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二连击,包邮区农户遭重创

上周,江浙沪地区四天内连续遭遇两场10级以上台风暴击,历史罕见。

2024年9月16日早上7点30分前后,台风“贝碧嘉”从上海浦东临港新城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以42米/秒的风速横扫袭击,是上海及周边区域自1949年来遭遇的最强台风。

9月19日凌晨,“贝碧嘉”刚离开两天,台风“普拉桑”以每小时60公里时速急奔而来,以热带强风暴的10到11级风力强力袭击江浙沪,受“普拉桑”强回波上岸影响,浦东-奉贤-闵行东部一带普降大暴雨,其中浦东-奉贤局地特大暴雨(300毫米以上),造成严重的区域性内涝与次生灾害。

台风接连过境,处于台风中心的农场是如何应对的?现场状况又如何呢?为此,笔者在台风过后第一时间联系了几家受袭的生态农场。

●台风“贝碧嘉”“普拉桑”路径图。“贝碧嘉”登陆后,上海、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东部等地区出现狂风暴雨,风力均值达到10级以上,影响严重。紧跟其后的“普拉桑”路径相似,登陆后虽然风势比“贝碧嘉”略小,但雨势更加猛烈,局地短期降雨达到特大暴雨级别,对农业生产冲击大。

一、上海乐闲谷社区农场:台风常光顾,防御是关键

在两次台风袭击中,上海乐闲谷社区农场均处于最核心区域。农场位于奉贤区,临近旅游景点碧海金沙,“普拉桑”的登陆地点距农场仅有十几公里。

农场占地86亩地,有 40多亩林木,30亩蔬菜种植区,出乎意料的是,虽然直面台风,但损失并不大:最重要的两间木制设施用房没有受到影响;作物方面,仅有玉米和搭架子的蔬菜倒伏严重;其他损失还包括几棵树和一些广告指示牌。对此,农场主袁清华解释道:“我们农场体量比较小,没有太多大型基建,作物品类也比较多,受灾后调整起来比较快。”

乐闲谷农场由于距离杭州湾不远,每年都会经历台风,袁清华告诉我,他们已经有丰富的经验来抵御台风。“在台风来前,我就非常注意它的路径变化,每隔一两个小时就看下预告,以便提前根据风向变化和降水量综合判断,及时做好防御措施。”

自台风到来前两天,他就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组织员工们做好防御工作:所有帐篷幕布全部拆除,连大棚棚膜也要摘掉,较高的建筑都用绳子固定住;考虑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会易造成内涝,农场内外的大小排水沟渠都做了疏通清理,便于积水及时排出;做好所有措施后,在台风到来时,所有农场的工作人员及时撤离到更安全区域暂避。

但现在袁清华最担心的就是大涝后的大旱,这样“蹦极式”的天气变化可能会影响秋季蔬菜的栽种和成活率,所以在台风后计划再次补种来减少损失。

●台风前农场组织了人员疏通农场内外沟渠,两次台风前都做了清理,这样利于强暴雨下积水内排出。供图:袁清华
●工人及时修复加固篱笆。供图:袁清华
●第一次台风“贝碧嘉”袭击后,农场的树和搭架子的作物都倒了。供图:袁清华

●第二次台风“普拉桑”短期内降水巨大,农场的草坪瞬间变成了小池塘,林木区域被淹。供图:袁清华
●小池塘内的水溢出,农场道路被淹。供图:袁清华
●羊圈区域被淹,好在羊没事,困惑地看着积水,等待水退。供图:袁清华

二、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树大招风顶不住,新建大棚算保住

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地处傀儡湖与阳澄湖中间,三面环湖。作为一个有着15年生产经验的国资企业农场,悦丰岛农场在抗灾防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即使如此,也架不住两次超十级台风的猛烈袭击。

昆山气象台先后在台风“贝碧嘉”到来时,陆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和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全市启动防御台风的Ⅳ级应急响应。9月16日11时30分,台风中心进入昆山境内,最强风力达到13级,区域性单日降雨达到150-180毫米,随后9月19日“普拉桑”到来给刚缓口气的农场继续带来持续暴雨。

作为一家综合型体验农场,悦丰岛农场一直以风景优美、绿树成荫吸引城市游客。但在台风中,树木和基建却成了重灾区:胸径30-40公分的树木有1/10左右被拦腰吹断,残枝败叶堵塞了道路与沟渠,需要大量人力清理,部分基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尤其造价几十万的崭新蔬菜大棚,腕臂般粗的钢管都被折断,整个大棚被刮到倾斜。修复需要时间,大大影响秋季蔬菜的生产。

