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人被封在办公室的七天七夜(附物资清单和健康攻略)

●11月24日早上,北京朝阳多个小区被划为临时管控区,被管控的菜贩隔着栏杆继续卖菜。

最近生活在北京的人仿佛天天都在开盲盒。没人能够预料,第二天醒过来,小区是否会被封,或者出门后还是否能回家。

三年来,食通社发布了十多篇关于疫情和食农议题的文章,编辑部每个人都在家里做好了充足的封控囤货应对。

但没想到,我们最后一起在办公室经历了自己的“封控初体验”,五位同事和一位办公室合租伙伴,在一起封了7天7夜。

以下是这五位同事对过去七天的回顾,涉及:备货、做饭、分工、工作和精神健康五个方面。希望对已经或者即将面临类似情况的读者有所帮助。

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科学、精准、合理、合法和人性化的奥米克戎应对措施,因为生活本不该如此。

一、紧急筹备物资

房园

食通社新人,负责协调北京丰年庆,本期推送漫画作者。入职不满两个月,就和新同事们经历了难忘的一周。

时间推回到上周四,也就是11月17日。我们在办公室开完丰年庆共创会不久,正等着吃午饭,迟到的同事小超在群里说“现在办公室只进不出了,你们知道吗?”

手速快的人立刻收拾好东西冲下楼,但还是晚了一步。很快,我们得知办公楼里出现了十混一阳需要复核的消息。

最开始的慌张过后,大家定了定神,想着毕竟也就10%的概率,还能被我们碰上吗?

没错,还真被我们碰上了。

●收到居委会通知到疾控接管之间的窗口期,我们认真研究过从低层逃走的路线,但还是知难而退了。

封多久成了我们心上一块大石头。如果封1天还能凑合,封上5天该咋办呢?吃啥穿啥在哪睡觉呢?

反应快的几位同事迅速清点了办公室的物资:“小沙发可以睡两个人”,“也可以在桌子上睡觉”,“我们还有一袋羊排、四个柿子、米面调味肯定够”……

与此同时,同事们也开始联系家属、朋友帮忙收拾一些东西送来,由此我们有了牙刷、衣架、拖鞋、皂、梳子、牙线……还有扑克牌和蓝牙音箱!

两位迟到和请假的同事很幸运,没被封在办公室,但在物资投递和情报收集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小超启华送物资。

小超在楼外随时给我们通风报信:“推拉门已经把出入口堵上了。”“有大白进来做核酸了。”“哦,她们只做有疫情的那层楼。”尘埃落定后,她去超市帮我们采购了内衣和牙刷、毛巾。

启华则和家人送来了新买的睡袋、被子,还有一支体温计!

有同事感叹:“这充分说明了多样性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所有人都太积极太准时,就容易被一锅端……”

的确如此,感谢迟到的同事,我们六个人起码人人有被盖,天天可换洗。

解决洗漱和睡觉问题的同时,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兼职的天乐则负责对接市集社区店和网店,农友食材分两天陆续送来:蔬菜、水果、鸡蛋、肉类、杂粮主食一应俱全。

●封控当天,同事们很给力地送来了好几箱物资。

多方支援下,我们从担心吃住问题怎么解决,转变为担心解封后这些食物吃不完该怎么办。好在在默契分工和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下,我们既享受了美食,也没造成浪费。

二、吃饭

万琳

负责公共活动的项目官员,食通社厨艺担当、家政小能手,本次封控收获新代号:Wanica(Friends粉丝懂)。

一个吃货组成的单位,找办公室的标准就是有厨房,平时上班时也轮流做饭,几乎不外食,也不点外卖,解决7天21顿饭,毫无压力。

但我还是比别人更积极地抢着做饭,大概有一半的饭是我做的,而且我也热衷于收拾厨房,因此收获了一个新绰号Wanica……

●11月22日,封控第5天,Wanica大厨做的清炖羊肉大餐。

其实这其中的原因很私人。对于我这个日常运动量很大的社恐来说,既担心这几天光吃不动迅速长胖,也不适应跟这么多人住在一起。站着做饭,就可以少坐一会、少看一会儿屏幕、少说点话,多一点独处空间。

