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发午饭,改发书单

202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食通社汇集编辑、作者和同行们的推荐书目,虽事前未经商量,但大家的推荐不约而同聚焦于人类社会生存中最根本的关系:我们与食物、土地和自然环境的连接。

从拉图尔探讨如何在生态危机下重构政治想象,到法国农村在现代化冲击下的变迁;从中国环境运动艰难历程的亲历记录,到资本下乡与乡土社会的复杂互动;从安部司对工业添加剂的内部揭露,到消失中的食物多样性警示,以及对现代饮食环境的深度反思,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对当代食物和环境体系的多角度审视。更重要的是,这些书籍也提醒我们:在主流知识体系之外,存在着同样丰富而有价值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希望这些书籍能打开我们新的视野与想象,在复杂的当下,找到与土地、自然和彼此重新连接的可能性。

《着陆何处?地球危机下的政治宣言》

作者:[法]布鲁诺·拉图尔

译者:胡恩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丨也人

2023年11月出版

《着陆何处?地球危机下的政治宣言》是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于2017年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推出的一本小书,既是对特朗普上台和退出《巴黎协定》的回应,也是他对生态政治、左右之争、在地化与全球化的冲突和潜在结合的思考。他于2022年去世时,不知是否会预见特朗普的第二次当选。对于要活在他第二个任期,并且承担他行为后果的我们来说,这本小书能对我们的行动策略有所启发:如何在捍卫多样化的在地性的同时,创造一种有利于生态和人民的全球化。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作者:[美]萨拉·法默

译者:叶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望mountain

2024年11月出版

农村在凋敝,但在政治、文化、消费中,“农村”意象却被反复使用,甚至被视作国家和民族独特气质的根源,这一想像中的乡村却和现实越拉越远。这不是21世纪的中国,而是20世纪的法国。

这个国家的农村不只有葡萄酒庄园,在过去它也属于小农。和一般人的印象不同,法国农村在二战前的状况,和旺代叛乱的时代区别不大,小农的家庭劳动甚至仍以畜力为主。但在战后,飞速发展的产业和人口流动导致了“农民的消亡”,填入空心化乡村的是异质化的实践:拥有拖拉机的现代农业;城里人下乡买下旧房,改造成度假屋;左派青年的乌托邦式公社。

我最喜欢最后一章中,摄影师雷蒙·德帕东的故事: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在中年后才意识到,过去他一直想要逃离的乡村正在消亡,于是决心用相机记录下来——那是农民“栖息之所被破坏,又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痛苦”。

——王昊(食通社编辑)

 《In Search of Green China》

作者:马天杰

出版社丨Polity

2025年2月出版

如果你在乎自己每天喝的水、呼吸的空气是否干净,如果你好奇为什么北方空气质量过去十年好转如此明显,政府为什么会在一条自由奔放的大河建设水电站这件事上举棋不定二十年……那么《追寻绿色中国》(In Search of Green China)应该列入你的必读书目。

关于中国当代环境史,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作者以敏锐的笔触,用一个个代表人物,将中国过去三十年环境治理进程中的多条线索交织推进。为记录母亲河污染而辞去公职的摄影师,为怒江而奔走呼号的记者和学者们,雄心勃勃想要推动绿色GDP却饱经挫折的环保部副部长,涌入听证会的普通市民,努力追溯空气污染源的科学家……这些人命运交叉,互相激发,于是有了现在众所周知的环境治理工具:淘汰落后产能、环评、公众参与、环保督察。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却是在“经济发展压倒一切”时代,书中主人公们努力搏来的。有些人因此功成名就,有些人断送了职业前程,还有些人已离我们而去。

本书始终在追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环保是贯穿全书的两条博弈线索,两者的同频或背离,决定了中国环境治理的成败——这是本书的重要发现。然而自然本身之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这一点还远远没有内化到我们的国民心智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无论表面上生态文明建设得多么成功,对绿色中国的追寻还在继续。

——孔令钰(食通社项目主任、前环境记者)

