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少空间?|扣子奶奶

曾经写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实践证明,维持我全部生命需求,一亩三分地足矣。

那么,在一亩三分地里生活的我,需要多少居住空间?既要尊重自然,不过多侵占土地,又要满足功能需求,不苛待自己,多大才合适?

我曾写过《安在猪屎网上的家》,写的是“恶人谷一号建筑”,一座建在架空猪屎网上的32平方米板房。必须感谢那个房子,容纳了我“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生梦想,两个月建成入住,承载全部生命需求,给了我最重要的陪伴和支持。

●建设中的“恶人谷一号”。

但“一号”太大,大得让人忐忑。尽管整体悬空,极少硬化土地,但是万物生长靠太阳,遮住阳光的土地,草都不长。我曾经试过猪屎网下种菌菇,两年间买了好几种菌种,都没有成功。很惭愧,为了一个人的生活,制造这么大生命禁区。

因为种种原因,我又开始建设“恶人谷二号”。事实证明,一个人所需的空间可以远比32平米更小。

●刚刚建成的“恶人谷二号”。

一、第一个夏天:各种好

2021年8月,我入住恶人谷,正是最热的三伏天。几乎所有人都说空调是必备品,但我无福消受,对我是“自然灾害”——我经摔抗造的身体就怕空调,我遇空调,必定感冒。

“恶人谷一号”没空调,也没电扇,因为用不着。虽为临时急就的板房,但是我又在外欧松板之间增加了夹层:10厘米厚的玻纤保温棉。板房上有顶棚,太阳不会直接晒到房顶;下有架空,不潮不湿,通风透气不闷热。房间里更是四面通透,计有三扇门、十几扇窗,门户大开迎接南来北往的自然风。就算外面太阳烤死人,我都能躲进小屋心静自来凉。

●“恶人谷一号”通透的大窗,都没有装窗纱。
●“一号”建成后立即在猪屎网下撒了菜籽。
●在“一号”设计中,还综合考虑了农家日常晾晒需求。
在小屋的庇护下,初入恶人谷,我度过了愉快的夏天和秋天,但问题随着冬天而来:不保暖。

二、第一个冬天:没“正气”,没脾气

北方人不懂南方的冷。“北方的冷是物理伤害,南方的冷是魔法伤害”,这句话,非亲历不能得其真味。

我曾在黄土高原上经历过零下28度的冬天,但北方干冷,天再冷,人不怕,穿衣就是了。屋里还有暖气,进屋就好。而在福建,只要气温降至个位数,就进入了一种“穿多少衣服都没用”的境界。

南方的冷,从来都是和湿联袂登场。冷被湿无限倍放,杀伤力无与伦比。我去镇邮局,制服单薄的邮政美女笑我穿得夸张:“还没到零下呢,你们北方不是零下十几度吗?”我哭了:“零下十几度不假,但是屋里有暖气呀。”美女又笑:“北方人过冬全靠暖气,我们靠的是一身正气。”

正气不足害死人。尽管我已经穿上了所有能穿的衣服,不争气的耳朵还是冻了,红肿肥厚有卤猪耳风范。

南方的冷,不仅既冷且湿,而且冷得地久天长。当地有句谚语:“清明前后,冻死老虎”。我现在已经学乖了,不过清明,羽绒服不洗不收,随伺在侧。当我显摆自己明智的时候,被邻居笑:“我的羽绒服,都是过了五一才洗。”

南方的冷啊,冷暖自知。不管别人怎么笑,拼命穿衣保命,不仅没正气,还没志气。捆在太过厚重的衣服里,人是被挤压的、瑟缩的、不舒展的。

白天没“正气”,晚上没脾气。“恶人谷一号”夏天所有的优点,到了冬天全都变成缺点——屋里屋外一个温度,体感温度甚至更低。

湿冷交加的南方,所有的东西全都湿答答冰冰凉,包括换洗衣服和被褥。上床不难,有电热毯;但下床难,上个厕所都得天人交战半小时。

●“恶人谷一号”保留的小床榻,白天可以折叠贴墙,冬季全靠电热毯。摄影:王昊
认真研究过,当地人抗寒,一身“正气”渊源有自。自小常听一句话:“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北方生北方长的我觉得,古人活得实在是苦。北方苦寒,如果墙都透风,那还让人怎么活?

