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通社说 面对气候危机,许多人主张以资本主义市场的组织方式实现碳减排。本文提到的便是其中一种模式:企业花钱购买碳信用,资金用于帮助某一地区减少毁林率并发展替代性生计,从而抵消自身产生的碳排放。 这一逻…
食通社说 有多少人能够坚持一件事做十年?这其中就包括南宁都市农墟,自从2013年第一次开墟以来,到2024年已经是第十一年了。两个月一次的农墟,每次都能吸引数十位售卖广西本地生态食材的摊主,其中绝大多…
食通社说 一些媒体将2024年称为中国“转基因商业化元年”。2023年,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品种审定,26家企业获转基因玉米、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2024年,各地开始推广…
食通社说 “真菌无处不在,但又极易被忽略。” 这些不同于植物、动物的生命形态,正以神秘、强大却常常被忽视的存在,在人类探索与自然共生的道路上给出提示。真菌如何和植物共荣合作?菌根真菌作为连接植物与土壤…
今年无论在城里还是在村里,人人都说菜价贵。 但当我们抱怨着物价上涨时,田间地头的农民们却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少有人会追问:为什么菜价会这样上涨,种菜的农民是不是因此赚(赔)了更多…
腊月将近,陕西人的comfort food无外乎一碗简简单单的拌面:雁归情的红光头小麦宽面,秦椒面做成的油泼辣子,再浇上跑山猪肉拦的肉臊子,实是点睛之笔。 每次做肉臊子,我都会想起甘肃大山里那些快活的…
最早知道生态农业是在2016年左右,因为接触自然教育,自然就接触到做生态农业的伙伴,知道有很多人在为了健康的食品、可持续的环境和生活而种地。 彼时的我在城市阳台种花草,开始尝试堆肥,因为场地有限,堆肥…
一、靠天吃饭的小农和渴望摆脱母职惩罚的母亲 受气候影响,今年夏末时分种下的小苗存活率很低,所以前阵子成都郊外的胡雪梅的农场没有菜可以配送,我在小饭桌群里通知:这段时间主要吃菜市买的菜。出出子问:“秋天…
最近“食日谈”喜获“第三届CPA中文播客文化节”公益环保类别的年度播客奖。也因为这次获奖促成了一次偶遇。11月23日,“食日谈”主播晓晶在颁奖现场遇到了同样获奖的老朋友——从浙江嘉兴采菊农忙中赶来的友…
食通社说 当外卖骑手面对剥削和压榨,商家面对高额的佣金,用户面对没有健康保障的食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评和审视平台企业。 不过,除了批判之外,我们能否想象一种另类的平台模式?这种平台模式长什么样…
食通社说 今年有望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然而在刚刚落幕的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仍在为资金问题争吵不休,令谈判一再陷入僵局。其中农业的气候资金缺口尤为巨大。 当我们谈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时,…
食通社说 农民需要怎样的农业培训?在全国各地从事过近20年乡村工作的老六(黄国良)有话说。在他看来,想要了解农业培训,首先要回答农民需要怎样的知识体系。农学出身的他却认为,目前学校的科学体系,并不一定…
“美国体制认为自己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文化,因为我们监狱里关着的人数量比农民多。为了这样的数据而感到沾沾自喜,非常可鄙。” 五年过去了,我依然记得第一次阅读乔尔·萨拉丁(Joel Salatin)的《我想…
又到一年秋收时,秸秆“该不该烧”再次成为社会热点。10月,湖南多地秸秆露天无序焚烧呈现增长势头,导致部分地区空气污染加重,8个县政府被省生态环境厅集中约谈。 看到这个消息时,我们正在陕西咸阳走访农场。…
一、封侯的豆羹 之前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了麦饭,这次接着说说豆羹。这两样家常食物,承载的信息量极大,必须整饬厨房、打理锅灶,认真对待则个。唐代颜师古注西汉史游《急就篇》:“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
花椒树往山上跑 2004年我在四川茂县村子里调研。有位老乡说了句:“花椒树往山上跑。”意思是以前花椒树在河谷长得最好,现在不行了,反而是在半山腰长得更好,而原先种不出花椒的山顶,居然也能种出花椒了。这…
食通社说 又是一年双11,今年你买买买了吗? 为良心买单、为自己支持的道义和理念消费是一种有别于传统“买买买”的道德消费。它体现的是消费者通过购买来支持自己所认同的理念:有机认证、公平贸易认证、零毁林…
4月中旬,我抱着学习如何运营一个农场的愿景来到了上海乐田海湾农场。在这里和伙伴们一起工作生活,一晃眼,实习期就结束了。走之前同事们问我还想开农场吗?面对这个问题,恐怕只有通过回顾在农场的真实生活与感受…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草地贪夜蛾虫害成了威胁世界农业生产的新风险。2019年夏天,我们在华北平原稷县(化名)展开田野调查期间,草地贪夜蛾的到来让全县进入了“战时”状态。 草地贪夜蛾,简称“草贪”,又称“秋…
打开小红书搜索雨林徒步,你会发现许多博主用“原生态”“被自然环抱”“与世界断联”“感受有机生命力”来表达雨林赠予他们的情绪价值。 2024年9月,我和朋友们也来到西双版纳的一片热带雨林。在那里,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