《食物主权与生态女性主义》

作者: [法] 里奥奈尔·阿斯特吕克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近日,非洲几内亚比绍妇女为了抵抗破坏环境的采矿项目,纵火焚烧了一处由中资企业经营管理的设施,这是捍卫土地和家园、生存与生命尊严的无奈之举。因此,这群来自边缘之地的非洲女性显影在了中文媒体上,愤怒的“火光”引起了短暂的驻目。这也让我想起上个世纪70年代起源于印度的“抱树运动”——同样是一群亲历生态破坏和生计受损的妇女,勇敢地响应和行动。

在《食物主权与生态女性主义》这本对话集中,作者采访了印度生态女性主义者范达娜•希瓦,她是“抱树运动”的参与者,书中让我们看到不同于西方中心世界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经验,女性不只是照料者与受害者,更是生态正义与食物主权的捍卫者。从播种到抗争,从厨房到战场,她们在抵御资本掠夺与生态崩溃的前线,坚韧而智慧地行动着。生态女性主义,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生态问题的视野。如果你也关心这些议题,不妨翻开这本书,再次看见她们的行动。

——张皛树(食通社兼职同事)

《内外有别: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

作者:徐宗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5月出版

作为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代表,资本下乡被视为改造“传统”农业和相对“落后”的小农生产的重要力量。本书强调资本下乡并不能实现各种要素的自动组合,资本下乡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与乡土社会的互动过程。基于扎实的实地调研,本书提出了资本下乡失败的悖论式解释:要想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就需要企业与当地“隔绝”;但要是“隔绝”,就会遇到各种社会性事件,增加企业运行成本,甚至造成直接损失。所以,如何与乡土社会融合,既有效率又能可持续发展,就要减少“内外有别”的影响,如何由“外”转向“内”,才是正道。

——张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荐阅读

《我们为什么吃(太多):食欲的新科学》

作者:[英]安德烈·詹金森

译者:王寅军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3年7月出版

作者是一个长期面对严重肥胖病人的医生。在他看来,肥胖是一种疾病,无法通过意志力克服。作者将计算卡路里的节食减肥法称为“注定失败的战斗”——让我们肥胖的是基因和饮食环境,节食反而会让我们食欲失控,实现增胖的目标。真正的出路是重新构建健康的饮食体系,通过运作良好的负反馈循让大脑发射不过度进食的信号,改变体重定点。作者给出的建议是:自己做饭,做喜欢的运动,享受美食。但健康饮食习惯恰恰是最困难的一步,这引发了书籍以外的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再能把时间“浪费”在好好吃饭这件事上?

——豆豆(食通社作者)

推荐阅读

《食品真相大揭秘》

作者:[日]安部司

译者:李波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年出版

作者安部司曾是著名添加剂企业的明星员工,也是一个能够把各种添加剂用到出神入化的“添加剂之神”。

为了给女儿过三岁生日,他例外请假回家吃饭。进门勃然色变冲太太就吼:“为什么给孩子买这种东西?”他指的是桌上的一盘肉丸。

这盘肉丸,就是安部司的杰作:用肉类加工厂弃之不用的牛肉边角废料,活学活用各种添加剂,改变肉质、去味、提香、增色,总共动用三十多种,终于变废为宝。物美价廉的肉丸不仅给添加剂公司带来大量业绩,也让加工厂大赚其钱,盖起了一栋新大楼——但是,他没有想到,最终流向了自家餐桌,进到他心爱的女儿口中。

他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清楚这盘肉丸里有什么。当然,他能保证肉丸里的每一种添加剂都不超标,但是里面几十种添加物协同作战,再强悍的人体代谢系统也必败无疑,如此配比与总量对身体机能尚在发育之中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没有人比安部司更毛骨悚然。

人爱其子,也由己爱人。安部司从公司辞职,变身食品安全老师。《食品真相大揭秘》开头就写了改变他人生的牛肉丸。

——扣子(食通社作者)

