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菜,让我成为全社区最靓的仔

食通社说

疫情突如其来,抗疫形势严峻的地方,大家面临着“一菜难求”的窘境。本文作者凭着手里的一袋新鲜蔬菜成为“全社区最靓的仔”。疫情期间,这些蔬菜由农场直送到定点处然后自提,让“现场排队没体力、网上抢菜没智力、特殊通道没权力”的普通人也能安心吃到新鲜蔬菜。

食物在当前的困境中变得久违地牵动大众人心,这个时候来重新反思食物的生产、运输、销售方式,可能显得有些奢侈。但是所谓危机带来转机,作者的观察与经历可能能够给出一个样本。

一、抢菜!抢菜!

随着上海的疫情发展,在昆山的我们渐渐感觉到事态的紧张。从3月31日开始昆山一些高速路口道路临时管控,部分路口关闭。4月2日到6日全市进入多轮区域核酸检测,几个农贸市场发现确诊者,部分区域实施静态管理措施。

很明显地,热闹的街道空荡荡起来,超市、菜市场人头攒动,似乎有一种焦虑在蔓延——去晚了,就抢不到菜了。小区群里越来越频繁地聊到食物,有人发来超市里空荡荡的货柜:“买不到菜了。”菜价日益上涨,社区店更是只营业半日就早早售罄,闭门谢客。

我所在的小区也突然变成静态管理管控区域,不能去农场,只能在特定的地点等农场的配送到了以后再去自提。

小区门口有个大姐在卖自己种的菜,原先2元一把的蒜叶和莴笋,统统上涨到8元一把,即使如此也是遭到疯抢,很快就卖光了。大姐说离这小区不远有一块自己开辟的小菜地,家里吃不完,菜在地里种着也老了,不如割出来和邻里一起分享。旁边的人很是羡慕地说:“有地就是好啊!”

旁边还有一个阿姨在卖豆子,说都是老家捎来的豆子,因为家里有发豆芽的习惯,囤了很多,就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给的价格也公道,很快也售罄。

发豆芽攻略,参见食通文章▼

抢不到菜不要怕,抓一把豆子就能发芽

受疫情影响,特别是遇到居家隔离和封控,获取食物成了每个人生活的重心,抢菜成了每日的功课,囤积食物从陋习变为美德。

做餐饮生意的大小老板们唉声叹气,什么时候能解封?什么时候能堂食?从不在家做饭、习惯于外卖的年轻人们一点点开始认识各种生鲜食材,慢慢熟悉厨房,学习做饭。

与此同时,民间的智慧爆发,邻里互助。社区群里也是各种小妙招:有教大家发豆芽的,有教浴缸种蘑菇的,有教大家怎么做腌菜泡菜保存食物的……

还有业主组织直接跟蔬菜基地对接团购菜品的,以及各种关于食物渠道的讯息交流:哪个超市不用排队,哪个地方有新鲜的水果,哪里又上新的菜品了,哪里可以线上抢菜配送等等。

二、一袋菜让我成为社区最靓的仔

作为本地有机农场会员的我莫名又成了邻居们艳羡的目标:在下午超市菜要么品质不好,要么被抢光的情况下,我拎着一袋从农场预定直供获取的新鲜应季蔬菜行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路上的注目礼让我变成了整个社区最靓的仔。为了多拉风点,我没抄近路。一路上至少二十多个人问:呀!菜哪儿买的?

●我这一袋让全社区艳羡的菜。

类似这样的对话,我一路经历了好多次。

路人:“呀!你这么一大袋新鲜水灵的菜哪儿来的?超市又上新了吗?”

我答道:“没有去超市买哦,是本地的有机农场直接订购的,我是农场的会员。”

“价格呢?”

“10-15元一斤不等,还有蘑菇什么的,头天预定,第二天一早采摘配送。”

“真的吗?那可比现在超市卖的便宜多了,还是有机的,哇!”

