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匠”,是2018年我在台湾务农时就开始讨论的话题。我在宜兰务农两年,种田只是副业,主业是各种吃吃喝喝:开课教别人吃吃喝喝,也写了两本关于吃吃喝喝的书。相熟的编辑问我为什么只有冷盘(各种酿造)没有热…
一、靠天吃饭的小农和渴望摆脱母职惩罚的母亲 受气候影响,今年夏末时分种下的小苗存活率很低,所以前阵子成都郊外的胡雪梅的农场没有菜可以配送,我在小饭桌群里通知:这段时间主要吃菜市买的菜。出出子问:“秋天…
一、封侯的豆羹 之前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麦饭,这次接着说说豆羹。这两样家常食物,承载的信息量极大,必须整饬厨房、打理锅灶,认真对待则个。唐代颜师古注西汉史游《急就篇》:“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
食通社说 秋天到来,位于成都玉林的小饭桌已经运行了半年,这六个月的实践俨然让厨娘、饭搭子、农友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有默契。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来说,除了计划之中的改变,也颇多意料之外的收获,比如友…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吃货不会为赋新诗强说愁,只会跟随季节的脚步吃吃吃。花开有时,花谢有时,八月十五,吃货又准备做月饼了。 一、除了铁锅,全都是自己的 曾经,在我的记忆里,月饼就是一种买来的点心,没有觉…
编者按 一盘豌豆蒸鸡排馋哭了小孩,也让重新开张的小饭桌的饭搭子们口水直流。然而,即便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味农食,错过今年,就要等明年。农食总是按照最朴素的自然时间表慢慢地生长,随着年岁里的春去秋来从稚嫩…
编者按 上一期专栏中,一锅师太向我们展示了她在城市,如何通过“小饭桌”,让周围的朋友吃上安心、可口的饭菜。而比她更“硬核”的,则是小饭桌上大米的生产者——四川眉山遇见农场的主人陈英。这一期专栏,一锅师…
编者按 人如其食,好好吃饭从不是一件小事。油罐车运输食用油事件再次引发食品安全焦虑,入口之物的溯源困难重重。从土地到餐桌的漫长链条,消费者如何才能真正掌握对每日食物的知情权和自主权? 在成都玉林社区,…
编者按 在成都玉林社区,农友胡雪梅的蔬菜盲盒给小饭桌厨娘夏莉莉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惊吓”与意外的改变。 这是“一锅师太的小饭桌”第四篇,将谈及夏莉莉的烹饪实验、农友胡雪梅的耕种实验,以及一位老师的自然美…
编者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件事都有自己的土壤,“一锅师太的小饭桌”也不例外。成都玉林就是这张小饭桌生根发芽的地方。 “一锅师太”夏莉莉为何来到成都玉林?为何能在此起意开创小饭桌?这不仅和她本人的…
编者按 在“一锅师太小饭桌”系列开篇中,夏莉莉以几组往事展开,讲述了她的“饭桌”哲学和小饭桌项目的缘起。 在这一篇里,夏莉莉将把我们带到小饭桌的生动现场。坐镇小饭桌的厨房,夏莉莉不仅将饭搭子、农友、食…
编者按 成都玉林的一角,江湖人称“一锅师太”的夏莉莉发起了一项新的实验——小饭桌,这是一个温馨的集体用餐合作计划,邻里组队成为“饭搭子”,共购共食,规律餐时作息,享用从生态农友买来的健康食材。 作为“…
食通社作者 扣子 农夫毅行者,村庄酿酒师傅。全职吃货,兼职农夫,业余写作。 肯定有人一看题目就喊不对:不是过年肥三斤吗?怎么会过个年,还能减重减脂? 吃货我从…
恶人谷的吃货观系列第一回里说到,白露一锅汤,十样食材、九种自产。我以“自给自足”为恶人谷谷生理想,貌似自给率高达90%,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小小苹果,硬是成了奔赴理想道路上的拦路…
如今已经是入驻恶人谷的第二个年头,我习惯了一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活法。 得过且过,不仅不为明日计,也不为下一顿计,直到什么时候肚子饿了要煮饭,才拎一把刀去园子里打猎,打到什么吃什么。见瓜摘瓜见豆采豆…
丝瓜秧不负我望,金黄花朵涌动的绿屏比想像中更好,挡得住目光,八面来风和日光月华通行无碍,自由流淌。 一、由吃瓜想起的往事 吃,是这片丝瓜给我的意外惊喜。先吃花,吃货爱拈花惹草,丝瓜花可以混在蛋液里,再…
种子是农作物的源头。通常的次序是从种子到餐桌:种子、种苗、农作、收成、餐桌。原来我一直是这么想的,成为农夫之后,也是这么做的。 但是,因为瑞岩,我开始了“从餐桌到种子”的乾坤大挪移,从此百无禁忌,各种…
提起苏东坡,就有人想到“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肉”。但是,知道他待客首选什么吗? 不卖关子,就是“麦饭”,有苏东坡本人遗诗供证:“城西忽报故人来,急扫风轩炊麦饭。”(《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
小满之后,阳光渐强,雨水充沛,园区里所有植物都在争分夺秒的加速生长,其中生命力最蓬勃的要属缠绕在大门口篱笆上的白刺丁:“两天不管,就要把篱笆全部爬满。” 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我很欢迎白刺丁对篱笆的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