现在我可以确认,这句话一定源出南方。北方的冬天,透风撒气的房子真能冻死人,所以北方人的砖瓦房、土坯房、泥巴房,厚厚的墙必须对缝说不,做到密不透风。

但南方多见的木板房则不同,“墙”就是一层木板,板与板之间不论怎么开槽对接都有缝,热涨冷缩、湿涨干缩,缝就越来越大。一面墙有多少条木板,就有多少条缝。

没有不透风的墙,湿冷的风通行无阻。所以南方人抗寒,是与生俱来的童子功,练就一身正气很自然。但我已经错过了修炼最佳时段,越练越废,练成了一只寒号鸟,每天都在瑟瑟发抖中发毒誓:一定要建暖炕。

三、木板也能做不透风的墙

说到做到。雨季一过我就开始备料,建暖炕房——我的“恶人谷二号”。

我要用的是当地农家传统的老谷仓。从前,谷仓是当地农家必备,用上好杉木板六面围合,全卯榫结构,可以整个谷仓不用一根铁钉。如今时过境迁,新建的房子都没有谷仓,原有的老谷仓也都被拆了当木板卖掉,千把块钱就能买一个。

而我一口气买了四个。

谷仓四四方方,暖炕房的形状就是两个谷仓连在一起的长方形。额外多买两个,是为了用木板建出不透风的墙。墙面都用双层板,而且板与板之间还有防水布和玻纤保温棉,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谷仓外观,又能够确保绝不透风撒气。

●“二号”建设期间,在窗边享受夕阳。

当地朋友听说我要住进谷仓里,纷纷问我,知不知道当年抓住了小偷关在哪里?就是谷仓。

狭小、逼仄、暗无天日、密不透风,谷仓堪当临时监狱,怎么能住人呢?而我偏要把这个进不了老鼠、跑不掉贼的木头盒子,变成既能抵御严寒、又能通风透气的安居之所。

消解逼仄感,唯通透耳。废品站买了十块钱一个的冰柜门,双层玻璃,透明、隔温,安在炕间房顶。至于灶间,不仅透光,还要通风,不仅有四扇玻璃窗对开,而且顶板开洞,加装大口径的无动力风球。

●冰柜门做的天窗。

搞掂了通透,再对付狭小。用老谷仓建小房子是早就想好的,但是内部并不追求极致紧凑。大谷仓也称“六尺仓”,两米见方,其实内径1.95米,不到四平方。稍稍加宽,由1.95米变成了2.2米。考虑到收纳需求,又将右侧向外延展,就有了壁橱兼书架,放四季衣物,和我正在读的书。

与炕间相连的灶间,宽度还是2.2米,长度增加变成2.7米,面积接近6平方。炕间加灶间,10平米多一丢丢。

●刚刚建成的“二号”外景。右半边带窗的是灶间,左侧是炕间。外侧连接着大灶和面包窑。
●“二号”南面外侧,黑色部分是用火炕余温的烘干箱。

四、吃喝拉撒读书运动全满足

人的居住空间,最重要是满足需求。对我来说,无非吃喝拉撒,读书运动。

不论大小,满足需求,就是好地方。

炕间1.2米的床,足够一人安睡,再错位摆下1.2米瑜伽垫,满足了垫上运动功能。灶间以火箭炉为中心,直径60厘米的烟囱散热器和进柴口靠南,连接炕间。围绕这个中心,东墙水盆下面放柴,窗台的长条是厨具水具收纳区,还放了一个袖珍的快煮杯。

●靠东的水池和窗台,可以烧水做饭。

●由炕间向外看。将床边的门板和收纳柜门板打开,开放的炕间就变成了封闭卧室。
●收纳区正面图。

门边东北角,贴墙是到顶的角柜、各种杂物,还有电饼铛和烧水壶。小小灶间中间空出来的位置,可以跳绳。衣食住玩,个人生活需求,轻松室内解决。

房子虽小,不仅可以一个人为所欲为,还能围炉聚会。贴北墙,在东门与西门之间,贴墙安放一块两百多年的老木头,变成我的长凳,再抬一条长木头进来,搭在东墙与西墙之间,就是大长桌。宽板凳,排排坐,轻松坐下七八人,吃嘛嘛香。

●搭上长木板,可供七八人围炉,拿下来就可以跳绳,平时我大多会在这里支一把单人躺椅。
●去年冬季,我就是坐在这把躺椅上和食通社录制了一期播客。摄影:王昊

西侧墙壁一墙多用,一开始的设计是折叠书桌。将一扇谷仓门板钉在墙上,放下来就是书桌,折起来可以收在窗户上。

这张图是2022年刚刚建造完工尚未入住时拍摄的,当时我还为了占据C位的折叠书桌而得意。后来才发现,如此大的桌面在小小灶间里,极易产生视觉拥堵和事实拥堵,为桌面配套的座位,直接堵了上炕的路。