农场技术主管阿汤哥告诉我,农作物损失很大,正在收获时节的玉米和黄瓜全军覆没。好在水稻倒伏状况不太很严重。“一来水稻品种比较适应本地气候,二来现在是水稻的扬花和灌浆期,一旦结穗,头太沉,估计就会大面积倒伏,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

悦丰岛还拥有旱作与水作的自留种保育基地,从2021年开始逐年积累在地保育了两百多个地方老品种作物。对阿汤哥来说,这些种子都是他的心头肉。台风导致旱作地的扁豆、豇豆等豆科类作物的架子全部倒塌,可能影响留种。

●强降雨中瞬间被淹没的田地,悦丰岛农场临近湖泊河流,虽然沟渠提前做了疏通,阿汤哥还是担心下雨会使湖水倒灌,导致更严重的内涝。供图:阿汤哥
●即将收获的玉米成片倒伏,几乎颗粒无收。供图:阿汤哥

●黄瓜和爬藤类豆科架子全部坍塌。摄影:斯堂
●台风“贝碧嘉”过后,工人们开起吊机处理折断的树木,要赶在“普拉桑”到来前把断枝清理干净,并加固剩下的树木。摄影:斯堂
●农场拖拉机躲过了一劫,没被树木砸到。摄影:斯堂
●被台风吹斜的大棚,需要经过修理才能恢复种植。拍摄:斯堂
●台风过后,工人们修缮包菜间的破碎屋顶。摄影:斯堂
●水作育种地中的几十种水稻大多都保住了,第一次台风过后,阿汤哥在巡田时发现“鸭血糯”和“晚野稻”都已经接近成熟。为防止在第二次台风中受损,他当即决定提前采收并加固育种田的防鸟网。摄影:斯堂
●大田外围道路边的绿化树木悉数被吹倒。摄影:斯堂
●悦丰岛还和村民合作在大田种植了“南粳46”、“苏御糯”、“鸭血糯”和黑米四个本地特色水稻品种,顶住了两次超强台风,没有倒伏。究竟是本地品种成为“抗台老手”发挥了作用?或是扬花灌浆期稻头较轻?还是土壤健康使作物的茎干更稳固?阿汤哥说,这几重因素要好好琢磨,为以后预防烈性台风积累经验。摄影:斯堂

三、苏州五月田有机农场:买了农业险,但棚多损失大

苏州五月田有机农场位于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村,也是此次采访中受灾最严重的农场。

为了维持常年的蔬菜稳定供应,农场基建投入大,219.85亩的范围内,拥有166个单体棚,6个连栋棚和果树简易设施。

台风到来之前,农场也积极做了防御措施:如清理排水沟渠,固定大棚压膜线,关闭大棚门窗并做好人员安全培训。但从技术员小石发来的图片看,大棚损失较大,很多大棚顶膜被吹飞,其中造价最贵的连栋棚破顶严重。

据农场统计,两次台风过后,65个棚膜损毁,15个钢架损坏,上百个棚防虫网损毁脱落,梨树上空的防鸟网损毁,露天种植的玉米、秋葵全部倒伏。

小石和我细细算账:“棚膜需要重新铺,一个单体棚6米长的膜需要600元左右,群膜120,还有卡簧、卡槽、压膜线等配件,加上防虫网200,上百个棚防虫网都脱落了要重补。联动棚更贵,一档外膜6000,两档外膜损毁替换就是12000。最后保险按照我们保的价格比例赔付,估计在10万左右,只能覆盖掉膜的成本,还不算600-900左右的人工。我们这么大的面积,一年都白干了。”

值得一提的是,五月田农场够买了农业保险,这也是采访中遇到的唯一一家。尽管保险可以按一定比例赔付,但相比于天灾带来的损失,仍然是杯水车薪。

●在台风中倒掉的树。供图:小石
●露天种植被吹倒伏的秋季玉米。供图:小石

●棚膜严重的连栋棚。农场有6个的连栋棚(48 x 8米/单档),其中2个需要重点维修,费用以万计。供图:小石
●单体棚(48 x 6米)受灾严重,不少连棚膜都被吹飞了,预估有63个需要重点维修。看到漫天飞舞的塑料棚膜,技术员小石无奈说:“要修的棚太多了,现在只能看要用哪个,就修哪个,一个个来吧。没办法,这是天灾。” 我问:“作为私营农场,收到当地政府相关援助了吗?”小石答:“目前还没有。”供图:小石

