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科院回到烟台果园,他用科研精神为年轻农人找方向 | 小农故事
本文根据李立君2019年7月4日在食通社食学社系列讲座中的发言整理补充而成。讲座现场视频可查看直播回放:https://dwz.cn/254etnpb 。
本篇为上半部分“故事篇”,下半部分“技术篇”请期待食通社下期推送。
我叫李立君,来自山东烟台,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读研期间就专攻有机苹果高产课题。2017年研究生毕业以后,我没有找工作,也没有继续读博,而是选择回家乡做果农,用有机的方式管理果园。谢谢大家今天来和我交流。
一、从小有个果园梦
我是土生土长的栖霞人。栖霞农村几乎家家都种苹果,苹果园是我们那儿的经济支柱。我1989年出生,从小在家里的果园长大,捉蚂蚱、逮知了,看长辈们种苹果。耳濡目染之下,我很小就熟悉果园的管理流程;从小树苗的栽种,到剪枝劳作,甚至老园子的砍伐和再造,我都参与过。
小时候我们的果园没用那么多农药和化肥,园子里有杂草也有很多虫子,苹果摘下来就能吃。我舅舅和我家同村,我们两家果园挨着。妈妈总说舅舅懒,疏于打理园子。但我却更爱舅舅家长满杂草的果园,有一种草叫野麦子,很柔软,躺在上边特别舒服。上初中那会儿,学校到家大约7里地路程,每周回家一次,沿途全是苹果园,我和同学就喜欢在各个果园中穿梭,尤其会选择杂草多的。
再后来上了高中,每月只回家一次,我能泡在园子里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那时候有点叛逆,喜欢自然,不爱上学。果农的生活状态在我看来很理想:夏天在园子里忙碌,冬天可以很悠闲,大家热热闹闹聚在一起下象棋。所以那时候我就暗暗决定长大要回家种苹果。本来我连高中都不想上,希望初中毕业后就直接留在家里。但是父母坚决不同意。他们直到现在都不理解,为什么别人都往城里去,我反倒要回农村和苹果园绑在一起。
苹果是经济作物,我们那的果农收入水平相对种庄稼的要高一些。村里人大都会在城里买房子,然后把子女安置到城里,不想让子女回到村里。相比其他落后一点的地区,我们这边的村子没有留守儿童的现象。但大家生活也谈不上多好,因为有房贷压力,还要养孩子,各种开销很大。
我姐姐当时也在上学,一个农村家庭供两个孩子上学经济压力很大。虽然我不想继续读书,但是父母仍然坚持交钱让我上高中,如果不读下去就太愧对他们了。
二、上对了大学,选错了专业
直到高三我才知道原来还有专门的农业大学,于是决定报考这类学校。我报的第一志愿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农学专业,那时候想好了,能考上第一志愿就去读书,考不上就不服从调剂,回家种苹果。等我考上了,才发现好多同学是被调剂到农学专业的——虽然山东农业大学是很好的综合大学,但是报考农学专业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我一心一意要学果树管理,所以才报农学专业。但上学以后发现,怎么还报错了呢?原来农学专业主要聚焦主粮作物,比如水稻、小麦、花生等等;园艺学院才开设果树、花卉、蔬菜等课程。因此从大一开始,我就去接触园艺专业的老师,也开始关注农村发展的问题。
大二上半学期,我选了园艺学院杨洪强老师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叫《有机农业概论》,学习什么是有机农业,有机标准有哪些,有机标准的制定基于何种理念等等。我还记得当时杨老师说:土壤是有生命的,果园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来维持生命的平衡。
三、一句话让我走上有机之路
“土壤是有生命的”这句话让我思考了好几天,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以前怎么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想起了从小就喜欢的长杂草的果园,土壤里边有各种微生物、蚯蚓、有机物、矿物质。好比人体内部也有各种微生物,各种器官,它们一起组合运作,支持生命系统;土壤也是一个生命体,一个整体。似乎一下子醍醐灌顶,我觉得这种“有机农业”正是我想要追求的。
后来我开始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包括杨老师写的《有机园艺》,算是国内最早的园艺有机管理的书籍之一。通过阅读,我对有机农业的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结合之前的果园劳作经验,有机农业在我心里似乎有了一个雏形。
大二下半学期,我听说中科院的蒋高明老师开设了一个“有机苹果”课题。当时我在泰安,蒋老师的课题基地在临沂,中间约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并不算远,我就慕名跑去找蒋老师请教。蒋老师当时跟我介绍了很多课题相关情况,也建议我参与。于是周末和假期的时候,我就跟着蒋老师课题组做实验,也参与生产管理。本科毕业后我正式加入中科院蒋高明老师的课题组,开始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有机苹果高产。
