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困扰打工人很久的问题
食通社说
不吃外卖,吃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困扰打工人很久,但从来没有被认真讨论的问题。好在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本期“吃点好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纷纷贡献出了自己总结的“好好吃饭”小诀窍,由此汇集成了一份多快好省的“干饭秘笈”。快来看看这里面有没有适合你的一招半式吧!
从最简单的饭菜做起
@南乡子(女 媒体人):今年以来还没吃过外卖。我最近在小红书学会了做煲仔饭,发现这真是既省时省事又健康美味的烹饪法,推荐给大家!首先,要买个小砂锅,把一杯米(一个人的量,两个人就两杯米)淘洗后用水泡10多分钟;然后开大火煮开,再转小火,等水快收干时加点油沿四周淋一圈;再把事先切好的香肠、腊肉放到米饭上,盖盖再小火闷两三分钟;再打个鸡蛋,放点菜,倒点酱汁,关火,一碗香喷喷的煲仔饭大功告成。整个过程只需一刻钟左右,免去炒菜的油烟味,非常Nice。
@树懒(女 深圳):以下是我最近新开发的三个菜品,免费送,拿去不谢!
大刀剁大块的菜和肉,丢进高压电饭锅一起煮,再加点卤料包、醋和酱油,十五分钟出锅开吃,爽歪歪;鸡蛋、火腿肠,外加一点青菜和碱水挂面,放在一起炒,就能复刻路边摊的炒面味道;开水冲俩鸡蛋液,放进锅里蒸十五分钟,就能整出镜面丝滑般质地的鸡蛋羹啦!
@Vino(女 34岁 编辑 杭州):我自己囤了很多半成品,螺蛳粉、小面、定西宽粉、福州鱼丸,再和新鲜蔬菜一起随便煮煮,怎么着都比外卖好吃健康卫生。我多次和我的朋友们说,要送礼物的话就送食物,实在且解决问题。那些美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我不想要。所以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会寄特产给我!

@王某人(25岁 昆明):不再吃外卖的最大原因还是外卖太难吃了,导致川人基因觉醒,自己做的饭越来越好吃,对象也爱吃,消极因素和正面激励形成了良性循环,现在我很容易在做饭这件事上获得满足和成就感。
有时候不想折腾但又想吃得营养全面时,我的做法就是将肉菜和主食混合做,比如肉/蛋/菜炒饭/米线/米粉/米干,只需要简单的调料就能做得很香很好吃。秘诀是一定要根据食材的性质,调整入锅的时间,主食一定是最后放的。但是不易熟的肉我会先加工到五六分熟,盛出来,再单独加工蛋/蔬菜,然后再下肉下主食。做饭这个具体实践能够让人获得美食真理和秩序感,也很容易让人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做一次,吃一周”的自制预制菜

@LTT (女 30岁 北京):我的做法是在前一天晚上把肉腌制好放冰箱,第二天回家蒸,或者快速炒一下。这里会比较推荐广东菜的做法,很多提前腌制的菜谱可以学习一下。蔬菜洗净快炒一下,或者焯水淋点酱油或者蚝油就可以。能吃沙拉菜的话那就更方便了。
@海豚妈米(女 北京 47岁):每年点外卖的次数不超过三次,都是家里有特殊状况时。最长一年多没有点过外卖。通勤时每天早起做饭带保温饭盒去公司。居家时我的方法是利用周末时间一次采购肉类,制作家庭预制菜分装冷冻。适合分装冷冻的菜式:红烧排骨,炖牛肉等。
以炖牛肉为例,一次炖三斤,分装3盒,就可以在两个月之内以很快的速度吃到:牛腩炖萝卜,红烧牛肉面,牛肉炖白菜土豆等。提前一天解冻红烧牛肉,第二天早上只需要加水、盐、蔬菜、鸡蛋,就可以得到一碗营养综合的牛肉面,方便又美味。还可以提前预制牛肉酱,猪肉末,蘑菇酱等菜式,为日常饮食搭配增色。如果觉得每天在家吃饭比较单调,可以定期出外用餐,为生活换个节奏,享受轻松。
@豆豆:周围很多人总觉得戒掉外卖很难,也好奇我为什么能“坚持”做饭带饭,不点外卖。其实,我都没觉得自己是在“坚持”,因为需要克服困难才叫坚持,但在试验家庭预制菜的过程中,我有很强的获得感,甚至享受整个过程和结果。如果大家决定要尝试,建议首先考虑未经深加工的速冻食材或常温方便食物。最常见有速冻蔬菜粒、冷冻虾仁,还有最近很多人喜欢的免煮玉米棒。我很喜欢看超市冷冻柜,里面的成品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成熟的速冻食品往往是经历过市场检验的,不会太难吃,我们可以参考着在家复刻,包括他们的烹饪程度。
吃饭不是一个人的事情
@冲冲:除了自己做饭,我还会和朋友一起轮流聚餐。还是要想办法群居,一个人做饭太难了。
@qiqi:记得搬家前去看房时,新室友笑嘻嘻的问我:你平时做饭吗?看到新家的厨房灶台整洁明亮,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都有各自的位置。更惊喜的是冰箱里完全没有冰箱味,蔬菜在里面有序排列,仿佛知道自己不会被遗忘。
新室友喜欢在家鼓捣馒头包子饺子各种面食,我也经常幸运的被投喂,也自然更有动力研究点新菜式一起分享。搬来新家的两年里,学会了好多之前不会的菜,竟然也几乎没有点过外卖了。吃饭也从需要解决的问题变成了每天让人期待的事。