推荐阅读

《消失中的食物:除了美味,我们还将失去什么》

作者:[英]丹·萨拉迪诺

译者:高语冰

文汇出版社

2023年12月出版

《消失的食物》记录了二战结束后的饥饿困境与资本、工业化如何让食物变得同质。通常,“濒危物种”指代面临灭绝的植物或动物,但在这本书中,它提醒看见已经或即将灭绝的食物以及这些食物所承载的营养、基因及文化知识的失去。如在印度被称为“鬼魂的果实”的memangnarang,一种柑橘类水果品种,它在传统仪式中会被放置于去世者身体之上,庇护其不受鬼怪烦扰,而现在柑橘多以甜口味的橘子或橙子为主;又例如野生稻米实则红色,因烹饪的市场偏好让稻米逐渐被驯化为白色,中国的红嘴糯米这一独特品种在被四川的一户农民小心延续。

当我们的日常饮食逐渐被资本系统所掌控,所能购买到的食材无论何地、何时都变得一致且有限,当我们与环境基于食物的关联被切断,气候因物种的减少而愈加崩坏,我们需要知晓主流系统之外那些被筛除、默默无名的食物品种,作以对系统脆弱性的抵抗。于是,另一本书Free Food:Wild Plants and How to Eat Them在这个情境下变得重要,作者分享了她所累积的野外觅食的知识,教我们如何可以由寻觅食物的契机重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如何可持续、带着尊重地在野外采集那些被超市筛选掉的丰富而多样的食物。

——周晨(食通社作者,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化分析博士候选人)

推荐阅读

《麦克林托克传:情有独钟》

作者:[美]伊芙琳·凯勒

译者:阳曦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年7月出版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是一位研究了一辈子玉米的科学家。她将细胞、生物乃至生态系统视为一体,认为科学若忽视整体性,便只能提供破碎的真相。她反思现代科学技术的短视,指出人类因片面解决问题而自食恶果。

在日益快节奏或者说“内卷”的的分子生物学时代,麦克林托克的研究方式显得“奢侈”——她坚持缓慢观察,与玉米的生命共呼吸。她提醒我们,真正的科学发现隐藏在复杂性之中,需要观察和洞察,然而竞争与功利正侵蚀这种科学精神。在她的时代,她预见生物学将回归博物学传统,重新拥抱生命的整体性。她的故事不仅是对科学方法和范式的反思,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聆听自然”的深刻启示。

——管奇(食通社作者,农民种子网络东部办公室负责人)

推荐阅读

《阿尔泰山游牧者:生态环境与本土知识》

作者:陈祥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9月出版

基于对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哈萨克族的长期调研,作者在书中详尽地介绍了哈萨克族游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于第一次接触游牧知识的我来说,这本书更新了一个很重要的认知:在农业文明的主流之外,存在着一个同样重要、丰富、完整、历史悠久的游牧文明。

这几年“游牧”的概念被美化、挪用,从“数字游牧”到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我们都不能从中看到真实的“游牧”是什么。我们或在主流民族话语的遮蔽下,缺乏以平等的态度尊重牧业文明、尊重另一些形态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以“经济优先”的思维看待一个陌生的远方的发展。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研究者的角度,系统地讨论了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游牧知识体系与草原生态的关系,他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要尊重当地人的一套知识生态体系和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否则会出现原有社会的失序及生态的失衡。

——吴杨(食通社作者)

推荐阅读

《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

作者:[法]马塞尔·莫斯

译者: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6年月出版

我记不起来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只是觉得要再去读它,以缓解从小因受教育而感染进化论的毒而造成的持久的伤害。莫斯在《礼物》中是要回答什么问题呢?“在后进社会或古式社会,是什么样的法律与利益规则,导致接受了馈赠就有义务回报?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毛利人的答案是:礼物中有一种叫“豪”的灵力。《礼物》这本书里也有这种灵力,愿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它。

——陈晶晶(食通社作者,土生工作室负责人)

编辑:凯瑞 王昊 ZX

海报:Z X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