四、嘉兴复康生粮农场:作物要抗风,管理是关键

嘉兴复康生粮农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林埭镇,是这次所有的采访农场中面积最小的。农场占地30亩地,纯露天种植,主要种植水稻,农场主柳伟和家人亲力亲为,是典型的家庭农场。

在前两年的农场拜访时,恰好也是台风刚过,在田间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柳伟的水稻和周围的区别:当其他地块上的水稻都已经倒伏,他家的水稻依然生机勃勃,倒伏很少。

对此,柳伟说:“我的农法是以‘土壤健康’为基础,通过遵循‘上医治未病’的古老智慧,通过持续做好土壤生态系统和作物相生相克的自然之道来进行管理。”柳伟所用的活力农耕(bio-dynamic),注重通过田地轮作、绿肥还田、友善土壤的机械操作等技术来进行可持续耕种。

我请他再深入解释一下,他说:“简单来说,就是土壤好了,作物能充分汲取养份,免疫力增强,茎干强壮有韧性,根系发达扎得深,就能有效抵御台风和其它自然灾害。”

●两年前,台风过后的不同水稻对比。摄影:斯堂

在上周的两次台风中,嘉兴处于7~9级风圈,雨量达到大雨或局部暴雨,农场所在地区短时降水量在100毫米以上。此次连续台风袭击后,我再次联系了柳伟。

柳伟说,他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风雨:“雨在空中密集到平行盖下来,很夸张。”

水稻也受到了影响,损失了几分地的收成,部分水稻扬花授粉不佳,所幸倒伏的损失并不大。

但老品种苏御糯的倒伏仍然比较严重,对此他也自己检讨了三点原因:一是种子退化,去年没能留种,使用的仍然是前年的种子;二是地太肥了,水稻有些徒长,品种茎杆长到了一米三,加上进入到了成熟期,上头重,遇到台风就易倒伏;三是为了保证授粉,控水不到位,没有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爱思考的柳伟接着总结道:“不要一味追求土肥,而是要根据作物特性与气候状况去调节和管理。为了便于管理,今年我精简了品种,留下10个品种。如果跟去年一样,种几十个品种,很多都是高杆的老品种,那就糟了。”

柳伟并没有购买农业保险,但他说,在台风前收到了当地政府的预警通知,并通过“杭嘉湖南排工程”提前协助农民在台风前抽掉了田间水,大大减少后续的农田积水内涝问题。

●留种的“苏御糯”,处于结穗期,此时还没有迎来台风。供图:柳伟
●正在扬花期的水稻。供图:柳伟

●台风“贝碧嘉”到来时水稻有一些倒伏。供图:柳伟

五、在极端气候中看见在地生活的人

在本文结尾处,我也想说说我的话这次采访的缘起。

我居住在昆山,也是台风核心途经区。台风经过时,整个城市暗沉下来,猛烈的风暴席卷着瀑布一样的雨水倾倒而来,我感到整个楼栋都在颤抖。台风过后,楼栋停电停水,政府需要从苏北调集人员进行紧急电力维修,整个城市一片狼藉,大家都瑟瑟蜗居在家。

有报道称,此次台风造成了两名快递人员触电而亡,业主群里有人发出感叹:“我们以为离灾难很远,想不到转瞬人就没了。”

台风后,门口商业街零星有几个大叔阿姨在卖菜。有个大叔的玉米特别便宜,一大堆才要价10元,我问大叔:为什么比别家便宜那么多?大叔说:“这是我自家地种的,玉米都被台风都刮倒了,我看着浪费在地里也可惜,就都摘了。地被淹了泡了水,你随便给吧。天灾啊,没办法啊。”

●台风后的商街里,小农在贩卖自家农产。摄影:斯堂

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很少能够感受到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生活越便利,我们离在地的生活,离土地就越来越远。但天灾面前人人平等,当整个区域都在承受大自然狂怒的侵袭时,也是我们反思的契机。

尽管这次的采访并不全面,甚至仍有一些农场的受灾信息来不及收录进来,但希望更多人从眼前的盘中餐,放眼到广袤的田地中,看到处在第一线的农业在经历什么。气候变化当前,台风的威胁也许仍会增加,但愿今天的经验能够给未来留下借鉴意义。

食通社作者

斯堂

一个关注气候与农业问题的玄学爱好者,见天见地见自身。

 

 

 

 

编辑:王昊

此次采访由自然之友“玲珑计划”支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