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价格飙升,云南咖农为啥仍忧心忡忡?
如果你在今年春天来到云南普洱,会发现所有咖农都喜气洋洋——咖啡生豆价格已连涨一年,从2024年初,咖啡生豆卖38元/公斤,到今年5月,已经涨到了66元/公斤,涨幅比黄金还高。

云南的咖啡,就这样“被动”地经历过山车一样的价格变化。就在2018年,咖啡生豆刚刚经历了历史最低价,只有13元/公斤,而七年后,今年5月时咖啡生豆已经涨到了66元/公斤,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住在云南普洱的咖农来说,作为初级农产品的咖啡豆价格涨跌难以捉摸,谁能想到就在五六年前,咖啡还是赔钱的经济作物,甚至不如橡胶或水稻价值高。
一、云南咖啡走出低价历史
一度云南咖啡鲜果价格很低,往往不足以支付实际种植、采摘过程中付出的人工成本。为了弥补低价收购的经济损失,有的咖农会偷偷使用不正当手段来增重,比如在鲜果中掺入石子或泥沙;将鲜果提前浸泡甚至注射水分。

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不稳定的气候环境给咖啡带来品质、产量的影响,导致云南咖啡鲜果的收购价格波动频繁,甚至出现“一天一个价”的现象。价格好的时候农户会在鲜果交易市场坐地起价。一方面是农户出于对自身没有议价权的反抗,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交易市场的混乱。
由于过去咖啡价格长期低迷,农户种植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在普洱的许多村庄里,年轻人纷纷放弃管理自家的咖啡地,去普洱市区或省会昆明打工补贴家用。鲜果成熟时,村里人手不足,果子无人采摘。普洱思茅区南屏镇曼连村老徐寨的咖农陈四回忆说:“咖啡豆价格低的时候雇工采摘会赔本,还不如让豆子烂在地里。”
2010年,受国际期货价格影响,云南咖啡生豆收购价格暴涨至41元/公斤,利润率超过200%,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推动了普洱咖啡热潮,同年普洱地区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产量跃居云南首位。
陈四记得,最开始咖啡价格低的时候,本地农户就把咖啡树砍了去种茶。后来咖啡价格走高,大家又拼命改种咖啡,在外面打工的人也都回来了,连房地产老板都卖楼来种咖啡了。

二、主动应对价格波动
何大哥熟悉山上的地理气候,他找到了思茅区南屏镇曼歇坝村的一块河谷,山顶是有水源涵养功能的集体林,清水河顺着山势流向谷地,烈日炎炎里也能感到山谷的清凉。何大哥一口气从山腰到山谷包了50多亩地,签了50年租约。他在河谷建房种菜,平时依靠太阳能发电,种咖啡的同时还在林下养鸡养鹅、修建猪棚,如今已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靠着河谷小气候和农家肥的滋养,何大哥的咖啡树一直长势良好。

但不稳定的咖啡价格让何大哥的计划赶不上变化。2018年开始,咖啡价格又大幅下跌,云南咖啡生豆价格徘徊在13-15元/公斤之间,甚至低于咖啡的种植采摘成本,咖农大量砍伐咖啡树改种茶树、果树,或者直接抛荒,这导致云南咖啡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同时,投资热钱撤出,年轻人重新回到城市打工,把家乡的咖啡田留在身后,几乎不做管理。
直到2021年咖啡需求回升,价格才终于回调。同时,巴西和越南等全球咖啡主产地分别遭受了干旱霜冻、病虫害等影响,产量下滑,推高了咖啡价格。云南咖啡生豆的平均价格从2018年的15元/公斤涨到2021年底的29元/公斤。伴随着极端天气的影响,2024年咖啡豆价格波动更加剧烈,到今年,云南咖啡生豆价格已经突破60元/公斤。
普洱本地的咖农,也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家在尝试各种办法,把自家咖啡豆的品质和价格提上来。
一种方法,是自己做咖啡深加工。
何大哥夫妻俩这几年开始自行加工水洗豆。他跟咖啡已经打了十几年交道,现在已经能凭舌头和牙齿判断豆子的晾晒程度。
同样一批咖啡鲜果,如果何大哥只卖鲜果,收购价只有8-10元/公斤。何大哥自己做日晒和水洗,产出的咖啡生豆可以卖到40-50元/公斤。

