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不够烧”的真相
食通社说
本文即是由这一期播客内容整理而成。
本期嘉宾
毛达
环境史博士,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无毒先锋”行动发起人。二十年以来,一直参与多个环保机构的固体废物和环境健康项目的工作,目前其工作重心是化学品健全管理、电子商务绿色化、塑料垃圾污染治理以及零废弃理念的实践推广。
孙敬华
自然名“莲蓬”,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科普图书《垃圾魔法书》主编,多年来在垃圾减量与分类、校园零废弃等领域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及科普工作。
玉阳
食通社编辑,最近在思考塑料与人类之间的有毒关系。
本期主播
常天乐
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一、关于“垃圾不够烧”人们在兴奋什么?
玉阳:这个博主好像叫“科技大司马”,我还点进主页看了一下,他基本上是用工业党的路数去探讨科技,但是除了这条“垃圾不够烧”和另一条“AI激光代替农药”的视频比较火,其他视频热度不高。这条视频之所以这么受关注,让一直以来对垃圾处理感到不耐烦的公众,突然对垃圾焚烧这么赞赏,可能是因为垃圾焚烧代表一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不管是什么物质,都能放到这个焚烧炉里,一并烧掉,这里是有一种爽感在的。

紧接着微信里就有很多人私信我:“您看到这个视频了吗?真的是这样吗?”其中不少还参加过我们的废弃物与生命的教师培训。我说白给你们讲了两三天课,怎么连基础知识都忘了?想想咱们的优先次序原则,焚烧排在倒数第二,只是一个比填埋和随意丢弃稍微好点的处理方式。
二、垃圾真的不够烧了?
天乐:只要留意一下自己或者周围人的生活方式,比如那么多奶茶的一次性杯子、外卖和快递带来的各种塑料包装,也能感觉得到人们生产垃圾的量是一直在增加的。那中国为什么会建这么多垃圾焚烧厂呢?

三、焚烧炉能控制二噁英排放?
莲蓬:有朋友问我现在焚烧是不是都能控制二噁英排放了?听说还能保持实时监控?我说一年对焚烧厂二噁英排放至少检测一次,这个能算实时监控吗?
毛达:实际上,要全面、真实地掌握焚烧二噁英排放情况,需要通过周期性或半连续性采样监测。但法定的排放监测就是一年一次,再加上自愿监测,大概最多一年三四次。现在很多地方可能因为成本问题不愿意做监测,或者做了监测把问题暴露出来,也就不愿意做了。但我们去看科技文献,会发现某些焚烧厂周边土壤中的二噁英的累积相对对照地点是上升的,某些地方的空气中二噁英浓度会偏高。
莲蓬:自然之友在20年起诉过江苏一个叫大吉的焚烧厂,因为污染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而且我们胜诉了。如果每一个排放不达标的焚烧厂,我们都能通过法律途径去解决,可能会好一些。中国的焚烧技术在安全方面,比起十多年前确实是进步的,但问题是现在的焚烧厂太多了。

四、为什么焚烧不是万能的?

天乐:而且总有垃圾并不适合焚烧,比如玻璃或者厨余垃圾。
毛达:是的,垃圾焚烧直接把含碳物质烧成了温室气体排放出去。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极端天气这么频繁,厨余是最不应该被烧的,因为我们吃的东西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烧了就变成温室气体。另外塑料和木头都富含碳,一烧也会排放温室气体。假设我们前面这些分类和回收的处理都不做,随便买、随便用,随便扔,全部进入焚烧厂或填埋场,后果我们根本承受不起。

天乐:是的,我看小区里收垃圾的人也不会收玻璃瓶。
毛达:但焚烧厂恰恰也烧不了玻璃瓶,焚烧不是万能的,我们碰到不同的东西一定要考虑它适不适合焚烧。像玻璃这种就应该想想怎么提升它的reuse,延长使用寿命,也就是退回到厂子里重新灌装。大家可以看玻璃瓶外侧有没有一些磨痕,如果有,它肯定就是reuse的。
天乐:玻璃在食品安全上被认为是一个比塑料好很多的食物包装,但它有这么大的bug就很可惜。
莲蓬:其实就是因为玻璃的成本太低,厂家宁可用新的也不愿意回收,因为回收的处理成本可能是非常高的。
五、食物塑料包装的健康风险

毛达:PLA是相对可降解的材料,但可能仍然要加一些添加剂让它获得一些功能,包括难降解或有内分泌干扰性和致癌风险的物质。食品包装的添加剂会污染食物,北美经常有人做这类实验,连续几周每天点依赖一次性塑料包装的洋快餐,发现跟塑料有关的添加剂比正常饮食摄入的多。
相对于微塑料,化学添加剂在科学上的健康危害更明确,有一些确定的有风险的物质被加入。比如邻苯增塑剂,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内分泌干扰,相当于人工雌激素。儿童如果摄入这种塑料添加剂,会导致女孩的性早熟以及男孩生殖器官发育异常。我们认识一个杭州母婴医院的医生,发现近几年男孩尿道下裂的多发可能与这个有关。还有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双酚A,也是内分泌干扰物,会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
天乐:我觉得想要戒掉对塑料包装的依赖,就跟戒掉烟酒一样,道理大家都懂,但从认知到行动这个距离是非常漫长的。更何况这些塑料对健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毛达:没错,现在的父母都知道买塑料奶瓶要选不含双酚A的,但还有一些我们是不了解的。比如月饼托、鸡蛋托中常见的3号PVC,对添加剂的依赖是最强的。大家可能也不了解,在预制菜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它加工的塑料管道里面也有些有害物质。
喜欢烘焙的朋友注意一下,在网上买的便宜月饼托可能是PVC材料。保鲜膜现在也是PVC和非PVC共存。国家是规定了接触肉,油、脂肪的塑料包装不能用PVC,但这让老百姓在生活中怎么分辨呢?太难了。
六、外卖包装的新型塑料污染
还有一次性餐具的问题,我自己点外卖的时候每次点不需要餐具,商家依然会送。可能是因为商家午高峰太忙了,不会去看备注,看一眼可能就耽误一份打包的时间,或者怕不给餐具收到顾客差评,所以直接标准化处理。

