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硕士毕业后,我在房地产公司当果农
学了三年农村社会学,我与这个行业的关系依然隔着一层薄纱。我想在实践中理解农民为什么难当,农业究竟苦在哪里、难在哪里。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一猛子扎进田间地头不符合社会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期待。折衷之下,我选择了去房地产公司做果农。
一、从零开始种果树,挑战有点大
我的工作内容包括策划农场的户外研学活动,以及农场和果园的生产管理。其中,水果产量和销售额是重要的KPI。对此,我一开始是拒绝的:“做活动还好说,种水果我是真不会啊,一没知识二没经验,怎么做得到啊!”
我如实地讲出了我的顾虑,没想到领导竟然笑呵呵地说:“没关系,大家都是外行,先做起来就是了!” 我就是这样迷迷糊糊地,开启了两年的果农生涯。
二、尝试新品种
S市地处黄泛区堆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所以当地种果树的格外多,我们所在的区域周边少说也有上万亩果园。这里的农民从1960年代就开始种果树,除了部分桃子、葡萄和草莓外,主要的品种还是梨。
当地的梨产品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但却未能像库尔勒香梨、砀山酥梨一样驰名。原因之一,便是当地梨树品种实在是太老了,不符合当下的消费习惯。每年四月的梨花季,果园景色颇为壮观,但是结出来的梨却不够甜也不够脆,没有市场,价格自然卖不上去。
在农技站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公司选择了一种市场认可度较高的早熟梨。这种梨是江苏省农科院近年杂交选育的新品种,比较适合在本地种植。
三、早熟梨,没那么好种
春夏的工作主要是给果树授粉、疏花疏果和套袋。新品种梨自花结实率比较高,但为保证坐果率也需要配置授粉树,在果园里放置蜂箱或人工授粉。
如果授粉季雨水比较大,蜜蜂和人工授粉都会受影响,可能导致严重减产。即便天公作美的话,授粉也不是件轻松活儿。梨花的花期只有20天左右,而我们的果园接近300亩,上万棵梨树的花都要被扫上花粉,工作量难以想象的巨大。
授粉过后有约10天左右的喘息时间,此后就要开始疏花疏果。选留哪个果子是非常有讲究的,需要保证充足的叶果比,可惜这项技能我至今也没学会。
除草则是另一个劳动量很大的工作。为了保持土壤肥力以及蓄水能力,我们在果园的梨树间留了一些杂草。但如果这些杂草长得过于茂盛,根系过深,可能会增加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争夺,所以基本上夏季每个月都要除草。在工人比较少的情况下,经常是除草赶不上长草的速度。
以上的这些工作,对于我这个新手果农来说全部都是第一次经历。而除了田间地头的工作,还有其他的挑战在等着我。
四、人的管理
记得有一次,一个做事特别麻利的工人大妈突然提出辞职,说下午三四点要接幼儿园的孙女回家,时间上有冲突。但当时正值套袋的关键时期,少了一个熟练工可能就有上百棵树挂不了果。怎么办?思索一番后,我劝说大妈把孙女接回来放到办公区玩,下班后再一起回家。
这样的小事在工作中屡屡发生。面对岁数比我大出两轮的工人,能保持较低姿态和使用工人能完全理解的说话方式沟通,是比较合适的管理策略。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对农民的理解和尊重。
除了管理工人团队,我还要在符合公司行政规定的前提下,为果园的生产购买各种农机设备。根据规定,我必须在月初就提交下个月的资金使用计划,通过层层审批后才能购买设备,但农业生产中很多需求却是临时的。在第一年的工作中,为了不耽误农时,我想尽了各种办法和行政周旋,不得不说也挺消耗人的。
五、种梨难,卖梨更难
虽然经历了很多第一次,但第一年的摸爬滚打还是让梨园成功挂果,被同事们夸赞梨好吃也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效能感。然而,另一件事却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新鲜水果保鲜期十分短暂,不易储存。300亩的产量说大也不大,无论是自建还是租赁冷库都不划算。面对考核的压力,我们只能争取短期内全部销售出去。
现在看来,当时对新品种的预期似乎有些过于乐观了。我们跑了众多水果市场、超市和水果店后发现,果园的早熟梨品种比较新,市场接受度并不高。
果园的规模又是另一个尴尬的问题:一方面,它的规模不像社区支持型农业那么小,几十上百个消费者就可以消化农场的产出。另一方面,它的规模又没有大到如同大型农业公司一样有稳定的收购商大宗收购。
有人说电商平台这种销售新模式的涌现,是一场由产业链末端开始的自下而上的变革。然而据我观察,消费者能决定的只有是否进入线上市场,而无法左右自己能买到什么。小生产者则被拦在商品化和标准化的门外,与消费者隔门相望。
为了绕过供应链的层层中间环节直接抵达消费者,我们最终选择了传统的圈层营销方式:先尝后买,口耳相传,定向销售。从盯订单、发货到后期客服全部由自己人来做,真正实现了“每一步都走得好辛苦”。
六、暂别果园
但无论如何,农业都值得尝试。只有从生产者的角度理解人与食物和自然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用消费去投票。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编辑: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