何大哥庄园产出的水洗豆,现在已经被上海的咖啡贸易公司和社区咖啡店直接订购,还有其他咖啡庄园的老板,直接跟何大哥大批量地收购水洗豆,再做下一步处理和最终的烘焙。“现在咖啡行情好,他们计划把我的咖啡卖到美国去。”何大哥说。
云南咖啡的低价,暂时告一段落了。但跟国外产区一样,云南产区也已经多次遭遇自然灾害。面对天灾挑战,云南咖农可以提前做点什么?
三、探索生态转型
三年前,乐活社区实验室的创始人子铃和小猴子来到普洱,气候变化也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棘手难题。
咖啡树在雨季来临时开花,花期较短,通常仅持续2-3天,待咖啡花凋谢后,咖啡树开始结果,当雨季结束,进入果实成熟采收期。
他们发现,近年来,普洱的气候变得不可预测,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咖啡的生长周期,又很容易受到降雨的影响。近三年来,普洱市每年的第一场雨都有提前,去年从3-5月提前到2-3月,这导致咖啡树提前开花。然而雨水断断续续,早结的花苞在3-4月容易干死,极大影响咖啡树的结果率。今年5月下旬正式进入雨季后,又因为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甚至出现咖啡树的侧枝无法承受果的重量,需要用杆子支撑住才不会断掉的情况。
在乐活社区实验室,子铃和小猴子尝试在咖啡庄园的试验地里种聚合草、绿豆、万寿菊、黑麦草、苏丹草、十月青豆、竹豆、鸭茅草,他们在雨季种下这些植物,待旱季时割掉,作为绿肥,覆盖土壤,给咖啡树增加肥力。这种绿肥可以代替化肥,改良土壤、让咖啡树更强壮,面对气候变化时更有韧性。

然而,普洱降雨模式的改变还影响到了他们的绿肥种植。2023年5月,雨季推迟了,等着绿肥的是一个多月的干旱。等6月底雨水终于来了,绿肥已经全军覆没。第一年的绿肥种植计划宣告失败,所幸地里长出了杂草,也可以割草,用来做覆盖,只是肥力跟预期相差了很多。

气候变化给咖农带来的不只是降雨的改变。高温和干旱,还会导致咖啡的大规模减产。陈四从前几年开始,在咖啡地里套种、间种果树作为遮荫树,在干旱高温时,这些遮阴树可以降低农田的温度,保护咖啡树不被灼伤。既给咖啡树上了多一重抗病抗灾的保险,也能提高农田的生物多样性。除咖啡外,地里还种着十几亩的台地茶树。
80多岁的廖秀桂曾经是一名农技师,从80年代就在普洱指导农户种咖啡,并创办了小凹子庄园。他认为,稳定的小气候和生态的种植方式,也能提升咖啡的品质。他在庄园的高地种植遮阴树、低洼处留草覆土,同时把咖啡果皮作为肥料放进土地,通过深翻改良土壤。“20多年来庄园不曾用过化学除草剂,处理虫害也是人工捉虫。走在庄园里到处能听到虫鸣鸟叫,这两年干旱,不过我们不怕,生态系统建设得好,土地抗旱保水能力也就强。咖啡豆的风味反而更加突出。”

当然,也有更简单的方法,很多农户在干旱时,用塑料地膜为土壤保湿。但子铃认为,这并不能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还会带来塑料污染,绝非长久之计。
大面积单一物种、裸土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用地膜,都是眼下看起来最有“性价比”的常规种植方式。可旧有的经验已经表明,咖啡树作为一种多年生的木本作物,且对风味有很高要求,这些短期的对应方式,可能无法帮助咖啡树长期健康生存。一些专家、社会组织和农户也开始尝试更环保、更生态的咖啡种植方式。
经历了连续三年的挫折和探索,子铃认为,目前的咖啡种植没有可控的技术或固定的时间节点,所有的尝试都像是盲人摸象。他们计划在咖啡庄园的试验地和对照地安放气象站,监测降雨量、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墒情。同时,在雨季来临前一个月提前撒绿肥种子,观察早晚温湿度波动是否有助于绿肥种子提前萌发。此外,他们也在调整施肥节点和肥料种类,增强咖啡树花果期关键节点的养分供给。

四、谁来陪伴云南咖农的精品咖啡之旅?
科研、市场和政策,可以如何协助咖农更好地应对气候和市场的挑战?食通社将持续关注云南的咖啡产业和咖农故事。
图片除说明外,均由作者拍摄
编辑:熊阿姨 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