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眉山遇见“百草园” :一家人需要多少土地
还记得鲁迅笔下百草园的热闹场景吗?那是个充满着没听过也叫不上名字植物的儿时乐园。
食通社拜访过大大小小的农场也算不少,四川眉山的遇见家庭农场仍然让我们连连惊叹,大呼自己没见过世面。
“我们家种了二十多种果树,一年四季都有水果吃。”这是我2021年听到的凡尔赛之最。除了果树,这个40亩地的农场,还是无数香草、蔬菜杂粮和鸡鸭鹅的乐园。
去年12月,食通社有幸探访了这家独特的生态农场。
一、“遇见”
第一次知道遇见农场,是联禾计划伙伴——乐毛家的读书会9月那期,主题是“到遇见家庭农场,感受眉山‘耕食生活’”。当时我就对这家农场的主人陈英产生了兴趣。我们认识的很多农人忙于日常生产,早已失去参与学习的热情。而这家人能够保持学习和交流的状态,也是难能可贵。
去年年底,遇见农场申请了食通社的“生态农业实习生项目”,希望接收实习生。因为食通社的三位同事恰好在成都出差,而陈英和女儿则要来成都生活市集送货,我们决定约着见一面。
陈英看起来大约五十岁,她却告诉我们,她已经退休好几年了。
“我16岁就参加工作了,因为有30年工龄可以提前退休的政策,我就果断决定准时退休并开始了‘遇见农场’的经营。”陈英的普通话很标准,娓娓道来农场的故事。她说,从2015年开始,她做农场已经6年了。
当我询问她是不是当地人时,一旁的女儿抢着回答:“我是眉山人,妈妈不是。”大家都笑了起来。原来陈英是跟随从部队转业的父亲来到眉山,而女儿则是生在那里长在那里。
“有缘分就能走到一起,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植物和动物,所以就叫遇见咯。”陈英这样解释农场名字的由来。
二、美味火锅背后的玄机
第二天,我们决定到农场看一看。在成都平原上驱车70公里,来到水稻和油菜田围绕的普通村子,陈英家的小楼就坐落在其中。
时间已过正午,陈英一家三口迎我们进门,让我们先坐下吃饭。
12月的天气有点阴冷,一锅沸腾的清水火锅可以让人保持温暖,加入锅中的是从农场刚摘来的蔬菜。
“为什么棒菜和豌豆尖这么甜?!蘸料也很好吃!”我们一边围炉吃着一边感叹。在美食云集的成都吃了不少重油重辣的饭馆,来到这里却发现清水和蔬菜才是人间至味。
这时候陈英的丈夫又把刚刚炒好的鸡蛋和土豆丝端了上来。他平常在镇里上班,今天特意请假回家掌勺做饭。
“妈妈主要负责农场的生产,女儿喜欢烘焙和加工。我嘛,就是他们的厨师。“爸爸打趣道。简单几个菜,功力确实可见一斑。
“我们自己家里吃的一切,除了盐,都是农场出产的。在你们吃的蘸料里,辣椒和酱油都是我们自己做的。”陈英端了一盆酱油胚子出来:“这是我们今年做的酱油,是我特意请酱油厂的老师傅来教我做的,用的是我们自己种的黄豆。”
自给自足是不少农人的期望。食通社的作者扣子奶奶也说过:一亩三分地就可以做到想吃什么有什么。关起门来朝天过,帝力于我何有哉?但是能做到粮食、油料、蔬菜、水果乃至调料都完全自给的农场,却是凤毛麟角。
这让我不禁好奇,他们一家三口需要怎样一个农场来实现自给自足呢?
三、自给自足的“百草园”
饭后,陈英夫妇带我们来到地里。农场种植的品种非常多,但是每一种的数量都不多。
“我们15年规划农场的种植区,那时候果树都只有拇指粗细,17年开始用农场一半面积的土地种植水稻,到了19年开始向外分享我们多种出来的部分。”
棒菜、豌豆苗、勺菜、卷心菜、秋葵、西兰花等等,只要是他们自己想吃的菜,都会种上一些。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在菜田旁边看到了五六只大缸,我自作聪明地认为这是农场的液体肥。谁知道陈英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种下的莲藕,一个水缸可以供一家三口吃上5-6顿呢。
农场的果园更不得了。除了几个品种的葡萄和草莓,还有无花果、百香果、耙耙柑,桃子、梨子、柚子、柠檬等果树。这么多品种,能保证一家人12个月都有水果吃。
农场还养了鸡鸭鹅。在每年4月份水稻插秧的时候,会放一百来只鸭子进水稻田,让稻鸭共生。“鸡鸭鹅也都吃我们自己种的粮食,这样,农场的小循环也可以建立起来了。”
四、吃好就是赚到
陈英告诉我们,农场的产品种类虽多,却很少对外销售。除了自家吃,他们还会分享给亲戚朋友。再有富余,才会“分享”给外面的伙伴,比如去每月一次的成都生活市集摆摊。
农场也很少雇人。四十多亩地的日常打理,除了陈英和女儿,她只请了一位村里的长工。只有在农忙时节,比如集中种植和收获稻米的时候,她才会临时多请一些人。
大米是他们销售的主要产品。但陈英这些年观察下来,发现生态种植的大米市场基本饱和,自己也没有竞争优势。因此,虽然大米便于运输销售,她还是想减少种植。
农场的水果好吃却不容易运输,因此难以对外出售。这也和陈英对品质的理解有关。成熟度到达90%的水果经过长途运输就会有很高的损耗率,而提前采摘又会损失丰富的口感。所以如果有朋友来到农场,赶上水果成熟,就直接在树下吃。只有草莓会在产量最多的那段时间,装在纸盒里,包车一次运四五十斤送到成都的天安生活去售卖。
去年,农场种植的露天草莓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但他们也没有多种,反而因为各种原因产量比原来少了一半。陈英说,如果扩大规模,土地是有的,可管理方面就要投入更多,自己的精力可能就跟不上了。
可以说,他们做农场,并不以销售和盈利为出发点。
“我们做农场的初衷之一就是要让自己吃好。2015年回来做农场的时候,家里的大嫂二嫂都说:‘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自己种?’”
