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的丰年庆,终于长成梦想中的模样
都市的消费者如何认识食物的来源——农民和土地?农民又可以如何在城市展示“农”的价值?食物可以怎样把乡村和城市、人与自然连接起来?每年一度在广州举办的“丰年庆”让我们看到了各种参与和连接的可能性。
食通社作为主办方之一,也来到了今年丰年庆的现场,深度参与了农友聚会、农墟市集、“气候变化与农业”论坛以及各个工作坊。
一、祖辈留下的果实
今年的市集有20多个琳琅满目的小农与农场摊位,来自广西的小珍的摊位可能是品种最不丰富的,只有柚子、柚子肉蜜和酸枣糕这几样,每一样的数量也不多,大部分来赶墟的人可能都不会特别驻足。但如果你知道这些柚子并非常见品种,而是一种野生的酸柚子,你可能就会对它们肃然起敬了。
小珍说今年只带了些酸柚子,而往年这时本应是柿子丰收的好时节。或许是因为夏季连续两个多月的高温干旱,今年收获的果实还不到三成。小珍特别自豪地介绍了她的酸柚子,说这是产自她家老村的食物森林。这个位于广西桂林漓江西岸的山谷的食物森林,是她祖父母和父母辈1966年之前居住的老村的果园,为几十户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水果和其它食材。搬居新村之后,虽然也有人回果园采摘,但毕竟相对隔绝,因此那里的植物完全是自然生长,形成了森林的生态。
在周六晚上的农友和城市生活者交流会上,我终于和同事们品尝到在摊位上可以卖到100元一个的酸柚子。在大家轮流发言时,小珍一边听一边剥柚子,分给在座的每一个人。当我撕开外面的白皮,扑鼻的清香迎面而来,一口咬下去,清爽的汁水中确实有一丝清新的微酸。
后来我问她参加这次活动的最大收获,小珍说丰年庆论坛中提及的河北王金庄的案例深深震撼了她:村民们在缺土少雨的太行山深处凿石垒堰,发展旱作梯田系统。她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地种百样不靠天的智慧和我们祖辈多样种植的生存智慧相近。祖辈留下的耕作智慧,我们也要传承下去,让后世子孙也能采收到祖辈留下的丰盛果实。”
二、生态蜂农莉娜
来自广西平南县的生态养蜂人莉娜和她的老公,一共带来了35瓶蜂蜜、3瓶蜜熬金桔,还有3瓶蜜泡中药佛手以及20支手工蜂蜡唇膏。在两天的时间里,他们接待了来自广州、深圳、河南和江苏等地的顾客,卖了1800元钱。在每一件蜂产品的背后,是莉娜带着她的小蜜们的奔波和劳作。
莉娜从2012年开始养蜂。过去一年,她带着她的300个蜂箱,每个箱里大概有两万只小蜜,在广西省赶了8次花场,跑了800公里。一年算下来,有 90个日夜是在山区花场边搭帐篷度过的。
莉娜说,这次是她第三次参加丰年庆的活动,能与城里的顾客面对面的交流,是最让她开心的,就像遇到了老朋友一样。
另一方面,作为三个孩子的妈妈,莉娜直言看到城里的孩子们,也有很多感触。她看到不少小孩子背着小书包在市集里采购,用零花钱给家人买礼物。比如一对小姐妹来到摊位学习如何用蜜蜡做唇膏,做了一支口红送给妈妈。看到这些有礼貌又可爱的小朋友们,莉娜想到自己村里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村里的大人们,因为自家的种养所得太少,只能去外面打工。
莉娜感到自己很幸运,生态养蜂使得她的收入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虽然养蜂少不了四处奔波,但还是有不少时间陪孩子。
三、00后的志愿者
零废弃展台的志愿者柚子是来自梅州的00后,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读大三。这已经是她的第二个“丰年庆”了,不过她去年的身份是大学生消费者。她还记得去年买了一个多功能包袱皮,一双千层底的布鞋,还用自带的杯子,买了新鲜的甘蔗汁。
因为柚子在学校当过环保协会会长,所以有人推荐她做了零废弃版块的负责人。据她介绍,这个版块的策划组织者加上她有四名同学,还有7名志愿者一起负责展位管理和接待。广州美术学院那边也派了一个4人小组负责展位的设计和布置,他们用一周的时间熟悉各个版块,两周的时间用来创作和制作。
一个很有历史感的旧箱子上摆放着他们选出的环保好物,比如丝瓜囊,茶籽粉,和竹制牙刷,其他装饰则主要是用木工边角料制作的。
柚子说布展的时候,有位顾客跑过来指着那个老皮箱,说和她妈妈当年用的几乎一模一样,那是上世纪70年代结婚三大件的标配之一。
柚子参加这次丰年庆的最大感受,就是认识到艺术和环保宣传的跨界结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广外的书画协会,帮他们写了很多信息牌。
她说,如果别人用这么好的书法来提示你,你是不是会特别感动,自然而然地按上面的要求来做呀?
