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认为,只要检验合格、冲洗干净、亲自烹制,杜绝变质,吃到口中的农产品就能够是健康、天然的。连肉菜的来源地、调味品的配料表都仔细检查过一遍了,总不该还有疏漏吧? 但谨慎的城市消费者或许忽略了一种更…
不知道很多人是否和我一样,在超市里漫无目的地从冷气中拿起一根玉米、一袋大米或一颗荔枝时,几乎从未在意过它们的源头——土地的模样,仿佛粮食就是从商超的货架上冒出来,所有的果实都来自冰箱或冷链仓库。 我曾…
10月上旬,北方多地遭遇历史同期破纪录的降雨。在市民“这雨还要下多久”、“真的变南方了吗”的惊叹声中,在农民面对泡在烂泥中的庄稼欲哭无泪之时,我们迎来了第36个国际减灾日。 10月13日国际减灾日是联…
一、理念一万不如行动一件 总有一些不经意的契机,种下某种改变。比如2007年冬天,我带着摄影志愿者高天去东北,为残障美术家画册做拍摄。一早将高天安顿在鞍山赵丽的画廊,我去附近早市买早餐。 一分钱报酬没…
天刚蒙蒙亮,杨哥的无人机已经在稻田里工作有一段时间了。这位无人机飞手掌握着远近2000多亩农作物的“生杀大权”,他带着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宽檐帽子,操作的遥控器上记录着飞行的航线和设定参数。 7月份正是水…
食通社说 今天是十一假期第一天,不知道朋友们是否已经在踏上了路途?前阵子,食通社“好好吃饭”向读者们征集了自己在家做发酵的方法和经验,总结出发酵的三大秘方和一个很容易失败的品类!此外,我们还收集了读者…
一年多前,我在一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实践的交流会上,第一次听说“气候友好稻作”这种模式。上个月,我跟来自四川攀枝花、安徽芜湖和黑龙江抚远的农友一起,去到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后文简称“思力”)在…
你愿意在餐厅里,花几十块钱点一份可能比你孩子年纪还大的冷冻西兰花吗?——最近我们也知道了,这个听上去有点荒谬的问题,居然有可能是真的。 预制菜正在悄悄占领我们的餐桌,从餐厅到外卖,从超市到冰箱,它无处…
一、台风南移,12级风圈围剿农户 “这一轮台风,农户是最大受害者。”25日凌晨,灾害人道援助专家、卓明信援负责人郝南一通语音打到食通社编辑部,他这样恳切地说道。在此之前,他与团队已经连续好几天通宵达旦…
最近,蔡国强与始祖鸟在喜马拉雅“炸山”、破坏脆弱高原生态的“艺术”活动引发争议。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地文化探索是这场烟花秀宣传中提及的关键词。但以自然为卖点的表演却实实在在地伤害了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之网。…
食通社说 从黄酒、豆豉到泡菜、酱油,人们早已习惯在发酵的酸、香、醇里,寻找家的温度与生命的力量。而在云贵高原,发酵更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贵州的酸汤。为什么酸汤的制作离不开贵州?…
食通社说 随着气候变化,农村的“天灾”正在变为日常。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止农民和政府在想办法,社会组织也以在地、灵活和贴近社区的方式,试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找到小小村庄的生存之道。 过去二十…
食通社说 西贝致歉并承诺改进,罗永浩也安静了,这场西贝预制菜风波暂告一段落。但争议真的结束了吗?关于预制菜的争论和质疑或许还会再度出现,下一个焦点会是什么? 在大众逐渐开始认识、了解预制菜,国家出台相…
一、不止于一个旁观者 七月的北京,正值盛夏,在我即将离开的这片土地,春天播下的种子,正在结出丰满的果实。我沉浸在收获的喜悦里,同时也意识到,过往三个月,那些心无旁骛和土地共事的时间——除草、浇水、捉虫…
懒人吃货的理想是打造自给自足的懒人农园,收获物产尽可能丰富、付出劳动尽可能简约的永续食物森林。 当年在台湾学习朴门农法,开始接触“食物森林”,更早以前就听到过这个词,但是被我自动屏蔽了,误以为“食物森…
食通社说 《环球共此食:工业化英国、食物系统与世界生态)一书由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家克里斯·奥特于2020年出版。本书研究了1750年以来,伴随工业化的英国饮食结构转向——从基于本土的植物蛋白,到大量…
苦夏就要结束,但秋雨可能一样让人心寒。 今年的夏天很不寻常,全国各地接连出现极端降雨和高温天气,陕西地表温度最高飙到72.9℃,位于东北的哈尔滨空调安装数量激增,北京暴雨用了四天下了一年的雨量。 每当…
食通社说 《消失中的食物》是一部探讨全球食物多样性危机的著作,更是对地方种质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呼唤。 7月9日,食通社与贝页图书联合发起《消失中的食物》系列线上读书会,围绕食物多样性与地方品种的…
食通社说 从6月初开始,一条题为“从垃圾围城到垃圾不够烧,中国速度让西方看懵”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把碍眼的垃圾放到炉子里烧个痛快,再将燃烧释放的能量用于供电,许多人大呼为这样“完美”的技术方案感到…
“我们应该有快乐的幸福的晴朗的时光”,真心喜欢这句歌词,虽然一直学不会老狼那样理直气壮地要求“把你纯真无邪的笑容给我”。 经历了压抑的忧伤的晦暗的时光之后,尤其懂得快乐幸福晴朗多么重要。人生不易,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