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化肥农药种不出东西?读完这些文章再下结论

20多年前,一批先锋的农民和社会组织开辟了国内“生态农业”的道路。他们怀着保障食品安全的志愿和保护环境的情怀,开始尝试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种地。

无论是从零开始的新农人,还是从常规农业转型而来的传统农民,入行之初可能都没意识到这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领域,国内能为他们提供指导的专家和同行寥寥无几。

自成立以来,食通社始终与他们并肩前行。我们报道了40多位生态小农的故事,坚持调研国内生态农业的现状,看到了生态农业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也见证了农友们的转变与坚持。

●2019年1月,食通社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在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举办了农友大会,将生态农友、消费者和销售平台聚在一起。
我们发现,随着行业发展,很多生产者慢慢摸索出了很多因地制宜的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专家也越来越多地走向田间地头,为农友提供指导,民间各生态农业流派的培训交流也促进了生态种植技术的实践和进步。生态农业究竟如何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深刻理解,在不依赖化学投入品的情况下,生产出健康、美味的农产品?不同农法和技术流派又有哪些共通之处可供入行者借鉴?

食通社汇总了过往讨论生态农业技术的相关文章,希望对新入行的农友有所助益,也希望消费者对生态农业和农人有更多理解。

一、病虫害管理:“防大于治”

在不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品的前提下,“防大于治”是生态农业病虫害管理的重要原则,其核心在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土壤健康来增强作物的自然抵抗力,从而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左:山东农友李立君在苹果种植中引入瓢虫来控制蚜虫;右:北京溪青农场,啃食豆角的菜青虫被自发出现的白僵菌寄生致死。

预防虫害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观察”。通过记录作物生长周期,观察虫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理解气候条件、作物生长与虫害发生的关系,才能抓住其弱点进行防治。

农友们也观察到,并非所有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昆虫杂草都要尽数除去。相反,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农田能够为多种天敌昆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制衡,构建更健全的生物链。

●在北京天福园的生物多样性农田中,与蔬菜共生的杂草可制衡虫害,野花野草则为多种昆虫提供了蜜源和栖息地,杜绝了大规模病虫害。

套种多样化种植对防止大规模病虫害爆发也有着天然优势。此外,还可以主动引入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自制植物防护液增加作物和土壤的抵抗力。

二、土壤管理:地力常新

作为作物的养分来源,土壤管理对不使用化肥的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态农业养分管理的核心在于维持和增强土壤的自然肥力,通过留草、种植绿肥、免耕等方式,将与作物竞争养分的杂草变为肥料加工厂,使其自然生长和腐烂,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和微生物多样性的提升,最终实现土壤肥力的自然循环。

●左:大理归零农场的水稻收获后做秸秆覆盖,把有机质还给土地;右:广西生态农友谢颜萍在幸福果百草园里割草,适时控制草的长势为地所用,是留草过程中的关键操作。
●掉在果园里“回肥”的沃柑,裹满了一层白色的有益菌,这表明土壤的微生物环境良好,可以迅速分解和吸收有机质。

此外,种植多样化的作物、保持植被覆盖、采用保护性耕作也可显著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活力。

三、顺应自然的精耕细作

生态农业强调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但这并不意味着农场在经营上可以“放任自流”。

●左:北京溪青农场的“客土”草莓种植,草莓垄里都是农场主王鑫亲手调配的营养土,每年都会根据变化作出微调。右:在草莓生长季,王鑫每天早上都要摘掉草莓匍匐茎,以便将营养锁在已有的花和果中。

比起管理上相对粗放的大田作物,以草莓为代表的水果在温度、光照、营养、水分管理方面都需要精细的观察和干预。

技术密集型的蔬菜农园,则会根据农场气候和作物生长特性制定严格的生产计划,配比营养均衡的育苗土,模拟自然环境进行落叶堆肥,利用“太阳养生法”为土壤消毒,对作物生长环境进行精心管理。

不同于一味追求高产的常规农业,生态农业始终强调全局性的视角,不仅关注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是将农业生产放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背景下进行考量。农业科学可以细分至土壤、栽培、植物病理等多个学科领域,而在农友的技术分享中,不难看出,每一项农事操作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土壤、作物、昆虫和微生物的健康。如果操作得当,也常常能带来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提升。

四、农法与流派

除了对国内生态小农种植技术的记录,食通社也关注世界各地的农业哲学与农业系统,以及它们如何处理人、自然和农作物的关系。通过对朴门农法、自然农法、澳洲活力农耕、再生农业等不同流派的介绍,我们发现各农法的理念、发展路径和具体技术措施虽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围绕提升土壤质量、重建农田生态系统等核心目标,在世界各地农民和科学家的长期研究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因地制宜的操作方式。

而且,各农法之间的共性也比特性更多。

我们发现,很多有经验的农夫并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农法,还是在吃透背后的原理后,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又随时调整,让不同的农法真正“为我所用”。

五、技术推广和实践

从理解科学原理到实践农法农技,从参考传统知识到应用现代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不仅仅需要生产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对农友需求和价值观的理解与反思。过去十年,也涌现出一些以农友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和“田间学校”,农友们在学习过程中也加强了彼此的交流,慢慢形成了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区”。

●2021年,广西国仁主办了生态农业土壤培育班。上图为导师和农友一起动手制作堆肥,在实践中学习。
●澳洲活力农耕2023年秋季培训课程线下合影。图源:绿我农场
●山东农友立君(左一)经常受邀去各地和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农友交流技术。

虽然中国有着丰富深厚的农耕文化和传统,然而,工业化农业在政策和资本的双重加持下,依然高歌猛进,生态农业在中国依然是小众甚至边缘的行业,分散在各地的生态小农,特别是新进入行业的年轻一代,仍然需要持续的支持。要让生态农业能在更广阔的乡村继续生根发芽,农友们必须理解生态农业背后的科学道理,掌握适合自己的技术方法。

在连续三年开展“生态农业实习生项目”的基础上,2024年,食通社也将联合科学家、农技高手、经验丰富的生态农友,以及多年耕耘在农村的伙伴机构,推出符合生态小农切实需求的农业技术培训。

欢迎感兴趣的农友点击“此处”,填写农友技术需求问卷,告诉我们您的真实需求。填写表单的农友将有机会获得奖学金,减免学费参加培训。

与此同时,生态农业技术培训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了。欢迎关心生态农业技术的伙伴持续关注食通社,获取最新消息!

编辑:食通君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