但是陈英不这样看。退休前,她在工商部门工作,了解市场上的各类农产品。因此,做农场在满足田园梦想之外,也是要让自己和家人吃好。
几年来,农场前前后后投入了大几十万,但因为是每年投入一部分,所以在财务上也没有很大压力。虽然现在只能保持盈亏平衡,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去算账。一家人吃得好,还可以分享出去,这是市场上难以买得到的。“如果真的要为全家人购买这种有机的食物,这点钱可能还不太够呢。”
五、眉山“绿手指”
在一片油菜旁边,我们见到了农场的堆肥。“现在农场作物都是生态种植的。从16年,我们开始自己堆肥。” 陈英说,“我们种菜都是轮作,品种也会优先选择本地的传统品种。”
陈英年轻时并没有务农经验,也是随着“遇见农场”的发展,边干边学。比如葡萄修枝,今年没有修好,明年就尝试换一种方法。她也会去村里常规果园请教一些通用的作物管理技术。尽管生态和常规种植所用的投入品不一样,但修枝的技术是相通的。
尽管半路出家,陈英却把农场打理得不错。来农场交流的其他生态农人称她为“绿手指”。在他们看来,不管她种什么,都不需要太费劲,就能有不错的收获。陈英却谦虚地说,其实她也犯过很多错误,但因为种植的品种足够多样,所以“东边不亮西边亮”,一年四季总有很多食材可以吃,就不会太计较那些没种出来的菜了。原来“绿手指”的关键是多样化和乐观的心态。
去年,她请来村里几位大姐帮忙移栽草莓苗。移栽后,又连续十几天都赶上白天暴晒,晚上大雨。不知道是移栽过程出了问题,还是天气的原因,草莓苗损失了将近一半。
这时候临时育苗已经来不及了。陈英就决定在缺苗的地方补种一些蔬菜,算是亡羊补牢。如果是对产量有很大期待的农场,可能就很难接受这样的结果。但是对她们一家来说,菜总是要吃的,补种同样满足了家人的需求。
六、农场中的乐园
穿过仓库,我们来到另一处院子。这里是一个香草园:菖蒲草、广藿香、琉璃菊、鼠尾草、银叶金合欢、腊梅……很多植物我都听过名字,却是在这里第一次亲眼见到。
陈英对这些植物如数家珍。她指了指角落里的一个蜂箱说,许多花也是因为蜜蜂喜欢才种的。蜜蜂是女儿的宠物,产出的蜂蜜他们只是取一点尝尝而已。
“我们想把这个区域建成一个休闲接待区,去年刚刚做了一个面包窑,还打算搭一个瞭望塔和小朋友游戏的沙坑。给更多朋友来这里体验的机会。”
女儿喜欢动手。房子的后院有一片桂花树林,女儿会用桂花制成纯露和糕点,她在农场的管理用房里有专门制作各种香草及桂花纯露的工作间。除此之外,她还用板蓝根养了蓝染缸,蜂箱和面包窑也是她的主意。
七、是生活也是理想
要离开的时候,我们又问起他们一家对实习生的需求。女儿和妈妈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女儿说:“最好来一个女生,可以和我一起做烘焙和手工。”
妈妈说:“如果来一个男生,可以帮我打理农场。”
大家都笑了起来,原来女儿和妈妈都有各自的小算盘。
“经营农场和家务一样,植物和动物都需要每天照料,一年四季都有干不完的活。在我们农场里,工作虽不是很复杂,但是种类非常多。如果有人愿意来农场踏踏实实地学习,我们就愿意从头教他们。“
“那你们有什么期望吗?”我问。
“理想的情况是,我们把年轻人教会,就可以有时间给自己放个长假,开车去自驾旅游了。”
人说少不入川,这可爱的一家三口连繁杂的农场生活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徐不疾。既有理想要实现,又有眼前的生活要过,二者兼顾。有这样的好心态去生活,还有什么能够难倒他们呢?
关于生态农业实习生计划
这是食通社“联禾计划”众多可持续食农行业支持行动的又一探索。
我们希望通过为成熟的、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生态农场匹配实习生,一方面让有意从事生态农业的新人有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为今后返乡或创业打好基础,少走弯路;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实习生,把这些农场积累的技术、管理、销售等经验收集、整理、传播出去。
第一期招募已于2021年年底结束,我们陆续在和已经报名的接收农场和实习生联系,请大家留意手机短信和邮件。
作者:马小超
食通社“联禾计划”项目主任。喜欢种菜、堆肥和发酵食物。
编辑: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