于是这张气势恢宏的桌子就被折了起来,高桌没有了,原本隐在桌下的窗台板变成了“长凳+长桌”,在进入炕间的台阶上,放一片软垫就成了座位。

必须清空平面,这是在狭小空间生活的懒人心得。各种杂物,上面的上墙,下面的隐藏。于是条凳方凳躺椅随便坐,想读书想发呆随便想。

懒人坐定之后,上墙与隐藏的所有东西都在触手可及的范围里,取用极其方便。水壶小锅电饼铛,吃喝随便做。

旧门板改成的座位极其宽大,还可以打坐,在这里吃饭翻书都没问题,但须侧位。如果想正襟危坐用电脑写字,下面隐藏木板,打开来就是一个电脑桌。

●现在的桌子,坐垫摆在进出炕间的阶梯上,随时可以收起来,取出木板又可搭出电脑桌。

五、靠火炕赢回一身正气

原来是怕阴雨,怕降温,怕到心惊胆颤,暖炕让我有底气天不怕地不怕。降温了?立即回来生火。外面5度,屋里15度,如果不及时堵住炉口,遏制火势,那就直奔25度。

人暖和了,身体自然舒展。自带热气护体,出门也不觉得冷。开始有人奇怪我为什么穿这么少:“你不冷吗?”——北方人啊,终于在南方也有了一身“正气”!

●冬天,给“二号”的火箭炉填柴。摄影:王昊
变化不止于温度,还有湿度。“回南天”的雨一下就是十天半月,空气湿度大到磁砖地面和墙面上一层水。

今年福建的雨水格外多。三月底,风雨交加的湿冷天,我躲进小窝,燃起炉火,穿着单薄干爽的衣服,开始写我身边的这团火。春雨一直下到五月,生起炉火烤衣服,做不了田里事的日子里,我又翻出文稿修改。

感恩容身的小窝和温暖的炉火,让我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雨和水汽里安顿自己。想想那些只能用一身正气抵御凄风苦雨的人,老天爷,必须原谅我的“幸灾乐祸”。

六、一个人需要多少空间

到今年的6月16日,我到恶人谷已经满三周年了。

其实我那一亩三分地,就算是不用化肥农药,也还可以多种多收,不只供我一人。只追求极致产出,我和土地都会更累。土地与农夫彼此攫取,非我所愿,那就退一步两下宽松。

付出的不太累、也不太闲,收获的不太多、也不太少,我慢慢摸索出一种比较放松、随缘的互动关系,和置身其中的土地,彼此改变、彼此适应。

●“一号”猪屎网下现在的样子,分别有香草、番茄、丝瓜、金盏菊、黄花豆、苦瓜、蒲公英、木耳菜、白菊、紫苏、南瓜。顺着搭好的草绳,爬藤植物会慢慢长上来,一直向上爬,形成一片 “食物的森林”。

身边的空间也是一样。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人需要多少空间?”除了十平方多一点的炕间和灶间,谷仓小窝外面,西窗外侧安放了旱厕,厕边空地还是一个露天浴室,又增加了大约两平方水泥硬化面积。如此,炕间、灶间、外挂壁橱、旱厕和露天浴室,加上硬化墙边,满打满算,15平米以内搞定。

●西侧墙外的露天浴室和旱厕。旱厕后面多出来的一块,就是炕间的收纳柜。

去年有云南朋友来访,两口子曾有过几间大院子,也特别研究这间小屋:“我们,有这么一间,就够了。”

天地轮回,四季阴晴。炉火有温暖,抵御风霜寒冷,炉火有干爽,驱除梅雨阴湿。小小两个谷仓,不太大,也不太小,从容承载全部生命需求。15平方,身心安住,得其所哉。

●“一号”现在的样子。对比三年前,有几处变化:第一,受不了蚊子,窗户增加了窗纱;第二,门边的风车茉莉长起来了,明年就能长成拱门;第三,两个轮胎沙发中间的小几上,有刚刚收获的两个鸡纵菌;四、墙上挂着今年收成的蒜头和洋葱。
●“二号”现在的外观,墙边已经堆满了柴。

食通社作者

扣子

农夫毅行者,村庄酿酒师傅。全职吃货,兼职农夫,业余写作。

 

 

本文插图除注明外均来自作者

编辑:王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