另外,平时自己一个人吃饭,容易凑合,不会做得很丰盛,因为做很多吃不了,又不喜欢剩菜。这下可好,这么多人嗷嗷待哺,想做啥做啥,不担心吃不完,做饭的劲头就大了许多。

但是,相比给1-2人做饭,给6人做饭,技能储备消耗得很快,我也比较有压力,如果做得让自己不满意,会有些不高兴,这也许是我会暴躁的原因。

●指指点点的评论员们和暴躁的Wanica大厨。

压力山大的时候,人容易暴饮暴食,如果正餐好好吃,可以有效防止餐外狂吃零食。

这几天我们的餐桌上少有大鱼大肉,基本每餐顶多一个肉菜,外加豆制品或鸡蛋,其余都是蔬菜,应该达到了膳食指南的标准吧。大家也很赏光,每餐除了米饭,菜一点儿都不剩。很可惜这次没有泡菜或腐乳,不然来点下饭的开胃菜,可能米饭也不会剩了。

●6天吃了哪些菜。

有人评论:“你们并不是共患难,而是同富贵”。

从吃方面来说的确是的,因为我们的食材基本都是从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采购的和被赠送的惜福菜/下架菜,更有姐妹送来自己种的大白菜,随便过油加点盐清炒都好吃,真是应了那句“好食材拯救懒厨子”。

●封控第二天,农夫市集的同事娃娃支援了自家菜地的两颗大白菜和一堆萝卜。没过几天,她的村子也静默了。

三、六个和尚有水吃吗?

王昊

食通社唯一男性。封控期间全程咳嗽+低烧,还好每次核酸都是阴。虽然每天精神抖擞参与各项活动,但多了一句口头禅:我是一个病人。

当得了同事,不一定做得好室友,搭伙过日子也得先分工。所以被封的当天,天乐就敲起白板:一天三顿饭、洗碗、倒垃圾、打扫卫生,咱得排个班吧。

几天磨合下来,似乎每个人都落到了合适的位置上。我负责每天临睡前煮粥;泽恩和外援朱迪包揽了打扫卫生的任务;吃完饭总有人自告奋勇刷碗。

●并没有被严格执行、但所有工作都顺利完成的分工表。

厨艺最受欢迎的万琳自然是做饭的主力,但是所有人都爱往厨房跑,除了打下手,要么就是蒸馒头、做甜点,绝不放过把每次做饭变成集体劳动的机会。

一道南瓜馒头,就得一个人蒸馒头,一个人和面,一个人揉圆,最后还要一个人负责凹造型。即使没事情干,也是一人做饭,三人围观,哪怕还有半小时吃饭,所有人都不见了影子,全凑在厨房。

●我们用早饭剩的蒸南瓜和面做南瓜馒头,造型灵感来自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生雷甜甜。

如果把我们六个人比作《老友记》,大家都会认同万琳是会做饭又喜欢整理的Monica,而我则可能是Joey,因为最能吃,而且比平时吃得更多。

但回想下来,我们胜于那六个人的地方,大概就是不会只看见Wanica一个人忙前忙后。要是食通社组成球队去踢世界杯,防守倒应该不会差——大家都挺善于补位。

当然,生活的细节远比上面说的更多。封控即将结束时,业主群里有人抱怨:11个人封在一间办公室,天天吃外卖,甚至睡觉都躺不下。

我们只有六个人,其实也并不十分宽敞,晚上铺下几张瑜伽垫仍然显得紧巴巴的。Wanica还在梦中拍到泽恩的头。

人数合适,配合默契,和别人一比,我们确实有点太走运了。

四、这算是……行动了一把?

泽恩

最接近00后的选手,加入食通社13个月,平时是编辑,客串食通君,这几天是清洁女工,擅长补位、打下手、搞花活。

封控一周,我们除了尽量保持日更,朋友圈和豆瓣的更新也没有停,依然每天分享三餐,间或来几个让人捧腹的插曲。无怪乎总有人在朋友圈留言:怎么感觉你们被封得还挺开心的?

坦白讲,那些开心的时刻是真实的,但失去自由、六人被迫共处一室的焦虑也同样真实。不过,这几天确实一次冲突和口角也没有过。

一是因为大家还在努力地维持日常工作,并且试图在有限的空间里重建一些边界和秩序。

比如封控第二天是周六,下午1:30我准时打开腾讯会议,参加合唱团的云排练,比平时去线下还要积极。戴上借来的耳机,关上厨房门,除了偶尔有人进来烧水,这个房间几乎完全属于我,我珍视这片刻“可以在别处”的自由。

●排练结束后,听说大家在我的歌声里纷纷睡去……

二来每个人的心情起落曲线也不太一样,所以不至于丧到一处去。有人皱眉沮丧的时候,就有人搞事情来活跃气氛。

周六晚上,我们吃着夜宵看完了一部乡村振兴题材的纪录片,离谱的配乐和令人迷惑的剪辑贡献了很多笑点。封控第四天晚饭后组了个“吹牛”牌局,又是笑语欢声一片。笑完了也许会继续丧,但至少可以说,我们同乐过一场。

接下来说说这张图。

●没错,我就是图中抱着《人的境况》的那个四眼妹。但是我拒绝王师傅给我编排的台词!我不记得我们有过这样的对话!

