种植参考和保种追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鱼米之乡长大的人,有责任守卫更多的本地稻种。多存一份种子,也多一份粮食安全与口味选择。

五、困境与挑战

种子保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旱作地的113个品种,最后只成功留种88个,有25个品种没有收获。分析原因,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和种子品质不佳有关。有些种子是隔年、甚至两三年以上的;一些外来品种,特别是北方的品种,因为地域差距太大,气候不适应,即使种子发芽,后期也特别容易染病。因为雨水比较多,有些豆子不耐湿,结荚后没有成熟就发霉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计划对豆类种植做出调整:把播期岔开,避开极端天气;再把株距调整宽些,利于通风,让豆子不易染病;尝试减少施肥量,看看能不能提高结荚率。

农场2022年种植的101个水稻品种倒是全部都收获了,但这也带来了下一步的问题。毕竟在已有100多个品种,并有可能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假如所有品种每年都要复种,做精细化的提纯复壮和记录跟踪,对我们来说,工作量就太大了。

我们也曾经讨论过,这些品种是否能分两年或三年轮流分批种植。但在这之前也需要先盘点下这些种子,测试它们的发芽率。否则贸然分批种植的话,某些种子就发不了芽,这些老品种的传承就在我们手上断掉了。

●1月份水稻收获后,我们和本地农业推广中心举行了优良水稻品鉴大会,邀请了40位同行农夫、消费者、合作伙伴们来一起品尝新米,盲品打分。从新老品种粳米饭、糯米饭(含有色米)、发酵米(醪糟)、米糕等外形、口感、色泽度等综合打分,找出各个品类的“明星大米”。

今年我们计划在2022年的水稻品种里再精简下,把扩繁的品种减少到19种,再从中选育出两个品种加入大田生产,登上消费者的餐桌。我们还会再挑选三个品种的豆子,扩大种植面积,开发豆制品等产品。毕竟,只有做成产品,推向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帮助老种子保育事业持续地发展下去。

照片提供沈叶、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农民种子网络

整理撰写:沈叶

编辑:王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