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三个月,我的生态农场梦按下了暂停键
一、“手”依然是最主要的“劳动工具”
“累不累”的问题总是出现在师傅、阿姨和我们几个实习生的对话里,“累”是大多数人对农业生产的感受和印象。在重度依赖双手才能完成的耕种日常里,我看着过去27年来从未裂开过的手指褶皱,它们像是在默默控诉:农耕文明发展了几千年,务农对身体的伤害怎么还没有降低?办公室白领的职业病受到广泛关注,农民的职业病呢?主流的农业科技政策是不是过于偏向支持大规模的生产系统了?实际造福小规模农业生产者的技术到底有多少呢?
乐田海湾农场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户”,但20亩左右耕地的种植任务几乎完全靠4个年龄超过70岁的长工们支撑。这4个过了退休年龄的师傅、阿姨掌握着在这片土地耕作的核心技术。假如到了这些劳动力都退休的那一刻,无力担起重任的我们该怎么喂养好自己?
二、送出收获的喜悦
土地上长出来的蔬菜瓜果实在太美好了,真想给它们办一个展,告诉所有人它们的生命力。我在配送时总会忍不住多摘一些,想要让对方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亲自配菜后我才明白,采后管理和运输何以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不仅是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这个过程还包含着我们希望将劳动的快乐一比一传递给消费者的期待。就连刚来时最讨厌的择韭菜,到后来我也不怎么抗拒了,不知道是不是熟能生巧。
三、农场中的动物与植物
农场事务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都隐藏着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在田间,表面上是我们在给毛豆苗掐尖,给玉米、番茄、桃子打枝疏果,但我们的每个动作对于植株来说,它的体内会有什么反应?它对我们的“帮助”感到满意吗?如果由着它的规律生长,会是什么样子?刚开始笨手笨脚不懂怎样对待作物的我总是会被“包工头”王师傅嫌弃。
农场里的小动物们也有各自的脾性,有时候还会生点儿我们不认识的病,遇到点儿危及生命安全的时刻。在3月初,“人类新手爹妈”尝试用保温箱孵小鸭,翻完蛋忘记关箱子导致温度下降,放进去20只鸭蛋最终只破壳一半。
后来又不知什么原因,差不多一个月大的小鸭们挨个出现站不稳、眼睛鼻子分泌物增多的情况。缺乏专业知识的人类爹妈们临急抱佛脚,在翻遍网络信息后,初步确诊小鸭们得的是浆膜炎。虽然我们严谨地根据体重每只每次喂零点几克的药,但最终只有3只最强壮的活了下来。7月5日,鸭爸鸭妈还没有看到过它们幸存的孩子,就被突如其来的流浪狗全部咬死了。
农场的植物也在随时间变化,除草工作变得不再是纯粹的负累,而是我获得一手观察的途径。
4月初刚到农场时,很多植物我在广东都没见到过:长成规则几何形状的泽漆、细细一条却能靠满身的小倒刺攀附于其它植物的猪殃殃、满山坡开着白花象征春天的春飞蓬、开着紫花的泥胡菜和刺儿菜等等。
当时还在感慨农场里没有在广东泛滥的空心莲子草,到了5月才发现只是先前的温度尚不足以唤醒它们。农场里的野草和作物都会遵循着时间规律,过了这个时间段,再想要见到它们就要到明年了。或许正因为有时令性,内心才多了点遗憾和期盼。
四、生态农场的理想与现实
透过肥料这件事可以窥视出,农场实现自循环有一些现实因素的限制:种植面积、人力资源、资金、基础设施、动线设计、气候条件和肥料品质等。一个本可以更加自给自足的农业系统好像被这些现实因素,以及用地类型的框定和各种各样的审批等外部因素困住了。农场在很多方面和生态、有机、朴门等理论中的理想情况还有些距离,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或许这已是令农场持续运行的最优解。
在社区支持农业(CSA)方面,也面临现实的问题。在理想的CSA模式中,会员和生产者共同分担农业生产的风险。但通过三个月的观察,我发现一些会员并不了解CSA的理念。一个会员向我们抱怨今年她地里的作物比周围的都要差。我们作为服务者,理应努力保证消费者获得优质产品,但消费者却普遍倾向于只分享收益,不愿承担由外部因素造成的收成减损。
此外,靠一个直接对接消费者的生态农场来缩短食品供应链的愿景也没能完全实现。从地理位置来看,农场位于上海奉贤区,一个上海人都不承认它是上海的远郊。周边的居民很多人家里有田地,不需要外来提供土地到餐桌的服务。在五十多个租地会员中,不要说能坚持经常来采摘,甚至是规律配送的都寥寥无几。很多好食材没等到会员到来,便烂在了地里,没能进入餐桌。
有时我也在想,“食当季,食当地”能保证我原本的饮食需求吗?7月末农场产出的瓜果蔬菜种类大概有20种,而超市里有机的选择超过30种,非有机的选择更多。相比于超市,农场自身目前缺少菌菇类产品,配料类紧缺,新播种的香菜在梅雨季里长得非常差,高温后叶菜类能吃的也不多了。
在经历了连续半个月反复用几种食材绞尽脑汁地换着花样做饭之后,我发现依赖单一农场的产出或许可以维持生存,但不足以满足食物带给我的精神需求。不得不承认,对于喜欢多样食材的消费者来说,能够享受世界各地产出的食物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换个角度想,这或许也间接地为保留世界某个地方的本地食材出了一份力。
最后,像乐田海湾这样以城市人休闲体验为主的农场,还要满足客户视觉愉悦上的需求。为了让农场看起来不那么“野生”,每次有活动前我们都要对草坪和路边繁荣的植物世界修理一番。每次看到修理过后稍微露出的地表都会感到失落和可惜,但个人喜好在话语权更大的客户需求那里不得不让步。
五、以吃饭串起的回忆
最后,以食物为媒作为总结,我想说,离开后的戒断反应大概是想念袁老板“画”的大饼、小玲的家乡特产芥末鸡、小鹿的瀑布面包、小刘做的番茄炒蛋、小童捞了两晚捞上来的25只小龙虾、需要哄一下才露两手的王师傅做的白切鸡、会员顾阿姨包的马兰头肉粽、花阿姨做素菜放一些辣椒粉提味的习惯,以及农场季节限定的黄瓜冻、地三鲜、草莓酱、冰镇西瓜、白糖拌番茄……以及想念农场的活体“厨余处理器”小狗——土豆公主和反差萌的小宝,请下一届实习生也好好保护她们。
– 如何参与 –
分享会形式
线上直播
时间
2024年11月8日(周五)
19:00-20:30
直播预约
关注视频号 食通社Foodthink
并欢迎加入食通社讨论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食通君微信
请备注「分享会」,进入分享会交流群
已在食通社社群则无需重复添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