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下的外卖:城市便利的另一面

今年北方的雨格外多,从夏天的暴雨一直下到绵绵的秋雨。本期《食日谈》,就从近期下过的雨开始谈起。我们请到曾做过外卖员、如今是食通社编辑的玉阳,从他写作的《暴雨中的商战,外卖员的苦夏》这篇文章出发,聊聊极端天气里的外卖现实。

下雨天,外卖员的手机仍不离手,一天下来,手机进水无法避免。摄影:玉阳

在节目中,我们可以听到更多关于外卖员的细节:外卖员在雨天与高温天的真实处境:没有“天气补贴”,反而可能因为不出勤被罚款。那些看似温情的“高温补贴”和“夏日清凉活动”,却只是平台通过精巧的“阶梯奖励”机制,把更多风险和劳动压力转嫁给骑手。

美团的“高温关怀”阶梯奖励活动,有骑手反映:“高温活动太坑了,压根拿不到。”图源:微信视频号@文冉旭
外卖员老蔡跑了一天单子后被泡的发白的脚掌,部分皮肉周边已经渗出了血丝,但第二天他仍要坚持靠这双脚跑单14个小时。摄影:老蔡

在恶劣天气下,骑手没有病假、没有熔断机制,外卖平台正是以牺牲骑手的权益为代价,让消费者产生对“廉价外卖”依赖。由此产生的悖论是,当我们讨论“暴雨天要不要点外卖”时,总认为骑手替消费者承担了代价,由此把彼此的权益放在对立面,但代价真的转移了吗?

当线下菜市场、夫妻小店被平台挤压生存空间,甚至渐渐消失,我们似乎也在失去一种更有人情味、更健康的饮食与生活方式。而商家在高额抽佣的压力下生产缺乏安全保障的廉价食物,以及由外卖员引发的各种交通事故,这些后果仍然可能以各种回旋镖的方式作用在每一个人身上。我们是否还有改变的选择?

在这场关于暴雨的对话里,有许多问题似乎庞大无解。可能微小但是向好的一面是,我们还是可以一起想象,有没有别的方式度过雨天?比如在撑伞出门买菜、翻一翻冰箱、和家人一起做顿饭?毕竟这些微小的改变,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或许就是重新掌控生活的开始。

本/期/嘉/宾

天乐

食通社创始编辑

 

 

 

 

玉阳

食通社编辑

 

 

 

 

本/期/主/播

晓晶

食日谈主播,关注饮食文化与可持续生活

时/间/轴

00:57 今年的雨特别多,“雨天“对骑手意味着什么?没有补贴,反而可能被罚款;鞋湿、路滑、手机进水,这些才是“极端天气”的真实现场。

14:52 平台的“高温补贴”其实是一场精算游戏——奖励越细,风险越巧妙地被推给了劳动者。

18:48 暴雨天没有“熔断”,外卖仍在路上。城市的节奏从不暂停,唯独暂停的是人的安全与喘息。

21:49 点还是不点?便利与同理心的拉扯:我们想省时间,却也在问自己,这份便利是谁在承担?

29:27 菜市场关门、夫妻小店消失,外卖平台成了新的城市入口。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单一。

31:50 堂食的热气、家常的烟火,都在算法之外。我们吃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难记得“味道”。

36:39 当外卖变成“准公共服务”:它像地铁一样方便,却没有任何公共保障。我们在用什么维系这份便利?

45:17 下雨天,不妨撑伞结伴去买菜做饭;或者翻翻冰箱、做顿充满创意的雨天“宅家食”。也许一点点慢下来,才是我们重新拥有生活的开始。

相关阅读▼

一场关于“暴雨天要不要点外卖”的讨论

暴雨中的商战,外卖员的苦夏

电影vs.现实,真实的外卖骑手生活究竟是怎样的|食日谈 Vol.38

那一刻,他们决定不吃外卖了|315吃点好的

“拼好饭”让谁吃上了好饭?

法国外卖平台如何翻转全球平台资本主义?

扫描下方二维码

在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荔枝 | Apple播客

订阅「食日谈」播客

欢迎在各播客平台评论区留言,我们会不定期回复。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食通君微信小号,备注“食日谈”,进入播客听众交流群。

如无说明,图片均由本期嘉宾提供

播客音乐:岜农

本期制作:晓晶

本期编辑:玉阳

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