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里山:两位知识农夫上山种地的十年

你是否也曾幻想过逃离城市,返乡种地,回归田园?是否也曾对“自给自足”的生活抱有浪漫的想象?但真实的土地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艰难,却也更加动人。
蚊滋滋与长角羚,是两位毕业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的80后青年。他们从“种地小白”做起,用十年时间,在京郊的浅山区打造了一片“里山”——盖娅·沃思花园。
与人迹罕至的深山不同,所谓“里山”,是指“人类村落(里)与山林自然(山)之间的交界”,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过渡地带。在这30亩的田地,他们种菜、养鸡、做自然教育,也写书、画画、熬麦芽糖。他们与土地对话,与气候变化共处,与村里的老农学习,也与虫鸟草木共生。
三年前,他们将自己的耕种生活写成了《土里不土气:知识农夫的里山生活》一书,受到许多“菜友”的欢迎。今年,他们又出版了新书《在里山种地》,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摸过的路、踩过的坑分享给读者,更在书中融入了自己对自然、生态与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聊天就从这顿“全部来自山上的咖喱饭”聊起,聊到“里山”到底是什么、人和自然如何共享一块地,以及农夫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剧烈波动里不断调整。冰雹砸没杏子、秋菜被雨冲没、四季豆不再结果、稻子却因雨季变长而异常喜人——在这些不确定之中,他们却保持着非凡的心态:不要怨天尤人,赶紧点籽,就像自然界里的所有生命一样,只要能继续生长,就是生生不息。他们讲得轻轻松松,可细节里都是十年土地经验。
他们也谈到写作、教育、与土地相处的哲学,以及为什么通过自己种一点点东西,就能改变人与食物、与自然的关系。更会深入探讨与土地共处带来的精神滋养:种地如何消解城市的焦虑,为何“在地里没有隔夜的愁”。
总而言之,欢迎收听本期节目,一起走进这片有香茅、有喜鹊窝、有生生不息希望的里山。





本/期/嘉/宾
蚊滋滋♀ 长角羚♂
一对80后城市青年,硕士毕业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从事生态保育和环境教育工作。2014年共同创建盖娅·沃思花园,在距离北京70公里的远郊,开始自耕自食的里山生活。向往的生活:保有荒野、农地、人居环境的平衡,让人与自然的生息在土地上静静舒展。
本/期/主/播
天乐
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时/间/轴
04:37 什么是“里山”?不是一处地名,而是人和自然共生的混合地景,有田、有林、有家,也有荒野。
05:48 里山的地里都有什么?香草花园、叶菜地、果树、鸡、羊,以及各种“植物邻居”。
07:13 一顿“自给自足”的尼泊尔风味咖喱鸡怎么做出来?
11:06 为什么两个环保硕士决定亲自下地?因为“好为人师”之前,得先有真实经验。在倡导环保前,先亲身实践可持续生活。
14:19 老农民的智慧:从喜鹊窝判断风向、芝麻“开口要赶紧收”,到“随手可得的妙招”。
18:05 架豆角为芹菜遮阴、紫苏开花引来授粉昆虫……作物之间如何互助共生?
23:17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种植计划?冰雹砸没杏、雨季延长、品种替换、秋菜推迟,真正的“靠天吃饭”。
27:26 面对一场冰雹毁掉所有熟杏,他们学到的第一课是什么?
29:36 生生不息的土地哲学:面对冰雹毁掉整季收成,农人们为什么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补种,而不是抱怨?
36:58 虫子都是害虫吗?“人虫菜三角链”如何揭示生态中的互助关系?
38:31 为什么写书?适合谁来读?两本书的动机、写作方式,以及为何农业技术不是写作重点。
45:00 种地不仅是生产,也是一种情绪疗愈:“在地里没有隔夜的愁。” 十年耕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或许不是产量,而是与土地、气候、生命共处的能力。
56:44 Q&A:初学者如何开始?选什么菜?怎么观察?哪些是皮实的作物?原来小小的阳台菜园也能自成系统
豆瓣 在里山种地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467530/
蚊滋滋自制麦芽糖的灵感来源之书:《编结茅香:来自印第安文明的古老智慧与植物的启迪》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091143/
相关阅读▼
你向往的山居生活要掌握哪些“技”? | 《土里不土气》读书会
扫描下方二维码
在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荔枝 | Apple播客
订阅「食日谈」播客

欢迎在各播客平台评论区留言,我们会不定期回复。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食通君微信小号,备注“食日谈”,进入播客听众交流群。

如无说明,图片均由本期嘉宾提供
播客音乐:岜农
本期制作:晓晶
本期编辑:玉阳
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