打牌那天晚上,为了讨论即将举办的阿伦特读书会,我们4人在厨房里聊得情绪高涨。作为哲学系毕业生,《人的境况》的语言和问题意识将我拉回了一种微妙的熟悉感中。看着越聊越来劲的王师傅,我突然很想知道,为什么是阿伦特治好了他的政治抑郁。

你当然可以说,这场持续到午夜的聊天是我们在ddl之前的垂死蹦跶,试图让工作变得可交付。但对我来说,它确实超出了工作的范畴,而指向了一个行动的空间。至于行动的效果如何,那就敬请期待读书会吧!

●阿伦特所说的“劳动”、“工作”、“行动”指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行动?扫描二维码,收听本期食日谈。

五、足不出户也要正常工作

天乐

食通社最资深的同事,全程担心自己和同事们能不能吃好喝好睡好玩好,还有……工作好。

一帮同事被封在办公室,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们到底是要集体工作还是集体生活?

平日每周坐班两天,也就一起吃个午饭。虽然其他时间也会聚在一起开会、调研、采访、参加线上会议,生活和工作的分界线算不上那么清晰,但起码彼此在空间上还是有区隔的。

这下可好,工作生活全得在一块儿,大家不会在同伴压力下,真的卷起来吧?!

很快我就被现实打了脸。食通社的同事们不负“好好吃饭”的slogan,开始几天的状态简直可以用“上班像条虫,做饭像条龙”来形容。

明明白天还是正常的上班点儿,办公室经常看不到人,只有厨房最热闹。不是大家一起备菜做饭,就是一个高手做饭,几个低手围观学习,或者一个低手做饭,几个说不好高还是低的手在边上指指点点、发表评论。

黑完同事(和自己),也必须承认,吃得那么好,工作上总归也要表现表现。 

除了内部会议,这周最花时间的就是各种线上会议。平时大家在家各开各的,遇到时间重叠,还得取舍。都在办公室,那就好办了:每人开一个外放,大家想开哪个,就凑过去听一耳朵。

最夸张的一次,三个房间同时开四个不同的会,两个在厨房里:投屏一个,手机一个。这也有个好处,不同部门对接不同伙伴和议题的同事们,终于有机会了解彼此都在开什么会,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了。

●腾讯会议。

除了日常工作,这周最大的事儿是北京丰年庆的筹备。

谁知道周四刚和各个共创方开完会,我们就被封了。只好甩锅给广东丰年庆的正主:看你们起的这个倒霉名字,今年怕是要“封年庆”了。被封在海珠等地的广州同行自顾不暇,自然是懒得骂回来。

●广州海珠某两个城中村之间立起了水马阻隔墙,但总有人另辟蹊径穿过去。点击文章标题阅读:《广州疫情日记:坐标海珠,村里有地,揾食亦艰难》

更多的是看笑话的。一开电话会,对方第一句话都是:哎呀,封在办公室,感觉如何呀?

不过也有优势,人家电话会,一个镜头一个人,我们电话会,一个镜头能上五个人,吵起架来也比较有气势,可惜并没有机会发挥。

最经典的是两位伙伴的对话:

A想表达共情:你们也算是一起共患难过了。

B明显嫉妒羡慕:看他们的餐标,应该是共享福吧!

在食通社,只有好好吃饭,才能好好工作吧。或者说,如果自己都没法好好吃饭,那我们工作的意义又何在呢?

六、解封之后

●解封合影。

11月24日,在一起度过了七天七夜后,我们终于可以走出小区,各回各家了。哦,不对,有位同事小区被封,她决定继续留守办公室。

截止发稿时,已有另外两位同事小区被封控了……

还好,有了这七天的经历,我们对自己在封控状态下的需求和心态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这七天让我们亲身学到了一件事:面对压力和危机时,如果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团结起来,就会有各种行动的可能。

祝大家自由、健康、平安,好好吃饭,认真生活。

编辑:食通君

漫画:房园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