四、靠“天”吃饭和“牛”动摊位
柚子的想法和市集组织方的理念不谋而合。因为在今年,“丰年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主视觉设计。
今年的主题是“靠天吃饭的丰收”。穿梭在市集上,一抬头就能看到会场中央那个高高旋转着的图腾般的“天”字,由两块用红黑墨水书写的木板组成。
据广美的创作者们说,书法是来自一位研三的学姐。金文的“天”字,是从“人”这个本义,引申到头顶上的天空。头的部分,又像一个“日”字。天、天气和人的关系在字体的设计中得以集中呈现。时刻在旋转的“天”,似乎在向现场的人们发出提醒,天气深刻影响着农民的丰收和城里人的生活。
“丰年庆”的另一个主视觉是会场入口处一头高大的木牛。这是广美的学生美林、志颖和颖圣一起设计制作的。考虑到牛与传统农耕的关联,他们最后选择了牛作为主题形象。再用一周的时间,利用废弃的樟子松、芬兰松和其它木工边角料,打造了这头高达两米,两眼炯炯有神的“偶蹄类动物”——设计师为这头牛制作了8个灵活的牛蹄子。
年轻的设计师们并不满足于把它当成吉祥物。每天上午和下午,他们会把牛牵出去走一圈。牛背上还驮着一个小货架,为摊主的农产品带货,广美的学生和这头牛,是市集中流动的风景。
五、5岁的丰年庆,终于长成梦想中的模样
一路走来,这是丰年庆的第五年。
在电视包装箱做成的展板上,我看到了他们最初的想法:“一个好玩好吃有深度的食物运动平台,通过食物连接城乡…通过生态农业和可持续生活,让更多人关注健康生态的生产,生计和生活,为生态农人和市民搭建一个相互沟通、相互看见的桥梁。”
●这个展览汇总记录了丰年庆5年来走过的路。
2017年的主题是关心粮食,好好生活。第二年是he作好生活。2019年是乡村振兴,有你有我。去年是农与你我,he作生活。
虽然主题是一直围绕城乡合作,粮食和生活,但在五年以来的组织者亚军看来,今年的这次丰年庆才是真正实现了当年的初心。准确的说,亚军已经不再把自己定位为组织者,而是协作者,协作伙伴参与和形成网络。
朦朦也是第五次参加丰年庆,但第一年是来逛市集,第二年是陪岜农,第三年主要是帮着收场,第四年她负责了一个版块,今年则成为了核心组织成员。除了几位核心成员以外,还有60多名志愿者一起参与组织了这次活动。
在这样一个工作团队的组织下,今年的“丰年庆”最大可能地链接了生态农友和绿色消费者。除了现场的38个摊位,还有1场主题论坛,2天集市中的现场表演,5场社群聚会,7大展览,13场活动。在现场讲解丰年庆历史的展板上,我们可以看到围绕这次活动所形成的庞大的伙伴关系网。
和很多年参加丰年庆活动的赶集者一样,我也觉得,我参加的不仅仅是一场市集,而是一场真正的庆祝活动。这个活动链接了生态小农和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市民。大家出于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最终实现城乡互动和互助。
丰年庆活动主办方
(排名不分先后)
广州城乡汇 北京食通社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
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
广州城乡互助网络计划(春田计划)
作者:冯启华
曾任记者,在金融机构投资领域工作十余年。伦敦商学院金融硕士专业,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美国弗吉尼亚理工自然资源专业硕士在读,希望探索和实践如何帮助个人、社区、公司和机构更好的应对气候变化。
编辑: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