兴致勃勃交谈中,对方加了微信,搜索到了农场的公号,很是惊异:“咦?在昆山还有这样的一个有机农场啊!看着很美呢,我作为昆山本地人都不知道。”

“是啊!我也不知道呀,在昆山还可以直接从农场买菜呢!”旁边的阿姨插进来,“来来来!小姑娘哈加你个微信啊,我也想买的。”

“我也要!” 一位路过的大叔突然把手机伸过来,还有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转眼间,因为一袋菜,住了三年的小区,本来一个都不认识的邻居莫名都成了微信好友了,大家纷纷惊叹:“哇!竟然可以直接去农场买菜呢!”

三、原来大家都关心食物

远亲不如近邻,几句闲聊中,大家因为疫情有些许紧张的心境也放松了很多,相约等疫情过后一起去逛农场,感觉大家对于生态种植还挺好奇的。

年轻妈妈加了我的微信,表示以后疫情缓和点了,农场开放了,想带孩子去农场参加食育课程,让小朋友多了解食物的来源,菜是怎么长的。大叔说去阳澄湖边钓鱼,可以顺便去看看,以后要多关注关注本地的农业,这才是食物的根本。阿姨说由于疫情的关系,想开了,钱再多,不如身体健康,免疫力才是王道啊,有机蔬菜不打药没有污染,对人身体好,对环境也好呀!

晚上收到大叔发来的讯息,说看我朋友圈学习到很多农业的事情,觉得一个年轻人能关注从事农业挺不容易的。他问我能不能在农场租地,也想加入成为一名农夫,最后还感叹了下食物的重要性:“农业是保证民生的根本呐!”

●大叔的朋友圈。看来发豆芽也成了一个生存小技巧了。

虽然我不担心蔬菜供应,但疫情两年来,也摸索出一些应急预案。比如,我在家里囤了点豆子。这个季节发豆芽长得快,几天一波。还有两个大泡菜坛子,咕噜噜,没菜可以摸一把。

这季节,莴笋、蒜苗是应季美味,分顿吃,先吃叶子再吃茎,葱头、蒜头可以种在阳台花盆里继续长长…… 没有肉?不急,牛肉干巴顶上,还有鸡蛋、皮蛋、腌制的咸鸭蛋,都可以有效补充蛋白质。

即使身体不自由,心灵手巧中也能种出一个春天的餐盘来。

四、本地食物体系重要性凸显

超市菜价日渐飙升,但本地有机农场直供的蔬菜价格分毫未涨,甚至有些都低于常规菜价了。除了价格之外,更重要的是,本地小农与有机农场的出现给现在的食物体系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我们的餐盘在一片哀嚎中备受关注之后,也应该开始反思我们的食物供应:完全依靠主流商业的食物体系是否就能保证我们的餐桌的持续与安全?

疫情压力下,农场订单也暴增,我们作为志愿者,在前期也每天一早前去支援帮忙摘菜。农夫们开玩笑说:“来这里,就是一个定心丸,农场有菜,管够。”

附近村子的阿姨们也来帮忙处理菜。之前的配送莴笋弄得很干净,叶子都不要,后来群里有会员反馈说不要浪费食物,莴笋叶做咸菜饭可好吃了,后面配送的时候就保留了莴笋叶。

三四月份正是农场青黄不接的时候,往年类似生菜这样的绿叶菜吃的人少,会有一些浪费,今年供不应求。

为了响应政府关于疫情期间,加快蔬菜供应的号召,农场开始春播了很多速生的绿叶菜,小苗们在一场春雨后迅速发芽。

育苗棚里各种蔬菜正在陆续出苗,农夫们逐步移苗到大田。保障食物稳定供应,农场制定了严格的春播农事计划。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也许这次疫情会让更多人回归到家庭,关注起餐桌的安全,毕竟一饮一食,皆为土壤所出,皆为农夫汗水浇灌。而对食物的追溯,也间接地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健康、环境的安全和子孙的未来。

在此,愿疫情早日散去,早日解封可踏青~

●农场的春天生机勃勃,雨后犹如一幅油画。

食通社作者|斯唐

从摇滚乐跨行搞农业,从北京搬来昆山。既是生态食物消费者,也参与本地有机农场土壤改良与传统种子保育。边学边干,深入到食物的源头,去探索友善环境的种植方式和传统的食物保存技巧,过一种“食有源,心有根”的生活,并在公号“梦与土”持续记录在地的食农经历。

图片:斯唐

编辑:阿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