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消费:无法被电商取代的社会化过程 | “食学社”第一期

– 食通社说 –

在4月19日的首期“食学社”的分享现场,万尹亮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永续消费”的背景,以及台湾不同形态的另类食农团体。

他指出,消费不单能满足生活的需求和欲望,也可以借此参与公共事务、解决社会问题。消费者可以通过反思和学习,改变环境、需求和供给,构建出新的经济模式,让消费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起点。

台湾的另类食农团体——从专业媒体到农夫市集、消费合作社等不同的形态,构建了一个有趣而丰富的可持续食农“生态体系”,让消费者有机会了解食物从土地到餐桌过程中的种种细节,从而做出更好的选择,支持更加可持续的农业体系和生产者。

我们把万教授的分享整理出来,与错过首期“食学社”的读者分享。

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以观看当期“食学社”直播的全部回放。

–   这是食通社第056篇原创推送   –

食通社

作者

万尹亮

台湾逢甲大学公共事务与社会创新研究所助理教授。他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研究消费文化、另类市场、东亚资本主义比较。近年研究食农网络在台湾和大陆的发展,探索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如何团结、如何在社群中界定真实食物的品质,以及消费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永续环保的理念。

1

永续消费与伦理消费,东方与西方

众所周知,碳排放是衡量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然而,当我们谈到气候变化的时候,最先关注到的往往是大型工厂和汽车,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个人及家庭每天生活日常所产生的碳排放。

根据发达国家的相关统计,在家庭消费种类的碳排放比例中,食物要高于衣、住、行等,占整个家庭消费碳排放的27%——这可能有悖于我们平时想象中的开车、开空调等行为。有研究指出,消费对环境的冲击与“人口”、“富裕”、“科技”这三个因素有关:人口越多,消耗的越多,对环境冲击也就越大;社会越富裕,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消耗的能源资源也会更多;科技则会直接影响我们消耗能源和资源的方式。

不同类型的家庭消费对全球温室气体的贡献比例。图片提供 | 万尹亮

因此,消费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议题。

从这个角度出发,有两个概念需要首先被了解:永续消费和伦理消费。联合国对永续消费(sustainable consumption)的定义是:使用商品与服务满足基本需求并提升生活品质同时,尽量减低自然资源使用、有毒物质、污染排放,不危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

这个概念之下有三种消费的模式:

  1. 改变消费的选择。买或不买,或者买什么。
  2. 改变消费与生产的模式。这个比较难,但已经开始实践,比如改变交通的模式,投入基础建设铺设单车道、充电桩等。
  3. 改变生活形态,减少消费。这个最难做到,因为关系到每个人生活本身。

第三种模式虽然最为根本,但在政策制定者的眼里,是最不可行的。因为这意味着要直接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通常不会受到公众欢迎,因此在政治家眼中显得“不实际”。但食农团队有另外的应对方式,后面会详细谈到。

而另一个概念“伦理消费”(ethical consumption)则是目前西方比较常见的,那就是在购买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符合道德良知的商品,比如购买公平贸易咖啡,或是拒买血汗工厂生产的产品,等等。只是这样本质上还是消费主义,长期来看效果并不会显著。

再回到刚才所讲的第三种模式,减少消费、改变生活形态,这其实是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会和供给系统息息相关,会具体影响到消费市场和产业;另一方面,也和人们的文化、身份相关。因此改变生活形态,就要从这两股力量入手。

西方发达国家讲伦理消费或者永续消费,主流的关注和实践可能多为能源、商品本身。而台湾或者说东亚一些国家的回应方式,目前还包括方兴未艾的另类食农网络。包括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夫市集、共同购买团体、消费者合作社等多种形式。这些网络的共同点就是要缩短的城乡间的距离,强调“永续的农作”、“永续的食物”、“在地的食物”。强调消费者参与,想要打破食物传统的流通体系,让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发生联系,恢复食物做为一种加强人和人之间沟通,为信任搭建桥梁的作用。

2

台湾另类食农团体一览:团结就是力量

另类食农团体提倡一种“团结”的概念,这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层是消费者之间的团结,比如成立消费者合作社,使得有理念或是初级念头的消费者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第二层是消费者跟生产者的团结。消费者支持农友的销售,农友支持消费者的健康。第三层是关于更加整体的,共同保护地球和环境的一种团结。

台湾目前存在的一些另类的食农团体包括:消费者合作社、社区支持农业、农夫市集、购买俱乐部、线上平台、社区共食厨房和食通信。

台湾另类食农团体一览。图片提供 | 万尹亮

消费者合作社:最有代表性的是主妇联盟。这种合作社是由消费者提出需求,集结消费力,寻找理念相同的生产者进行共同购买。消费者照顾生产者生计也保护环境,生产者照顾社员和环境的健康,消费者与生产者互相体谅、互相照顾,共同保护环境。