莲蓬:现在外卖一般都是复合袋子。因为国家限制商家提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也就是以前常见的提手袋算是被禁止使用了,商家如果提供是要受罚的。所以商家用什么替换呢?一个是无纺布,一个是可降解。但可降解袋子软,不结实,很容易断掉或歪斜导致饭菜倾洒。这时候复合袋子应势而生,又有支撑性又好看,但从垃圾处理的角度,复合袋子远不如普通塑料袋。收废品都不收复合袋子,因为复合材料里面有塑料,有无纺布,有的还带铝箔,很难把它们分开再利用。反而无纺布袋子是统一的材质,相对容易处理。
天乐:所以现在外卖不仅造成了常规塑料的泛滥,还产生了许多新的难以被处理的包装垃圾。
毛达:是的,另一种意义上的“新污染物”,它们既然很难回收,那就只能拉去焚烧。
莲蓬:我是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70后,那会儿我们倒垃圾有一个名词叫“倒土”,意味着那个时候的垃圾里面主要是灰土、炉渣这类东西。小时候像玻璃瓶、牙膏皮都是可回收的。现在垃圾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了,越来越多不能回收的包装物,这种低值可回收物也没有人收了。

七、告别简单粗暴的垃圾焚烧
天乐:说到这里,我就觉得很不公平。像我们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这样一个不挣钱的小买卖,都愿意在减塑和重复利用上投入时间和人力成本,可大企业却不愿意做。

天乐:我们从来不发新袋子,还鼓励顾客把袋子带过来,我们收集起来再免费提供给其他顾客。另外,北有机的一些鸡蛋农户会用纸托和稻糠包装,很方便回收。当然也有一些农户用塑料泡沫套着鸡蛋,再装在纸盒里。即便如此,只要顾客把包装退回店里,我们都会攒好了寄回去,让农户重复利用。这个就看商家有没有心,愿不愿意投入一定的成本,装箱是人力成本,寄回是快递成本。

天乐:相比之下,盒马、京东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明明可以设一个回收区域,收集购物时产生的很多没必要的盒子。如果这些盒子干净,超市可以回收返给厂家再利用,量大还有规模效应。像现在盒马和小象这样的生鲜电商,基本都有自己的配送队伍,其实完全可以交给顾客东西的同时,把袋子收回来。我记得顺丰有个冷链服务,送货时会把冷链箱拉回去,这个做法就不错。
莲蓬:是的,甚至可以考虑每个盒子收取一块钱押金,顾客买完后可以当场拆掉,或者几天后带回来,甚至让配送员顺便收回去,都能退还押金。自然之友在3月30号发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过减少生鲜平台包装的一些“脑洞”。比如提前约好送货时间,保证顾客在家,配送员不需要袋子就可以直接把东西交到顾客手里。
像盒马有些不合理的做法也需要改变:他们规定只要是线上购买,即便到店自取,东西也必须装进袋子里,收1块钱包装费。可以申请退款,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规则;一些优惠券设计的也有问题,有的券只能线上使用,逼着消费者线上下单;再有就是盒马的盒子特别多,它这个名字起得太形象了,全是“盒”。这些盒子你没法选择不买,买回去也不能退,就算现场拆了还给他们,最后也是扔掉。

八、建立自己与垃圾的关联
毛达:我们的倡导就是零废弃,9个字:买好点、买少点、用长点。当然垃圾总会产生,通过循环利用也能解决很多问题。组织或单位领导可以带头做一些尝试,形成一个小系统带动大家。我认识一个做环卫服务的公司,在自己单位的天台上搞了一个小菜园,用来做堆肥的小循环。像自然之友和很多同行都可以提供技术支持,不用从零开始摸索。也欢迎支持我们环保组织,支持食通社、自然之友和深圳零废弃,做我们的月捐人,我们来帮大家实现一些事情。
最后就是要建立自己和垃圾的关联。我们最原始的痛点其实是“不想垃圾堆在自己家门口”。但现在垃圾能很快被清走,我们就忽视了环卫工人的价值。我们需要意识到垃圾不是别人的事,而是跟自己紧密相关的事。
玉阳:我同意毛达老师说的,要建立垃圾和生活的关联,但这个关联的建立确实还面临着困难。比如“点外卖”,我们采访过一些人,他们点外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跟整个工作、生活节奏结合的。很多人下班后还要加班,很累也没时间做饭,所以在地铁上就顺手点了个外卖。如果不改变这种生活节奏,行动就很难改变。
另一个我想到的是reuse。现在大家觉得reuse好像是比较先锋的生活方式,比如说把一些破布做成书包,是一种reuse,甚至艺术圈还有那种拼贴艺术。但我小时候姥姥就是这样给我打补丁的,对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来说,这种reuse就是生活本身。所以我觉得,如果能把这种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日常生活真正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我们在行动上的改变可能就更容易发生了。

整理:李晔
编辑: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