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一整年的“科技与狠活”,过年前来解个毒

在这个“科技与狠活”主导食物和农业系统的时代里,很高兴又和大家度过了好好吃饭,或者至少一直在谈论如何好好吃饭的一年。

在我们看来,好好吃饭,不只是大时代的小确幸,也不只是保卫生活的个体努力,而是扣问食农体系的系统性不公正,从日常的微观层面切入社会与时代的病症,探索不压榨自然和生产者的食物消费的可能,形成新的团结和力量的过程。

2024年,我们通过文字、图片、播客、视频和公众活动等多种媒介,持续关注食品安全、生态农业、小农境遇、气候变化、外卖劳动、科技权力等议题。

连续第三个春天,我们撒了25位年轻人去全国各地的生态农场实习。酝酿许久的调研和培训项目陆续上线。团队也在疫情后第一次走出国门,见到亚洲和欧洲土地上的最新食农探索。

过去一年也是食通社团队发展最快的一年,新老同事们各自发挥特长参与到日常的工作中。当然,好好吃饭的代价是:每次做饭洗碗的工作量也变大了,以至于几位总是迟到被迫洗碗的同事们自发成立了一个跨团队的新部门“洗碗事业部”,据说蛇年还会推出本社第一个SOP

照例在农历新年前,与各位读者一同回顾旧岁,展望新年,和各位读者、听友和伙伴共同走入好好吃饭的2025年。

– 避毒之道 –

2024年夏天,油罐车混装食用油乱象成为全中国人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之后,少有事件造成如此大的舆论声浪。恐慌、不信任、要求严惩严查,各种情绪和提议甚嚣尘上。然而,在食物来源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仅仅寄望于严管就能高枕无忧吗?廉价食物中的农药和抗生素残留提醒我们,“又平又靓”的食物也许从未存在过,而我们必须正视食物真正的价值。

了解了食品安全风险和原因后,普通人怎么能吃得安全健康?减脂减重的健康下厨、在自家门口开辟菜地、自制酸面包,在农夫市集采购生态食材,都是个体规避风险、掌握食物主权的尝试。

 

不想外食,没空下厨,也不想吃外卖,怎么办?成都的一锅师太用来自生态小农和本地菜市场的食材开起了小饭桌,与饭搭子们一起重新诠释好好吃饭这件事。
专栏作者扣子奶奶也在恶人谷躬耕自食,继续记录可持续又健康的吃货观。
如何做到负责任的消费?国际公平贸易认证体系值得信赖吗?小众市场的参与式保障体系(PGS)如何更好地动员消费者参与?我们能否通过另类消费实践,修复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

– 谁在种地?小农

成立以来,食通社一直关注小农境遇,致力于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过去一年,我们持续报道生态小农的故事:他们为什么入行?又如何盈利?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怎么种地?短短十几年间,中国的生态农业技术又经历了怎样的探索、积累和传播?

生态农业,不仅让食物体系更可持续,也让小农返乡、重新扎根成为可能。农业和农村不再是难以下咽的吃糠野菜,生态小农为这里重新注入活力,努力将土地营造成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发现,在乡村重建关系是比金钱更重要的收获。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生态农业并有机会亲自实践,食通社于2021年发起了生态农业实习计划。农场实习生的劳动、思考和写作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生态农业的现状和务农之艰难。

在农业工业化的指导思路和政策环境下,小农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在企业和平台面前,小农如何一步步丢失话语权?食物生产标准化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土地平整、鼓励规模化经营又如何将小农推向边缘?

中国小农的经历,与其他国家小农的困境是否有共通与共鸣?

小农虽小,却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先锋。他们的在地智慧,与环境和社会共生互惠,也保障了我们食物种类和来源的多样性。

以工业化农业为主导的全球食农系统贡献了全球近1/3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在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

– 气候变化 –

世界气象组织“又”宣称:过去一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气候变化速度之快,正在超出人类的应对能力。去年你经历了哪些印象深刻的极端天气?2024年,我们关注了华北连续降雨、长三角台风贝碧嘉和广东地区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消费者抱怨菜价贵,却看不到多少亩良田减产绝收,多少户农民因灾返贫。明年、后年,我们还会遭受什么样的气候灾害?

在一线做实事的农民和公益从业者,又该如何摆脱“就气候论气候”的工作思路,带着气候视角去发现农村遭受的系统性不公正?

如何有效提升农村社区的气候韧性?农业可以采取哪些气候适应措施?好的研究者已经走出象牙塔,在土地上挖掘真问题和真解法。

科技双刃剑 –

2024年,外卖骑手人数已经超过1300万,这意味着每一百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人在送外卖。而外卖平台用户规模则高达5.35亿,超过2亿城镇居民几乎每天都点外卖。关注外卖骑手的电影和著作也在今年频繁涌现。食通社访谈了《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的导演刘泰风,也请做过外卖员的同事现身说法,探讨外卖员和消费者如何“看见”彼此,在行动中寻找新的希望。

为什么要警惕外卖带来的便利?因为这种便利有代价且不可持续,资本利用算法对劳动者进行压榨和剥削,目的则是将消费者牢牢捆绑在平台上,而消费者反而要面对由外卖引发的饮食健康问题。

看起来省事的外卖,带来了巨量塑料垃圾、骑手劳动权益等各种社会问题。国际上也有一些关于外卖骑手的讨论和创新实践,新加坡甚至出台了政策保障骑手权益。除了外卖和电商,转基因和无人机飞防等新技术如何影响食农体系的生产端?