四、初出茅庐,小试牛刀
2011年,我还在念大二,就在烟台租了地,开始尝试独立管理经营自己的苹果园。我现在一共管理着四片共计100亩土地,其中能带来销售收入的是55亩的苹果园和15亩的樱桃园。
和常规果园不同,这里有很多杂草,还有花和其他果树。我希望自己的果园是美丽的,生机盎然的,并非单纯为销售而种植。丰富多样的作物也有利于养育各种害虫的天敌,对虫害爆发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除了花草,我们园子里还种其它作物:梨、桃子、杏子、西红柿、茄子、辣椒、大葱、韭菜,西瓜、甜瓜、红薯、芋头……作为自己健康饮食的保证,犒劳日常的辛苦劳作。
我还租下了山窝里100来亩的弃耕土地。它不是果园,三面环山,文革时开垦出一片梯田,废弃多年,特别漂亮。我不想过度开发它,只去除了杂树,保留了许多原有的植被和地形,种了一些蔬菜和少量果树,作为我们的试验田。
来农场的人经常问我:为什么要有这么大一片不带来实际产出的试验田呢?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试验田里开展尝试,能够在不影响生产果园效益的前提下,摸索出适合当地的有机农业方法。蔬菜和果树的病虫害很多都是鳞翅目,也有一些共通性。
随着蔬菜实验的进行,我们对病虫害防治思路有了进一步积累,也慢慢有魄力把实验带到生产果园中,做关于果树生产的实验与实践,在口感提升、免套袋等方面做更加聚焦的探索。
五、耕耘多年,初见成效
1.产量
我的研究生课题是有机果园的“高产攻关”。2015年我用于实验的果园亩产达到了9000多斤(常规对照组亩产7000斤左右),当然这也得益于本科期间我已经在蒋老师的课题组积累经验。2014年就开始着手改良土壤,所以才会有2015年的高产。2016年的产量略微有所下降,但整体表现基本稳定。到目前为止,即使遇到一些极端天气,亩产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2.甜度
评判苹果的指标除了产量之外还有别的,比如营养、外观、香气等等。人们很多时候喜欢用“甜不甜”来衡量一个水果的好坏,其实口感是一个特别综合的东西,真正有风味的水果并不能只用“甜”形容,有时候太甜反而会让人觉得腻。
我们果园苹果的总含糖量平均在15.37%,而常规的数值是14.15%。可能大家对这个数值没有概念,一般对于同一种水果来说,甜度在数值上只要差一个百分点,口感上的差别就非常大。我会把甜度定位在15-16之间,这个是可以通过氮钾比例等方面调控的。
我们用的农家肥里边氮、钾比例是不一样的:氮的比例高一些,甜度就低一些;钾的比例高一些,甜度就会上升。另外,采摘时间、品种、气候等因素也会对甜度造成较大影响。我喜欢15-16这个甜度,这是我觉得最适口的甜度。
如果拿新疆苹果和我们的苹果作比较,吃第一口的时候会觉得新疆苹果很甜,吃起来有一点冲击感;但吃完一个或者一箱以后可能就不想再吃了。而15-16甜度的苹果,第一口可能没有那么甜,但会越吃越喜欢。再加上其他的风味,会让这枚苹果的口感层次丰富,有立体感。甜度低于15的话,苹果口味就有点寡淡了,这是我对甜度的理解。
3.酸量
苹果光有甜味可能并不一定好吃,酸味则可以带动风味和口感。我们苹果的总酸量是0.664,常规苹果的值是0.427,酸度超出常规苹果大概50%。科研上的比较结果差异显著,口感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4.香气
香气来自于果树的次生代谢物。次生代谢物使苹果的味道更丰富,不仅仅是味觉,口感和嗅觉方面也会增强。我们的苹果香气物质的总量是常规苹果的2倍多。苹果香气进入鼻腔,会给人带来非常饱满的嗅觉体验。这种丰富立体的感受也是我所追求的,希望吃到的朋友可以体味到。
5.硬度
我们苹果的硬度会差一些,因为生态方式种植的苹果成熟度高。这就像用氮肥多的小麦贪青一样,水果化肥用多了,同期成熟度会比生态种植的低。由于生态种植速效养分少,果子相对早熟,成熟度高,因此硬度也会降低。硬度不够在运输上容易出现问题,不过可以通过包装的加强去避免损耗。我们的苹果吃起来是酥脆的,牙齿咬上去很容易把苹果楔开,渣少汁多。在做苹果脆片时,工厂的人也说我们的苹果和别人的不太一样,别人的脆片渣多一些。
6.钙锌含量
苹果是含钙比较多的水果,而生态种植的苹果钙含量将近常规苹果的两倍。如果想要通过吃水果补钙,可能选择生态种植的苹果会更好一些。含锌数据显示是9.52,是常规苹果(3.68)的近3倍,锌关乎儿童的智力发育,好多人买我们的产品也是给小孩吃,所以这个数据也让我们很开心。
7.农残
农残是非常基础的数据了,我们果园的苹果190多项农残和重金属检测都是零检出。
8.外观
常规种植会使用杀菌药物来保护苹果的外观,让苹果的果皮看上去细腻而艳丽。我们的苹果就会有一点“沧桑感”:偏黄,红色也显得深一些。毕竟我们的苹果经历了更多风雨。
