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公平难两全?浅谈公平贸易认证

社说

去年10月,食通社围绕人类学著作《大吉岭的盛名》组织了4次读书会。作者萨拉·贝斯基在开篇便指出,食物体系(Food System)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人们如何平衡社会价值(如公平、可持续性)和市场价值(如价格、奢侈品)的关系。” 攫取式的生产方式为了谋求效益最大化,往往会把食物化约为它的市场价值,但社会上也从来不乏对食物的社会价值的关注。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公平贸易运动,以及后来的公平贸易认证便是一个案例。然而,很多报道和研究都指出,公平贸易认证与其所宣称的“改变”相去甚远。那么,公平贸易是怎样一套认证体系?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它难以实现真正的改变?食通社请来在茶叶可持续行业工作多年的覃泳江为大家梳理公平贸易及其认证的理论和实践。

一、价格=价值?平价商品的隐形成本

●贴有公平贸易认证标签的香蕉。图片:维基共享

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及食品是使用认证标签最普遍的行业,主要是因为这类产品可追溯性、管控性较低,对安全性及差异化的需求更强烈,需要第三方提供担保。公平贸易认证就是欧美市场中一个经常看到的认证标签。

区别于宽泛的“贸易公平”理念,公平贸易认证希望改善的“不公平”有一个更具体的历史语境。公平贸易的大宗商品比如茶、咖啡、可可是殖民经济时期的重要作物。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土地上,殖民者剥削奴隶劳动进行规模化种植来压低成本,才得以向世界市场源源不断地供应廉价商品,并攫取了巨额的财富。曾经的殖民地大都在二战后获得了独立,但是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并没有随之改变。

有鉴于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欧美的社会组织开始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慈善援助,他们进口波多黎各的纺织品、拉丁美洲的手工艺品等,在本国的慈善商店(charity shop, 亦称world shop)中售卖,售卖所得用于改善小生产者的生计。为这一理念买单的人也往往不会将手工艺品视作商品,更像是慈善捐款的纪念物。

●位于牛津宽街的乐施会商店。图片:Bodleian Library & Oxfam

可实际上,这种“慈善贸易”的售出所得还是由经营者来分配,最终回到生产者手中的利润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于是在1968年印度德里召开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要贸易不要援助”(Trade Not Aid)的诉求,希望能与发达国家建立平等互惠的贸易关系,而不是等待对方的施舍。

然而,“要贸易不要援助”面临的是一条不公平的起跑线:全球经济规模化和一体化的趋势,绝对有利于大规模生产者和大资本持有者,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小农户和小生产者,不但无法在新经济格局下获利,反而会遭受挤压剥削,面临生存危机。

为了支持小农户和小生产者的发展,践行这一理念的替代性贸易机构(ATO, Alternative Trade Organizations)于上世纪60、70年代在欧美各国遍地开花 ,也各自积累了一批忠实的消费者。但是这些品牌和机构过于分散,影响力难以扩大。公平贸易怎样才能进入主流市场?普通消费者又如何在市场上辨别公平贸易产品?在这个背景下,就产生了公平贸易认证。

二、从慈善贸易到认证商品

1997年,在各国推行公平贸易认证的机构联合3个生产者网络(Producer Network)和8个市场推广机构,共同成立了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并在各个领域推行公平贸易认证,认证商品从早期的手工艺品转变为茶、咖啡、可可、鲜切花、香蕉等农产品。

用公平贸易组织的话来说,这个认证标签是一个品牌,为全球受认证的小农户和生产者共有,可以让他们的产品快速进入欧美市场,而消费者通过购买该品牌产品,支持更加公平的商业行为,具有一定的慈善意义。

●Fairtrade指国际公平贸易产品认证,Fair Trade Certified则指美国公平贸易认证体系。

最能代表公平贸易宗旨的旗舰作品就是其小农户(smallholder)项目,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农民合作社。公平贸易试图通过提供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将零散的小农户协作起来进行培训引导,注入可持续的理念和欧美市场准入的基本道德准则,使他们逐渐发展成与大企业、大农场共生的经济形态。

同时,公平贸易认证的小农户又形成一个更大的上级协会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展会推广,实现个体合作社无法完成的事务。比如我国第一家获得公平贸易认证的企业江西大鄣山茶叶合作社。2000年通过认证之后,一度占有欧盟公平贸易绿茶产品市场90%以上,享誉欧洲。

另一个例子是肯尼亚茶叶发展局(Kenya Tea Development Agency, KTDA)。肯尼亚的茶叶生产传统以大农场和企业为主,约60万小农户向这些大企业出售鲜叶,或受雇成为农场工人。由于肯尼亚茶叶产品和生产形态高度同一,全国的小农户在2000年结盟为KTDA,至今已建立了小农户为主要股东的茶叶加工厂69座,其中有13个工厂做了公平贸易认证,并在KTDA的统一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业务。因为有了公平贸易认证的加持,即便是生产低价的CTC红茶,小农户也能通过高于市场价的报价以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肯尼亚蒙巴萨的茶叶拍卖市场。图片:维基共享