单位食堂又香了?
@cutedog(男 24岁 研究员):我待过的几个单位都有食堂,而且因为有补贴,饭菜相对来说比较便宜。虽然吃久了,同事们经常会吐槽食堂的饭菜口味单一,但比被迫点外卖还是要强的多。仔细想想,食堂的饭菜还是很多样化的,进去之后你能看到常规的炒菜、也能看到特色的面食、糕点和卤货,比如卤鸭头和卤肘子。打完饭之后,结账的地方还有水果和酸奶,这样的饮食搭配还是比较均衡的。
@Vino(女 34岁 编辑 杭州):2年前,我在大城市上班,公司楼下只有2家饭馆,我依然坚持下楼去吃,后面和公司提了建议,老板雇了做饭阿姨,工资由公司开,菜钱我们每人每天20块,顿顿5菜一汤,太幸福了!
@玉阳(男 29岁 北京):来到食通社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做饭的频率增加了。在坐班的日子里,每位同事都会轮流给大家做饭。而且因为人数多,每次至少6道菜起步,这个过程确实锻炼了自己的厨艺。最让人感到舒服的事情是 ,无论做好做坏,大家都是比较宽容的,这样就会给厨艺一般的同事精进的空间。
所以和一般的单位食堂不一样,在这里获得并不只是餐饮福利,还能培养自己做饭的能力和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会延展到你的家庭生活中,做更多的饭菜给家人吃。虽然总是磕磕绊绊,偶尔还会翻车,但是回过头来看,那些葱烧豆腐、排骨海带汤、果仁菠菜、墙板豆腐也确实都是我的双手做出来的呀!

悄然兴起的社区食堂
@Road:我们小区附近有个社区食堂,主要还是面向小区里的老人,但是也特意声明向全年龄段开放。菜的品类很丰富,价格7-15元不等。其实我对口味的多样性没什么要求,真正让我觉得舒服的是这些菜吃起来很清爽,没有重油重盐,也没有饭菜在塑料盒里捂的发馊的味道。最重要的是,相比于外卖干瘪、夹生的米饭,这里的米饭好吃到我甚至可以干吃一碗。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在家里吃和在外面吃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了!这个社区食堂给了我这样的感觉。不过我想吐槽的是,它对打工人还是不友好,晚饭最多只能留到6点多,可很多打工人至少要7点多才能到家。

@lislie:第一次吃到社区食堂是在一个模范改造菜市附近开设的食堂。明档亮灶,菜式比起自选快餐店并不多,但一碟碟看起来清爽,肉鱼汤菜杂粮具有,这个食堂空间很大,还可点菜,米饭旁挂着对外卖员的优惠告示。中午来吃的主要是两波人:周边的老年人,上班族(打听到很多单位都为员工在这办卡)。
除了政府创办的社区食堂之外,我还吃过个人经营的社区小店,每天在微信群里公布午晚套餐,一份云南风味的主食,加一份甜品(还可点到店主当日现做的酒或饮料),价格40左右,想吃的人在群里接龙,到店自己去厨房自取餐,找位置坐。吃完后大家都有默契把餐碟送回厨房,店主和我说,一开始有人打卡,但慢慢来的都是熟悉的客人,每个人都能叫出名字。来的多是三两成群的年轻人,走时和店家打招呼或是拿些小手信交换,店里围绕着温馨舒适的气氛。
发现好吃又实惠的平价餐馆
以前在中关村附近工作,高端打工人快餐吃不起,楼下有一家称重的快餐店,名字取得很随便,地方很小,但是到了中午人很多。我以前天天吃,现在也经常想起它。离职last day还专门吃了一次作为纪念。现在偶尔去附近办事,还专门跑去吃。只要看到它还开着,还有很多人光顾,我就很开心。这是一种对抗,也是一种守护。一个巨型城市,应该容得下一间小快餐店,和一群小人物。