不吃外卖,我们能吃得方便又健康吗?不妨留心你身边的小饭桌和社区餐桌。想下厨但时间有限?我们为你准备了美味预制菜攻略。

– 食日谈 –

2024年,“食日谈”共更新了16期节目,和20个嘉宾一起聊天。过去一年,我们不断追问:什么是“好的食物”?我们也在反思,世界是否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食品工厂?当选择越来越少,我们如何重拾主动权?自“食日谈”开播以来,我们一直希望让大众听见生产者的声音。2024年,我们继续把话筒递向那些以土地为生的小农,和扎根农村工作的公益从业者。

我们也和土地上的年轻人对话。通过他们的视角与实践,我们看见了农业的另一种未来。

我们还做客了《新闻实验室》,和主播方可成聊了聊:我们如何吃得更好,更有尊严?我们也和“团力结构”、”100种生活”串台,借此认识了更多听友。

11月,“食日谈”荣获CPA中文播客文化节“公益环保类别”年度播客奖。这不仅是对我们的肯定,更代表土地的声音被听见了。

2025年,“食日谈”将带着麦克风继续走遍全国各地,以声音为桥梁,连接土地和你我。

– 公众活动 –

2024年,食通社以好书佳片、市集、对谈为媒介,通过26场线上线下活动让更多关心食农可持续的人们得以相遇和交流。

我们走过南宁、上海、杭州、昆明、广州和北京,同三联学术、农民种子网络和雅理一起举办了7场关于《种子帝国》的巡回读书讨论。

我们从阅读餐桌的历史出发,重思公共领域中的科学话语,讨论怎样的体系或技术才能真正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

《问稻》《稻米之路》《充满希望的一天》让我们看到,稻农、大厂程序员还和外卖员面对结构性困境时的挣扎、反思和行动。

在12场分享会和讨论会上,我们聆听那些奔赴生态农场或回到草原的年轻人的心路历程,讨论气候变化之于环境、菜篮子、农民生计的复杂影响,见证在地食物体系的变迁和女性眼中的城与乡。我们也在9天3场的市集活动上,“赶集”遇见更多朋友,彼此带来新的视角与可能。

11月底,食通社的同事们南下广东,作为主办方之一参与一年一度的丰年庆。2024年,食通社组织了两场公开活动“本地食物的变迁”和“她说”,还举办了一场快闪展览,邀请观众一起探讨过去几年感受的气候变化,为受到天气困扰的全国各地小农发声。

期待今年能够继续在“做书”“双手做工”和“丰年庆”市集上见到大家。当然,最容易见面的还是我们常常去买菜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大部分活动直播录制都保留在食通社的视频号中,欢迎关注并回看录像部分活动精彩回顾。

-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计划 –

食通社于2021年发起了联禾·生态农业实习计划,2024年完成了第三期招募,共计支持25位伙伴进入全国12家生态农场实习。我们还和农民种子网络联合招募实习生进入丽江石头城开展社区工作。在实习期间,我们邀请了实习毕业后返乡做生态农场的素琪、在丽江石头城收集本土植物的子祺和三期的农场实习生们做了3场线上分享会和2期播客。

前三期毕业的60多位实习生中,有13位返乡或租地,另有11位留在生态农场工作,为可持续食农行业添砖加瓦。

谁说以后没人种地?这里有25位奔向田野的年轻人

食通社第4期生态农业实习计划已经开始招募,将于2月10号截止申请。如果你也有一个生态农场梦,请关注食通社公众号,认真考虑后报名参与。

– 联禾创作计划 –

为了解当今食物和农业的现状,也为了支持更多的人探讨食农问题的复杂性,2024年4月,食通社和多家公益和媒体伙伴共同发起联禾创作计划,支持媒体创作者和研究者在食农领域开展调研,并资助其完成进行面向公众的内容创作。

让这18个入选创作告诉你,为什么吃饭的事比天大?

最终入选的18个写作项目包含食农和环境、社会、技术、健康、历史、文化等交叉议题。作品将陆续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 农村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 –
气候变化对农村的影响多重而复杂:气候模式改变对农业生产弊大于利;极端天气致灾让农民家园被毁;一些不公平的低碳转型政策让本就弱势的农村雪上加霜。关注并投身于农村应对气候变化,是社会各界的应尽责任。2024年,食通社发起《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路径》调研,研究NGO如何在农村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并提出实用建议,以建设更富气候韧性和公平的乡村社区。

离开书本,怎样办一场“言传身教”的农业培训?

– 生态农业在地系统共建共学营 –

2024年12月,食通社在广州从化举办了“生态农业在地系统共建共学营”。我们邀请两位有丰富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经验的老师,帮助26位生态小农和想做生态转型的农友了解农业生态系统,提高管理技术,厘清发展方向,引导农友反思农业的不同维度,也建立稳定的生活和生计。

未来一年,食通社计划在江西、北京等地继续举办共学营,为生态农友建立区域技术互助网络。星标食通社公众号,不错过最新培训信息。

离开书本,怎样办一场“言传身教”的农业培训?

– 以及 –

是谁还不知道食通社开通小红书了?赶快关注我们,带你看更多好吃好玩好看的内容!

今年食通社有4篇文章被投诉删稿,在公众号后台回复“丑团基因”或“我偏要看”,保存文章长图。也欢迎关注食通社的豆瓣账号和官网,防删稿防失联。

如果你也认同和喜欢食通社的内容和项目,欢迎成为我们的月捐人,做中国可持续食农系统的天使投资人。月捐后记得添加食通君个人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月捐人社群,暗号“月捐”,第一时间获取最新消息和项目进展。

食通社全体同事祝大家 

蛇年好好吃饭,诸事顺意!

编辑:宁晨 泽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