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通社说 河北承德恋乡农场的任盈盈和温志强是一对九零后夫妇。常去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集友,也许会注意到他们总是笑脸迎人,还经常带着女儿可儿来赶集。可儿出生的前一天,他们还在市集出摊,而现在可儿已经三岁半…
食通社说 六月,我们读书会正在共读《末日松茸》。在每周一次的线上讨论环节,来自云南的彝族返乡青年李康丽和大家分享了她和家人从事松茸采集的历史,以及对松茸贸易和消费的观察。 本文根据康丽在读书会的分享编…
食通社说 在上篇中,弃医从农的六零后陈玉笏分享了她从农业小白到在大理拥有50亩归零农场的历程。那么,她具体是怎么来做生态农业的呢?在本篇中,她会详细介绍她这七年是如何摸索出一套对她、对大理的水土都有用…
一、我们的身体和食物怎么了? 我是陈玉笏,六零后,祖籍湖南的江西人。现在在大理做生态农业,种玫瑰和各种芳香植物,也做天然护肤品。 我曾经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二十多年里,我观察到病人数量没有随着我们的社会…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呵护自然,人人有责” (We’re part of the solution)。那普通人可以如何承担责任,为保持和丰富生物多样性出一份力呢? 答案触…
第一次见到单伟,是在一次农业游学活动上,我们一起去拜访宜春的返乡青年。听说他在西双版纳种了三年茶,早就存下去拜访的心愿。后来喝了他种的茶,又听朋友说起去茶山拜访他的故事,好奇心就更重了。没料到两年后才…
食通社说 在上一篇文章中,李舒萌介绍了宁夏西海固的三个扶贫项目,分别是大棚蔬菜种植、散户养牛、合作社养鸡。在这样的产业扶贫项目中,小农户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当有外来资源和资金进入社区时,如何安排才能让小…
食通社说 位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即西吉、海原和固原)地区,上个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称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最近,热播的主旋律剧《山海情》和院线纪录片《棒!…
文|孙秀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绍了自己在跨国农企从事种子的工作,也对他们选种育种的精准性、从种子开始打造产业链的高瞻远瞩表达了钦佩。 那这是否意味着,种子的工作只能由科学家、大企业这样的“专业人士”…
食通社说 在上一篇文章中,孙秀才分享了他父亲作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种子企业打交道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80年代以来,我国种子行业从国营到私企的转型。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二篇,作者将和我们分享了他进入种子和农…
文|孙秀才 我是一个生在东北农村土种子家庭的80后,因为我父亲(55年生人)一辈子就是搞种子繁育的。他大部分时间给种子公司制种,也搞一些小作物种子经营。说白了,他的角色就是农村经纪人,靠繁育种子养活一…
文|张胜 我是一个出生成长在洞庭湖畔西畔山洲的80后,外出求学就业离家十数载。今年连续的雨天使得长江和洞庭湖的水位猛涨,几乎到了1996年的高度。我的父亲看着家边上被洪水没过的大堤,感慨地对我说:“如…
文|察析 食通社说 本文作者历时一年多,从赤溪蚝业发展历程出发,以首批推进技术革新的养殖户作为主要访问对象,试图理解技术革新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地社会随之发生的变化。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推送,本篇…
食通社说 本文作者历时一年多,从赤溪蚝业发展历程出发,以首批推进技术革新的养殖户作为主要访问对象,试图理解技术革新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地社会随之发生的变化。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推送,本篇为第二篇。…
文 |伍娇 作者按 在上海一家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杂志社工作几年之后,2019年我来到西南山地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庄,和朋友老园一起改造了一个老旧民居,并租下几亩水田,开始了向往已久的乡居生活。 现实并…
上篇说到美国新冠疫情之下,公益组织“世界中央厨房”(World Central Kitchen,以下简称WCK)大胆探索食物救援新模式,发动餐馆厨师来对抗饥饿、支援医护、拯救餐饮、盘活经济,其行动力和…
食通社说 在《从中科院回到烟台果园,他用科研精神为年轻农人找方向》一文中,来自烟台栖霞的李立君和读者分享了他从果园——山东农大——中科院——果园的循环人生路,以及有机种植十多年的成果。在本篇中,他将向…
本文根据李立君2019年7月4日在食通社食学社系列讲座中的发言整理补充而成。讲座现场视频可查看直播回放:https://dwz.cn/254etnpb 。 本篇为上半部分“故事篇”,下半部分“技术篇”…
到达广西省西北部的南丹县境内,正值炎热的盛夏午后,我搭车穿过汉壮族聚居的平坝丘陵,去往高山密林深处拜访白裤瑶农民黎友明。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他们自称“Nu”,即瑶话中 “人”的意思。族中男子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