农夫市集:“合朴农学市集”是全台湾几十个农夫市集中的一个。合朴成立于2006年,他们购买了一个废弃钓虾场作为市集的场地。这个被称为“树合苑”的空间于是成为一个生产者与消费者相遇的场域,一个生活的地方。农夫市集通常是一个中低度生产消费互动的形态,可是合朴却有着制度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动,也有各式各样的改变消费实践的尝试。在市集,消费者不仅可以买到生态小农的食材,还可以学习厨艺,参加游戏活动等。

“树合苑”是一个生产者与消费者相遇的场域,一个生活的地方。图片提供 | 万尹亮

购买者团体:“好时机”成立于2012年,其实也是消费者团体,但他们不想以合作社的方式呈现,而是建设了一个平台,由平台去找好的生产者,再结集有共同理念的消费者形成各自社区的“买菜团”,其中团长叫“菜市长”——菜市长帮忙下订单、送菜。在利润分配方面,好时机平台占7.5%,菜市长占7.5%,其余85%都可以给到生产者(农友)。消费者要懂得什么是永续消费,生产者要懂得如何做生态种植。平台创造机会让这两类人相遇,并加重教育和社会活动的成分。好时机就是希望构建一个透明的公平交易的一个平台,最终追求”农食正义化”。

“好食机”,一个追求“食农正义化”的消费平台。图片提供 | 万尹亮

线上平台:“上下游新闻市集”,成立于2011年。这是我看到的所有食农团体中最特殊的。主要载体是网站,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报道(发表包含食物、耕作、农地保存、食育教育、绿能生活的文章);第二部分是小农产品的销售平台,让大家认识更多本土的自然好产品,让农村经济更活跃。网站还会举办一些关于农产品的辩论,也会有实体店。那么他们到底是做新闻,还是做市集?他们认为这两者是互相关联的。一方面运用调查报道、故事来推广在地有机食物,聚焦在知识、意识和做法。

上下游去年还发起过一场“小农派”和“农器派”的网上大论战(编者注:基本等同于大陆的“工业党”和“生态党”)。令议题变成话题,进一步延伸成辩论,以便于突破“同温层”。可以看出,虽然报道不能像市集那样令消费者和生产者面对面,但却能让不同“阵营”的人们的话语面对面,也是很有意义。

“上下游新闻市集”既做传播也做销售平台,网上发起的农业领域大辩论将不同的阵营声音联结起来,也很有意义。图片提供 | 万尹亮

社区共食厨房:“七喜厨房”成立于2016年。之前人们对食物的关注只是在生产与流通环节,然而消费者在买到食物之后,食物怎样被消费一直都没有被关注到,直到社区共食厨房的出现。七喜厨房的座右铭是“为甘苦人而煮”(意即贫苦的人)。他们想要解决的不是小农的问题,而是食物浪费的问题。很多菜市场,大家只买漂亮的,等收摊的时候都会有丑的或是相貌不好看的卖不出去的就会被浪费掉,这样食物浪费比较严重。七喜厨房会向菜农将这些剩余的准备扔掉的菜要来,以此为材料,邀请厨艺精湛的厨师做成精美的菜,会在网站向社区人员发出公告,邀请大家来吃,并随意投钱。这样的平台可以让社区的人有一个共同吃饭的地方。吃饭的时候,人们可以聊天、交流食物浪费甚至食物不平等的议题。

“社区共食厨房”致力解决的是食物浪费议题。图片提供 | 万尹亮

食通信:模仿日本食通信的模式,目前台湾有“中台湾食通信”,出现于2017年。是四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创办的杂志,介绍小农的故事,同时附带送杂志所介绍的农产品。杂志会通过个人的农友故事专访,让不了解社会环境消费者或读者理解这个议题。(编者注:在本微信号输入“日本”,即可获取日本《食通信》系列文章。)

“中台湾食通信”介绍小农的故事,同时附带送杂志所介绍的农产品。图片提供 | 万尹亮

3

由社群引发的改变:电商无法取代的社会化过程

台湾目前形成的另类食物团体各不相同,有的管理严格有的松散,但是这些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互补的网络生态系统,互相提供对方没有的资源,人员之间也有流动。但相互之间有一种高度的信任做为联结。这种信任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不仅是人际网络,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再创造的社会空间和社会情景。

这种信任让大家重新界定了“社群”的定义:我是谁?我属于哪一个团体?我在这个社团的角色是什么?……在这个网络里人们会重新学习,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对买东西,吃东西这件事情,不再是抱着纯粹消费者的态度,而变成了:“我是生态农业的爱好者、支持者、是这个群体的一分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会去重新界定农业、食物和环境,重新定义什么是好的食物,不再只是注重消费所谓的有机食物,而是看到更广的食物供应链,注重永续、友善农业本身。

对消费者而言,参与到这个网络中也会逐渐被改变。开始关注从粮食自主、基因改造、公平贸易、有机农业到健康饮食、环境气候变迁等等问题。当然也会学到如何煮菜、泡咖啡、做豆腐豆花等生活知识。从一些小的知识延伸到食器贷出、“袋袋相传”等一些好的或是环保的消费习惯。有些消费者甚至学习用木材制作玩具、灯罩,参加手工肥皂、染布、清洁剂,天然的食物加工方法等等的课程。

