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墩青”家庭农场:谁买了我的土豆
“一墩青”家庭农场:谁买了我的土豆
我们农场的名字,一墩青,就是河北当地的一个马铃薯品种的名字。它有一个特点,口感非常面,淀粉含量比较高,在15%左右,干物质21%左右。它的钾微量元素含量比其他品种高出100毫克,这种马铃薯钾含量270多毫克,其他品种是170。
我岁数比较大,经历比较多,在故事的最开始,我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跟土豆打上交道。一开始做公务员,觉得没有什么前途。一次契机,我作为扶贫办的公务员和和一个NGO合作做项目,当时那个机构在我们县里做扶贫,项目本身分了六个主题,可持续农业是其中的一个。我在那个机构里学到很多东西,之前乡镇办公室的时候没有人教你怎么工作,但在那个机构里,会有人教你怎么分析协作,一步一步地做计划、做监测,收获非常大。
有人问过我,大哥,你为什么去种地?其实我也不知道。第一个原因,可能是我被洗脑了,因为跟那个NGO一起在农村工作了十年,自己也逐渐对农村有了更深的认识。看到农村地是荒的,村子是空的,我就感觉自己应该做一点什么。现在能种地的农民都在50岁以上的,我已经算是最年轻的农民了。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也许是出于责任心的号召。在那个NGO的项目结束之后,我们做了一个项目评估。评估显示,当地的农民其实是希望有机构能帮助他们一起发展农村社区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已经失去信心了,很多年轻人走了,可很多老人还是不愿意离开。所以他们还是希望有人员或资金的扶持来帮助他们,也希望能多接触外部信息。
所以那个项目结束之后,我组织农民成立了一个一墩青永续农耕发展协会。作为一个草根组织,最开始真的很难生存下去。我们做过很多研讨,究竟怎么去做工作。作为农民,也只有从农业下手。所以我们后来去租了100亩地,申请了两万块钱,付了两年的租金去尝试。
做农产品,按照现在主流的农业的做法就是要去用化肥、打农药、打除草剂、加各种添加,种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滋养人的食物了。所以我想跟更多的农民一起做良心农民,尝试另外的办法,种出好的食物。
当地的农民在成大哥组织下,来到讨论可持续农耕办法的会上发言。
做安全的农产品,我也有自己的考虑,那就是为了家人。2004年我有了第二个孩子,他在2007年的时候得了小儿股骨头坏死,我太太也是糖尿病高血压。我就想,为了家人的健康,我也要去做这个工作。
这几年,有这一条是让我确信的,有且只有农业可以培养终身客户。昨天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上的一个农友聊天,我问:“你一般还会去买菜吗?”他说:“买。”我又问:“那你买菜有什么特点?”他说:“我购买的金额是固定的,另外我买的菜品几乎就是那几类,因为喜欢吃那些。”我说:“还有吗?你是不是基本上认准了哪家的菜就去买哪家的菜?”,他说:“好像是的。”所以我们一般在买东西的时候,尤其是买食物的时候,都是认准一个菜摊几乎就不会变了。因为大家都是看这个人靠谱才去买他的东西,食物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交易,因为它对你的身体太重要了。
但事实是什么呢?协会做了两年的农场,发现做不下去了。因为农民没有看到希望。当时我想有一到两年的转换期,把这块地转换过来,就好了。但是农民等不到,所以这个农场就分到各个农民手里了。租下来的地是有合同的,租了20年,这个合同还得继续延续,所以我自己也租了一块,把父母都接过去,老婆亲戚放假的时候也来帮忙。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没有忘掉初衷,还是想跟各位农户一起,把当地的作物丰富起来,改善大家的生活和当地的生态环境,不想半途而废。