六、在农业里,找到生命的价值
我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而不是追求多大的产业,不会盲目追求规模。我也希望自己种苹果的经验,能提供给别人参考,帮助别人进行复制。我认为这样做的社会意义更大一些,这才是我追求的方向。
我理想中的农业生产应该要达到“生命”与“生存”之间的平衡。“生存”指的是温饱,“生命”则指生活质量,包括幸福感、与自然的连接等。我希望我们在做的事情不光能满足生活的需求,还有更多精神层面的满足,可以活出被大家认可的状态。特别是年轻人,回到农村,激活农村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一些东西,一些有价值但不一定有价格的东西。
我刚回农村的时候是在另一座村子,还记得当时村里人看我时眼光里的新奇,因为现在的农村真的很萧条,很多空房子长久失修几乎要坍塌,村里也以剩下的老人为主……没人会想到还有农民的后代愿意从城市里回到农村。
我自己非常幸运,能回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遇到了支持我的妻子。我们2014年在同学婚礼上认识后,2015年结婚,2016年有了一个男孩。2017年我研究生毕业后就回到了农村,和妻儿一起在刚盖好的房子共同生活。
我妻子以前是一个小企业的负责人,辞职跟我回农村。之前苹果少的时候我们自己卖,积累了一点客户移交给她,我料到近几年不会挣钱,客户购买苹果的利润就给她做留作生活费了。
七、年轻农人代表未来
除了小家庭的支持,我另一个优势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热爱生态农业、又有科研能力的朋友,共同在果园学习、劳动、做实验。大家研究方向各不同,可以取长补短,在果园中不断实验和尝试新的想法。
一个小伙伴研究的方向是菌的培养。菌对农业的作用特别大,我们看好这块的未来,投入也比较大,买了十几万的设备。还有一个伙伴专门做次生代谢物方面的研究,次生代谢物就是一些酸性、香气等物质,这些物质多了口感会更饱满。逆境可以刺激次生代谢物的产生,让水果更好吃——比如霜打的苹果会更香甜。我们可以通过人为制造逆境,去提高水果次生代谢物的产生。
年轻农民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也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未来。我希望自己的这种幸运可以影响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回到农村。但不是盲目地鼓励,而是想要以更理性和实际的方式,为返乡青年做一些积累和准备的工作。比如把我们的经验整理出来,供他们有效复制。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做更理性的探索,而不是盲目追求做大做强。但这需要更多的积淀,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过我相信只要一直做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吧。
八、科研成本,谁来承担?
我们每年靠农产品能有二三百万的流水,几十万的毛利,按理说生活没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又希望能自己开展科研项目、提高农业管理能力的团队来说,用于实际生产外的资金其实比较大,所以如果真想做点有意义但不带来收入的项目时,我们也捉襟见肘。
比如我特别想做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设备都买了,但是后期的持续投入有点吃力,现在项目基本搁浅。如果能有外部资金或项目支持,每年给我们五万左右承担一个工作人员的收入,那我们再补贴一些相关费用,这个项目就能运营了。我们团队也在做调整,希望以后每个人做事的成果可以养活自己。
我觉得农业在5-10年后会明显变得稀缺,希望我们团队成员到那时候可以有一个丰富的生活状态。农村种得了地,城里买得起房是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同行者在享受可持续农业实践生活的同时,也有能力享受城里的教育和医疗等资源。
做农业,就是要把最基础的东西做实、做好,并不断的探索;延续一段时间,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这个过程可能会需要很久,农人的心态不应该受到这个时间长度的影响。做农业,就应该以其为幸福;只要感到幸福了,其他的收获都是额外的。
下期预告
更多立君有机管理果园的具体方法,从肥料到病虫害草,请见食通社下期推送。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李立君的苹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