台中的合朴农学市集开发出一整套活动,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形成一个有共同理念、并且合作采取行动的社区。图片提供 | 万尹亮

这是一个认知“延伸”的过程。一开始是关于食物的(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关于好的食物),在这个过程学到了知识(包括关注到一些环境的议题,还有生活知识技能),形成了程序(指怎么做事情、怎么煮、怎么买),培养了个人新的技术(包括怎么去挑食物,怎么去面对剩余的食物),进而找到了新的关于吃的意义。所有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就会培养出一个新的“消费实做”(实践)。

然而真正改变的发生不止步于此。消费者从个人饮食的消费实做出发,会逐步延伸到生活习惯、购物习惯、娱乐的习惯,然后发展出关新的论述,比如我是一个生活者或是我是环保的一份子,把这些新的习惯串联起来,最终发展成一个新的生活形态。

因为是有社群的关系,消费者会把抽象的东西转成知识。进而延伸创造出一个新的生活论述。这是一个完全社会化的过程,是卖有机食品的电商没办法做到的。而只有这样的社会化过程才有办法支撑起新的、可能一开始小小的、甚至会常常失败的经济实验。但是失败没有关系,因为你看到很多新的团体发生,会有新的实践,会有不同的生活论述去支撑改变的“实验”。

在食农网络中,消费者由社群认同发展到新的生活论述,从而引发生活形态的改变,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图片提供 | 万尹亮

至于小农有没有未来?这个问题我们目前没有办法去直接回答。也许这些另类的食农团体为这个问题保留了一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很重要,需要透过它们不断地去尝试找到答案。其实食农网络就像生态系统一样——如果世界上就剩下一个物种,那整个生态系统就很脆弱了;但当物种比较多元的时候,系统就比较稳固,当遇到一些外来的冲击的时候,它就会有一定的弹性来应对。食物网络来说也是一样的,它需要多元的,不一样的形态,有的在很“文青”地办杂志,有的在很辛苦地做市集,有的在更辛苦地做消费合作社,这一切就像生态系统一样,也许有的在发展过程中会消失掉,但是或许有一天就会找到可以代表小农发展方向的最佳模式。

文字整理:李金菊|食通社实习生

当期“食学社”直播,包括万老师分享后与现场伙伴的交流,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观看当期“食学社”直播的回放。

下一期“食学社”的线下活动,请关注食通社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

– 这些文章也许你会感兴趣 –


蜀道再难也要卖:NGO开办社会企业对抗贫困

大国里的小农经济:马云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做到了!

了不起的成都妈妈:从自救到互助的合作之路

日本自然农法和有机农业的流派与发展

日本食通信系列之一:中洞牧场——日本山地奶农的“硬脊梁”

日本食通信系列之二:海女之乡的“奇迹之牛”和养牛人

日本食通信系列之三:日本朴门农业:不压榨人类与自然的生活方式

致敬农民:生产食物的劳动者!

为什么明明有足够多的粮食,却还有八亿人在挨饿?

春天绝不能错过的滋味(上):雷声响,竹笋长

椿芽、藠头和豌豆的故事| 春天绝不能错过的滋味(下)

“一锅师太”的烹饪心诀:因地因时,巴适!

物种消失、土壤退化,人类再不看这份报告就晚了!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吗?

没有干净的河流,就没有安全的食物

麦田里的改造大师,他把种地变成花式炫技

从笑柄到风暴眼:小机器大闹加州番茄业

北美流行的超市攻略:溜边逛,不要去中间!

中国农业的“绿时代”与小农户的生态转型

听说种菜界最帅的农民直接把有机餐厅开在了农场里

天福园:从城市金领到乡野村妇,农业已是她的生活

这场接地气的讨论告诉你:“藏种于民”难在何处?

种子保护的新出路:摆脱商业鲸吞,重燃公共价值(上)

种子保护的新出路:摆脱商业鲸吞,重燃公共价值(下)

CSA大会现场直击(一)农民、消费者、市集、学校、电商,一个都不能少

CSA大会现场直击(二):生态小农的销售与认证?

CSA农场生存论坛实录(上)

CSA农场生存论坛实录(下):租地难、会员少,一贪心就套牢

CSA中的”食农教育“——CSA大会直击(四)

好吃的草莓怎么来?且看疯狂农夫王鑫的田野秘籍

减少雾霾的正确姿势?支持生态农业啊!

扎根在土壤、自由如飞鸟——返乡青年的新年愿景

在日本《小森林》取景地,我潜入了一座废弃的学校

火车明天就要到达

未来世界饕餮指南(上)

未来世界饕餮指南(下)

美式巨型养殖场“入侵”英国引争议

有机农业好在哪里?能喂饱我们吗?

新研究发现:中国有机农业每年环境效益值20亿元

慢食之后慢思:为农民代言,还是为商业资本站台?

食为何要慢?他们在Slowfood大会上给出了这些答案

加入食通社,Know Your Food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