@不想做美食达人:不吃外卖就到家楼下吃小餐馆咯。也不知道是因为我想少点外卖于是发现了家附近好多小店,还是反过来?反正决定步行/骑车去附近吃饭了以后,就会发现附近有各种饺子店,小炒店,面馆(面馆里有北京数一数二正宗的肉夹馍)……重庆面馆居然有三家,还是经常在小红书上被推荐的。以前点外卖的时候完全忽略这些小店,根本不知道做什么的,以为是不干净的档口呢。有几次路过才发现人家根本不是苍蝇馆子!而是非常干净亮堂的小店。这种能发现好吃平价小店的心情也是很激动的,比发现什么“全城最好的吃的xxx”感觉还好,毕竟那种店一个月能吃一次不错了,附近的小餐馆可是能解决你日常需求呢。
寻找你身边的菜市场
最近发现公司附近有个菜市场,买肉想要多少切多少,还可以根据我的需求切片,切丝。这是我以前从来不知道的!想做个菜但是不知道买哪个部位好,直接问摊主,也省得在手机上来回翻找思考。这样对我来说方便很多,到家了直接就开始烹调,再也不用考虑化冻的问题。最近有点上瘾逛菜市场,下了班总在菜场转悠,发现菜场真的是五脏俱全。身为一个南方人,还在北方的菜场里看到小时候经常吃的蔬菜,感动+1。菜市场就是所见即所得,没事多转转。

@噬可可(女 28岁 研究员 天津):我家附近就有很多早餐铺子,还有天津最大的菜市场,周末上午我经常骑车去早市采购新鲜便宜的食材。后来我了解到天津市绿脚印举办的可持续市集,从那里接触到几家本地的有机小农,方便每周订菜。有送上门的蔬菜以后,做饭的阻力更小了。正好单位有理念相和的同事,我们一起订菜,一起交流厨艺和美食灵感。
@管老师(男):不吃外卖的缘由,其一是不出差时养成的自己做饭的习惯。蔬菜从附近的有机农场直送,新鲜宅配,自主搭配;主食和杂粮则来自工作地的农户或有机平台,一切从简。自己做饭时间长了,现在连盐都省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一盒黄豆酱两年还没吃完)。其二,出差时虽无法开火,却有探索地方风味的绝好机会。乡镇小馆和农贸市场的东西未必标榜有机生态,但胜在原料干净、做法朴实。现在每到一个新地方总爱逛逛农贸市场,遇到合心意的土特产就加上摊主微信,以后也能远程订购,没事还能闲聊了解当地物产和制作技艺。

@泡泡熊:18年我在美国访学,发现距离大学不远的公园每周都会有一场Farmers’ Market,彼时老妈随我一起游学,想去体验的意愿非常强烈,用老妈的话说就是:“我倒是要去看一看,是外国的菜场好,还是我们新天寨中坡坝坝头的菜场好。”我们在这里买过秋葵、西红柿、南瓜、豆角和茄子,总之以蔬菜为主。摊主们大都提前把菜称量好,放在一个个小盒子里,选好了,把菜一股脑倒进袋子里拿走,明快爽利,很有美国南部的特点。
回国之后的一天,老妈对我说,自己在逛商场的时候,在负一层发现了一个卖有机食物的小店,店里的女孩非常热情,还送给她两把有些打蔫的小白菜。小白菜微微打蔫,但不打紧的,用水泡一泡就好。晚上吃了老妈做的清炒小白菜,清甜,像小时候的味道,真不错。隔天我赶紧就去了这家店,原来它的名字叫“集室堂”的小店,是北京周边各大农场的联络站,专门销售有机农场的直销产品,每周还会举办“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后来我成为了集室堂的会员,见证了小店的搬迁,还做过店里的志愿者,说起来,也快有7年的光景了。
从田间到餐桌
正月初九,我在家附近找到一个生态园,和十个人包了一个大棚,我在里面大概拥有60平米的土地,种下了一些蔬菜,希望能有一定的收获。长远不敢说,我想半年内应该不会再点外卖了。
@扣子(女 60岁 农夫):如果我在自己家里,可以永远不吃外卖。在这里向大家推荐“麦饭”,麦饭是北方常见的食物,在河南叫做“蒸菜”,顾名思义,就是拿麦粉拌上菜蒸熟吃。在我的家乡山东,胶东方言“拌(ba)拉”道出了麦饭的终极秘笈:将麦粉与菜拌一拌再上笼蒸,蒸熟后与调料拌一拌再入口。
虽然做麦饭的菜品以春天最为丰富,但实际上四季皆宜。我在村里赶集,总会讨一些被丢掉的包菜老叶和胡萝卜缨,这些大路菜是做麦饭的好材料。稍老的胡萝卜缨,配上擦好的胡萝卜丝和面粉一起拌了上锅蒸更好。比起烘、煮、煎、炸、炒,蒸制的麦饭营养流失少、又保存了食物原味,有碳水又有蔬菜,不拘材料,低难度无门槛,尤其适合厨艺小白。
相关阅读
我们的蔬菜与粮食都是向生态种植的农友订购的,干净健康的土壤富含有机质,生长其中的作物不但风味极佳,而且富含对健康至关重要的微量元素,用简单的方式烹饪后食用,对身体也有一定的疗愈作用。小饭桌半年时间之后,饭搭子们的身心状态越来越好。自然而然地,对小饭桌的健康蔬果,甚至“准点打饭”这件事都产生了生理需求,尤其是每当过完一个“在家随便吃吃”或者“肆无忌惮去聚餐”的周末之后,她们对小饭桌饭盒里的各种蔬菜更是抱着强烈的期待。
编辑: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