以茶叶为例,公平贸易组织规定茶叶最低收购价(Fairtrade Minimum Price)为每公斤1.1~2.6美元(根据产地及种植方式而定,据2021年1月的数据,马拉维常规茶叶的公平贸易最低价为每公斤1.1美元,而斯里兰卡的有机茶叶则为每公斤2.6美元)或同级别市场价格。

带有公平贸易标签的商品比同类商品价格更贵,不仅是因为小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更高,而是产品的价格还包含一项额外的“公平贸易溢价”(Fairtrade Premium),专门用于生产者的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建设。比如买家要为每公斤低等碎茶支付公平贸易溢价0.50美元,原叶茶的公平贸易溢价则为1.10美元。这一笔款项不经过任何中间商,直接付入合作社账户,供合作社成员集体决策开支。

去年疫情期间,蒙巴萨茶叶拍卖市场茶叶价格出现严重下跌,而KTDA坚持维护小农的利益,主张上调茶叶成交价格,一度导致KTDA茶叶在市场停止成交。可见在自由商业环境下,小农户合作及赋权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力量,正如KTDA在其产品涨价的声明中说到:“如果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计,维护所谓的繁荣市场毫无意义。”

●一篇名为《肯尼亚:为减轻对农户的冲击,KTDA设立最低茶叶收购价》的报道。图片:All Africa网页截图

三、美国公平贸易的出走:规模化供应与支持小农户难两全

公平贸易认证商品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销售迅猛发展,品牌深入人心,但它的理念和适应性也面临现代商业环境的诸多挑战。

首先,公平贸易产品无法满足市场对多样化产品的需要,因其受认证生产者仅是凤毛麟角。例如中国各种茶类和地方特色茶有几百种之多,要实现公平贸易茶的产品丰富性,认证要达到全面覆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次,小农户生产规模很有限,无法像大企业一样与商业规模同步发展。小农户如果无法实现几何级数的供应,就无法在现代商业里生存。然而小农户纳入全球经济较晚,启动资金缺乏,发展速度有限,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而如果长期只能在非主流市场生存,也无法实现公平贸易的宗旨。

这个问题在美国尤其显著。美国拥有最发达的消费市场,以大规模、高效率著称,将公平贸易纳入美国市场,必然承受更大的商业压力。当时,美国某超级食品连锁公司表示愿意支持公平贸易产品,但同时要保证产品的供应量。这引发了许多争议,比如公平贸易是否应当直接支持商业巨头;生产者、消费者、商业公司的主次关系如何衡量;商业承诺能否保持认证的公平性和独立性等等。

●美国超市货架上同时获得公平贸易认证和有机认证的茶。图片:黄华青

2010年,美国公平贸易(Fairtrade Cerfified)从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分离,标志着这些分歧成为既定事实。美国公平贸易针对各个产业都推出了一套标准化生产体系,以便迅速进入美国市场。之后的实践也表明,这套系统更青睐大生产者,被认证的生产者也更容易看到商业回报。但就像萨拉·贝斯基在《大吉岭的盛名》中的观察一样,真正从中获利的往往是熟稔公平贸易与政府规则的上层管理者,在权力关系中处于弱势的小农的生计并未因此得到改善

虽然开拓了更大的市场和消费群体,改变了公平贸易小打小闹的格局,但美国公平贸易多少也背离了最初的理念。如果说国际公平贸易组织坚守其初衷,以扶持弱势的小农户为核心,然而仅靠理想和中小型商业公司、走差异化路线的品牌公司以及主流公司的边缘性产品的支持,又能带领小农户走多远?

四、认证,只是一个开始

●各种各样的食品认证标签。图片:食通社往期文章《食物的标签(下)|食学社之认识食物第二课》

近几十年,随着社会议题的充分讨论,农产品和食品领域也涌现出了各种认证,比如雨林联盟认证(Rainforest Alliance Certified)、有机认证、素食认证、鸟类友好认证(Bird Friendly)等,在减碳任务迫切的当下,甚至还出现了碳中和认证。每种认证体系无疑都在强调食物生产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可是仅凭认证能实现真正的改变吗?

对普通人而言,比认证和标签更重要的,也许是更主动地去了解食物生产背后的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的生产和消费决策,才更可能实现认证的初衷。

作者:覃泳江

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居广东。自2012年起担任Ethical Tea Partnership中国负责人,推行茶叶产业可持续项目。现在一家法国茶叶公司担任采购总监。此前在多家外资公司采购部门从事供应链监管工作。

题图来源:Fairtrade Foundation

编辑:泽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