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食通社发布了第三期“生态农业实习计划”的招募。谢谢大家的关注和踊跃报名,今年我们共计收到62份农场实习申请,经过食通社和12位农场导师及伙伴机构的详细沟通,最终决定邀请25位伙伴正式成为…
20多年前,一批先锋的农民和社会组织开辟了国内“生态农业”的道路。他们怀着保障食品安全的志愿和保护环境的情怀,开始尝试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种地。 无论是从零开始的新农人,还是从常规农业转型而来的传统…
春节假期已经过去,今年回家你吃到了什么家乡味道?在这一期的食日谈中,食通社的同事们带着过年的美食记忆相聚到一起,从陕西到海南,再到哈尔滨和北京,各地都有其独特的美食文化和饮食习惯。 来自陕西泾阳的泽恩…
食通社说 上文说到消费者由于距离生产端太远,很难真正理解食物的品质,从而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也已经有了参与式保障(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下…
食通社说 315全称消费者权益日。每年这一天,大家都习惯性把目光聚焦在央视又打了哪些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产品不止有真假两个维度,消费者也关心产品的品质,以及“钱有没有花到刀刃上”。在从事经济社会学研…
一年前,我决定离开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公益机构,走到种植的一线,观察、思考生态农业的实际运作,体验作为半个农民的乡村生活,探索实践生态农业的可能性。于是我报名了食通社的生态农业实习计划,在咸阳的绿我农…
2024年初,食通社发布了第三期“生态农业实习计划”的招募。我们希望把有意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和成熟的生态农场对接起来,既能让前者掌握务农的知识和技术,也能把资深农夫的经验总结、传承下去,并且解决农场…
如何分辨蔬菜水果的好坏? 单凭外观的规整美观?但在农场里各种形状不完美的“丑瓜丑果”,为何一上货架就消失不见?基因没有变异,但市场有所筛选。如果消费者只以外观来衡量食物的好坏,将会有无穷无尽的“科技与…
2024年伊始,农民抗议如星火燎原之势从德国开始席卷欧洲。 1月中旬德国农民抗议高峰时期,三万余名农民开着五千多辆拖拉机从德国各地赶赴柏林示威。2023年底德国政府宣布取消农用柴油退税补贴是此次农民抗…
食通社说 有机农业不是田园牧歌,对于参加食通社联禾计划生态农业实习计划的年轻人来说,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到了田间地头,通过日复一日的劳动、观察,他们对于农民、生态农业、农场经营,有了全新的认识,也…
在北京三元桥,有一家不寻常的社区菜店——所有蔬果商品都由本地的生态小农直接送到店里,每一棵菜都有名有姓,且不使用农药和化肥,遵循严格的生产标准。这家名为集室的菜店由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经营,她们的农友也经…
自2017年8月成立以来,食通社报道了全国几十位生态小农的故事。作为农民中的异类,他们踩过坑、交过学费,但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生产技术、农场管理、经营销售上积累了丰富实用的经验。 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
对大多数人来说,2023年是生活逐渐回归正常的一年。 告别了疫情三年的非常状态,封控抢菜的肉身记忆恍如隔世,我们也很少再听到“农民的白菜烂在地里运不出去”这类新闻事件。非常时期的食物焦虑和对农业的关注…
一年多前,食通社全体成员“鸠占雀巢”,接管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社区菜店。在一天时间里,全权负责店铺所有工作,还创下营业佳绩,赢了“对赌”,“占领集室”第一回成功!一向严肃的我们还拍了一个综艺向的真人秀…
食通社作者 扣子 农夫毅行者,村庄酿酒师傅。全职吃货,兼职农夫,业余写作。 肯定有人一看题目就喊不对:不是过年肥三斤吗?怎么会过个年,还能减重减脂? 吃货我从…
食通社说 春节将近,谁不想省时省力地为年夜饭准备一桌饭大餐呢?乘着这股东风,各种预制菜又登上了各种网购平台的热搜——一千元出头,你就能把某连锁老字号的一桌年菜搬回家。 不过即使近年来越来越火,人们对于…
食通社说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繁花》最后一集,主角宝总引用《飘》中的名言“唯有土地与明日同在”,归隐上海郊区的川沙农田。如果宝总的地没有被卖给迪士尼或者开发成别的房地产项目,那当年真正务农的上海农民,今…
食通社说 不少从事常规化学农业的人认为生态农业产量低,不值得发展。这种观点也影响了很多对农业知之甚少的普通公众。但生态农业到底有没有“技术”可言?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两者的区别?四川简阳市东溪街道农业综合…
食通社的老读者一定对“扣子奶奶”的大名不陌生:从2021年开始,这位年近60的“老阿姨”选择来到福建的“恶人谷”,自己建房,亲身耕作,从一片荒地中开拓出自己的安身之所,探索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本期节…
“救救我们的水稻!”“IRRI滚出去!”2023年10月,这些愤怒的口号回响在多个菲律宾农民抗议现场。抗议活动将矛头直指由国际水稻研究所(下称IRRI)主办的第六届国际稻米大会。 在气候变化、农业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