我们首先做的是当地传统作物的恢复,问一些当地农民他们曾经喜欢吃的东西,比如黑豆、长黄豆。我现在一直在市集上卖长黄豆,很多人不认识,说这是什么,我说这是黄豆。很多人没见过,我也没有找到图片。但其实啊,我们小时候吃的黄豆都是长长的扁扁的那种黄豆,用它做豆腐、豆皮,韧性比较好。还有当地的西红柿,小时候放学回家,吃一个西红柿就能充饥解渴,还有西瓜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也不是所有传统的东西都适合当代。我曾经种过一种叫“白流沙”的谷子(小米),但卖得不是很好。因为过去小米是做饭的,现在主要是做粥的,用途不一样,消费者期待的效果也不一样。
在成立一墩青之前,当地只种玉米,之后就有很多农民来问我说:我们该种点什么?这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什么东西能卖的出去?我就说,你种点人吃的,大面积的杂交玉米多是用来做饲料的,你得去种点人吃的东西。所以我现在除了恢复当地品种之外,还尝试引进外面的东西,比如藜麦,试了五年,从亩产80斤到200-250斤。还有鹰嘴豆、黑麦、小麦。
提高土壤肥力,我们主要是通过做堆肥(植物肥和绿肥),多样化的种植(西瓜、黎麦、向日葵)来实现。
同时,我们还做一些农具。当一个合格的农民真的要是一个全面手,一会儿得是一个电工,一会儿要当修理工,还时不时要设计一些东西,做些电焊。除此之外,还要懂得怎么买一些农具,了解什么农具适合你。比如说,我就觉得山西的农具比较适合张家口,因为他们都属于丘陵区,地不平,有些山东和河北南部的机器在那边就没法用。
有了产品之后,怎么找销路?我最开始是在张家口、北京跑,去了很多公司单位推销小米。很多是朋友帮忙,但人家说这个色泽不行,香味不好,没推出去多少。后来又在网上开店,写了很多文案,卖的也不咋的。最后入驻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一开始卖的不好,但是也看到希望了,尽管有时候赔钱,但是这个销量逐渐增加,从600到一千块钱,入驻市集之后才有很多人来找我批发小米,还有很多电商和社会企业找我拿货。
谁买了我的土豆呢?买我的土豆的主要是在市集上的集友。渐渐的有人来问:你们家招会员吗?我们才知道,哦,我们可以招会员,所以后来就开始招会员。虽然也没有几个会员,但是这些人很忠心,觉得你们家的东西什么都好,这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还有一些网友,通过网络搜到我们,就买我们的东西。但相比而言,网友们随意性比较强,集友比较铁,一般是固定的。除此之外,买我们土豆的还有消费合作社、社会企业、餐厅、电商,还有一些同行,比如说农友、农场,把我们的土豆配送给会员。另外,学校和社区店也会向我们购买。北京,四川、成都、长沙、广州的不少主打有机产品的社区店,都会向我们购买。这些个人和机构也主要都是通过农夫市集了解到我们的。
我们需要市集,我们需要一个面对面和客户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因为交易需要互信,而信任需要交流沟通,市集能满足这些要求。前面所列到的那些客户都是基于市集才成为了我们的客户的。所以要感谢集友,感谢农友,感谢朋友,还要感谢曾经指导过的专家学者和老师,但最主要的是感谢市集。
我还有一个希望,希望以后能够有一个调配的机构。市集已经帮助建立了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我们想把生意做的更好、更有效,就会需要一个专业的调配机构,去平衡卖不出去的产品。去年我们的西红柿丰收,量大的通过市集都卖不完。即便市集会推荐一些客户,比如清北消费合作社帮我们消化了一些,但这些终究都是应急的零散输出。所以我希望有一个机构,有能力去做从生产端到客户端统一的调配,去疏通生产端卖不出去的东西,和消费端买不到的东西。
谢谢大家!
文字整理自“小农户的市场对接”研讨会会议记录(详情:小农户的市场对接|3月30日-31日北京)
口述:成鹏飞
编辑:棒恩乙
图片:成鹏飞提供,塔拉
板式: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