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日,反思什么样的技术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食通社说
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今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转基因技术及其支持者和推动者一直把它包装成保障粮食安全的最佳方案。然而,由美国环境史学者编著的讲述孟山都历史的新书《种子帝国》就用详实的事实和数据,有力地揭穿了孟山都的转基因神话。
围绕这本著作,几位中国学者和实践者也开展了讨论:普通人该如何去理解转基因技术?这些关涉食物和农业的科技又怎样塑造了我们的饮食体系?什么样的技术才能真正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可以做什么?
一、转基因技术的复杂性被忽略了
这个案例比较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同时挑战了转基因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支持转基因的人会责怪政府监管不力,转基因品种的专利权受到了损害,但实际上因为找不到这个杂交品种的源头,所以又无法惩处任何一个人。对那些反对转基因的人来说,他也面临一个大的挑战,就是农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种子,究竟又该由谁去满足他们切实的需求。比如说我们的公共育种是不是能够发挥这种作用。
二、普通大众还会是未来技术进步的受益者吗?
举个例子,在上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同意推行绿色革命,引进高产作物品种,希望借助科技手段来实现增产。当时很多人都对绿色革命抱有很大的期望,包括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等等。但事实证明情况完全相反。这些高产作物品种比当地传统品种要贵,而且种植这些高产品种还需要大量的水和灌溉条件。可是印度农村的基础设施普遍比较差,事实上这些高产品种不仅没有帮助到那些原本就贫苦的农民,反而加剧了部分地方的贫困。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要一般性的、抽象性地去支持或反对科学技术,而是要具体分析这个技术在当下具体的社会条件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以孟山都为例,我们在书中能发现很多技术的问题,甚至没有发生在科学的层面上。不管是除草剂还是杀虫剂,他们的研究人员只是在某个实验中发现了这个产品对除草或杀虫有效果,这个发现进而成为某种技术上的秘密,某种专利,某种赚钱的秘方,但为什么会有效果,背后是什么原理,他们其实并不关心,也不鼓励大家进行科学的讨论,因此对科学的贡献有限。
三、育种技术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农民?
那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有一种支持机制,让他们有能力重新掌握这些技术和知识。从菲律宾的案例来看,农民不仅有掌握这些技术和知识的潜能,而且他们掌握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选育出自己想要的品种。
这个社会支持机制的建立,不能只有民间组织的参与,因为民间组织资金人力都有限,只能做一些局部的示范,最终可能还是要回到公共育种系统上来。我们国家曾经建立过强大的农业科研推广系统,但这些系统现时要怎么去发挥作用,怎么有效地了解农民的需求,需要反思。
比如墨西哥绿色革命的早期,哪怕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内部,关于种子推广的思路也是有分歧的。在当时的项目官员里面,主要分成两个不同的学科背景:一部分是科学研究背景,他们希望直接把美国的高产品种移植过来,在墨西哥做推广;另一部分是社会科学背景,他们强调要推广当地农民最需要的品种,因此主张改良当地的地方品种,让它们能够符合墨西哥本地的环境。
这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回溯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带有社会科学背景的方案最后出局了,大家都倾向于不要再花费时间去改良当地的品种,于是很多墨西哥玉米的地方品种就被取代了。最后受益的就成了墨西哥的大农场,而不是众多的小农户。
除了把技术转移到社会大众或农户手里的纵向过程,育种行业还有一个横向的过程。育种家去做品种改良培育的时候,一个基本前提就是种子资源的多样性要能够得到保障。因为要减轻育种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最有效率的措施就是通过大规模的种质资源做前育种(pre-breeding)和筛选。
现在种子企业或者农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因为相互竞争的关系,每个实验室和企业的信息都是不共享的,因为育种材料对他们来讲属于商业机密,很多时候就无法促进相互之间的协作。
比如,阿根廷GDM种业集团是全球非常大的一家大豆生物育种公司,它在15个国家有700个实验站。它储存了非常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做了非常多的选育,已经积累了极大的优势。那这种积累了大量种子资源的公司,对那些后发的国家和企业,就会形成巨大的压力。实际上,很多生物育种公司都是直接跟他们买种质资源再去做转基因的研发。
可这些种质资源是谁保存下来的呢?实际上就是农民。我们在工作中有个原则叫藏种于民。为什么我们要一直支持农民把自己现在还有的这些种子资源尽可能地留存下来保护好?因为只有先保存下来,之后才可能对这些地方品种做一些挖掘,这些都是为前育种和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做铺垫的。
所以,让农民参与进来,包括让我们消费者也参与进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消费偏好,比如说我不想吃那么甜的水果,反映给我们的育种家,育种家也有机会、有渠道去了解这些信息来调整育种的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
四、消费者真的知道自己想吃什么吗?
那未来消费者有没有更多机会选择对环境和生产者更友好的农产品和食物呢?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去寻找答案。
*本文首发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
点击链接可直达更多科学资讯
编辑: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