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过10+种豆类,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
世界的餐桌,从中国的小豆子开始
2025年2月10日是第七个世界豆类日(World Pulses Day)。今年的主题是「豆类:为农业食品系统带来多样性」(Pulses: Bringing Diversity to Agrifood Systems),种豆吃豆,多样农业,健康生活。
黄豆、毛豆、黑豆是餐桌上常见的食材,这些豆子其实都源自于中国。
小豆子,大历史
豆子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种植和食用豆类。其中,大豆是中国最早开始种植的豆类,至今仍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绿豆、红豆、蚕豆也都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农耕文化中,大豆不仅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更是土壤养分循环的关键。大豆能与根瘤菌共生,为土壤提供氮养分,这种天然的固氮作用,对轮作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豆子,闯世界
小豆子,看世界

金雅妹:走向世界的浙江女子
中国传统豆制品引入美国的第一人
金雅妹,这位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女性,不仅是中国首批赴美深造的女大学生,更是中国早期西医的先驱。她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将中国传统豆制品引入美国的第一人。
在往返中美两地的工作生涯中,金雅妹倾注了大量心血,致力于在美国推广「中国起司」的美誉。她力图打破文化壁垒,让美国主流社会接纳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豆浆、豆芽、豆腐、腐乳,甚至是气味独特的臭豆腐等豆类食品。(资料来源:环球交叉点)
魔豆:大豆在美国的崛起
从中国起源的作物如何在美国掀起农业和饮食革命?
作者马修·罗思(Matthew Roth)的研究方向为美国史,目前在费城大学担任费城大学安德里亚·米切尔民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环境史课程,是多家杂志的撰稿人。


中国豆腐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汤,配荤配素,无不适宜;
苦辣酸甜,随心所欲。
《中国豆腐》是一本综合介绍豆腐的书,除了简单的豆腐菜单外,还包括有关豆腐的散文、考据、谚语、诗歌、传说、专访等,作者林海音更包括中、日、韩、美、德各国人。作家们挖空心思写出他们心中的豆腐,使本书不但有菜单的实用,更具文学意义,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国豆腐」。(资料来源:广西师范范大学出版社)
农民种子网络从2015年起致力于本地豆类的保护与利用,在万科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发起「小豆子,大健康」倡议,探索关于豆类与生物多样性、饮食文化、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应等主题相关联的探索。
大豆,这颗源自中国的古老种子,不仅承载着农耕智慧,也与我们的饮食、健康、民俗紧密相连。我们走访中国各地,追寻本土豆类的多样性,探讨它们如何滋养土地、维系社区,并重塑我们与食物的关系。从田间到餐桌,这不仅是一次关于可持续食物的思考,更是对地方风味与健康饮食的重新发现。
在世界豆类日这天,一起来回顾小豆子在中国各地的故事。
我们将以上风土故事片段收录于以下小册子,有中文和英文版本,欢迎点击阅读。


豆子进行式:中德「豆腐网络」
「豆腐网络」的构想源自于中德农业生物多样性网络的合作成果,中德两国专家共同提出了成立「豆腐网络」的倡议,推动在农业生物多样性领域更加深入的交流与合作,重点关注大豆和豆腐饮食文化相关的议题。豆腐网络致力于提高公众对传统大豆与豆腐饮食文化丰富遗产的认知,同时促进中国与全球范围内大豆地方品种多样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探索传统饮食文化与农业绿色转型的创新融合路径。
在中德农业中心的支持下,农民种子网络委托植南门市部开展了关于中国豆腐的研究,撰写和编制了《中国的豆腐:关于中德豆腐网络的前期研究》。报告梳理了豆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演进过程,着重分析了不同农业生态区域下豆腐的多样性特征,揭示了豆腐对地方饮食文化、经济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重贡献。同时,研究还深入探讨了豆腐作为国际合作桥梁的潜力,强调了其在推动可持续农业食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