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格兰南下:我要去当农场志愿者啦! 2018年夏秋之交,我提交了硕士毕业论文,从气候诡谲的苏格兰小镇圣安德鲁斯一路南下,几经辗转抵达南部小镇刘易斯(Lewes),开始了为时两周的农场家庭生活。农场是…
食通社说 《在死海寻活水(上)》中,方平老师详细介绍了以色列如何把生态作为技术研发的出发点,因地制宜发展出一套农业技术,生产食物。但除了技术,特殊的社区组织与生产关系,也让这个颠沛流离的民族,真正在“…
5月出发前,查以色列的天气,似乎并不算太炎热。但当我们真正置身其中时,车外动辄50摄氏度的高温让我们不禁好奇:以色列,怎么能在如此干旱和炽热的自然环境中,成为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的输出国? 我们带着这个问…
全球最权威的气候变化评估机构日前发布报告警告: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全球粮食安全,如果全球升温2˚C可能引发粮食危机,这一威胁将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影响最大,包括我国秦岭和淮河以南地区。 报告指出:农业和毁…
大家好,我是文森特·德洛贝尔,来自比利时。今天,我来跟大家讲一讲我家“灰十字山羊奶酪牧场” (La Chèvrerie de la Croix de la Grise)的故事。&n…
如今,我们常常被教导说:要多食用当地食物和时令食材,因为其它食物牵涉到长途运输,要么是在高耗能的温室中种植的。这背后都隐藏着许多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但情况并非历来如此。16到20世纪期间,城市农民仅依…
作者 | 冯可慧 在距离爱丁堡一个小时的火车车程的地方,有一个沿海的小镇,叫做圣安德鲁斯,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学镇”。这个小镇只有三条主街,各个科系的教学空间都零散地分布在沿街的建筑里。小镇上的居民…
食通社说:明明还可以吃的食物,在超市却难逃被扔进垃圾桶里的厄运,造成巨大食物浪费。有一群柏林人,决定拯救剩食,把它们低价卖给有需求的居民,让“垃圾”重上餐桌。在柏林生活的小予,将以自己的亲身志愿经历,…
作者|王梆 耕读作家。非虚构作品《贫穷的质感》,《英国乡村调查:当田园遇上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权力和反抗: 英国家庭史一瞥》等见《单读》。 1 被查普曼家的“幽灵”缠绕的我 查普曼家的老…
作者|冯可慧 纪录片拍摄者,自由撰稿人。短纪录片《亚高山地》导演。先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人类学系。 1 阳台:妈妈的第一片实验田 妈妈在粤北农户家。 2010年,我们一家人从…
三年前,刚搬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市,我们随朋友到佛罗里达大学爱丽丝湖看鳄鱼。湖的对面是一块工整的菜地,就在学校十景之一的蝙蝠屋东侧。我们把菜地当成景点一样好好观赏了一番。 那时候,我们以为那只是…
三年前,我的先生庆明申请上佛罗里达大学的政治学博士。我们俩双双辞去杭州媒体工作,带着4个月大的女儿搬到了美国。我的心里一直有个返乡梦,却为了家庭走了一条看似截然相反的路。 没有想到,我们在居住的小城—…
作者 | 绿豆 化身“浣熊”钻垃圾箱 几个月前,我第一次尝试钻进垃圾箱找吃的,并大获成功。至此我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加入了“垃圾箱潜水”(Dumpster Diving)的队列。 我住在多伦多,经常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