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波折,越韧性|2022年底开启全新北京丰年庆!

北京丰年庆在我们的想象中,是一个线上线下结合,展览、市集、公共活动应有尽有的可持续生活嘉年华。

然而,好事多磨,一波三折。

原定于11月19日和20日的线下活动因为疫情的冲击而延期。紧接着,11月17日的丰年庆筹备会后,食通社的6位同事就被封控在了办公室,同吃同住同工作同娱乐了7天,并对去办公室这件事有了精神上的忌惮。

回家后,同事们的小区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封控。待到12月8日大家终于又在办公室相聚,以为生活即将回归正常,大家又陆续阳了。电话会议中此起彼伏的咳嗽和长久的沉默交替进行,甚至大家开始无法盲听辨认出对方的声音。

好在在Ren性生活的亲身实践下,北京丰年庆的共创团队终于可以将2022年的线上系列活动呈现给大家啦。

模块一

疫情后我们有哪些思考?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你养成了哪些新的生活习惯?

消毒似乎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一度在小区和公共场所消杀的大白,还是放开后连扔垃圾都要喷酒精的政治正确,对于病毒的恐惧,让我们爱上了“消毒”。

可是,作为微生物的一种,病毒和细菌以及其它同类一样,常年以各种形式,和人类共存、演化。杀死病毒是应对病毒的一种方法。眼下的病毒一直在变异,将来也还会出现新的病毒。杀得完吗?

其实,除了让人致病的微生物,其实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并没有危害,还有很多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太喜欢微生物了!》读书会希望邀你一起共读讨论,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微生物。

模块二

开始新生活前我们还可以了解这些

生活中总有一些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时刻,寒冷冬日里香味扑鼻的烤红薯,烟火气十足的小巷里一碗酸辣咸香的米粉……

你可曾关心过这些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吗?

超市中的水果总有些特定的名字,“爱媛38号、“户太8号”、“阳光玫瑰”,而且每过几年,似乎就有一波新品种水果强势占领市场,成为零售商和消费者的新宠。但你知道,过去一百多年间,在追求高产、高甜品种的推动下,农作物多样性减少了97%吗?

丰富多样的种子是农业生物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也是生态农业的源头,它们是农民在环境和气候适应过程中不断驯化和选育的成果。

随着城市化和大规模农业的发展,农民越来越难以获得、留下种子,难以把自己的种子掌握在自己手里。与此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农耕文化、食物也会受到影响。

在乡野和城市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在第一线为寻找、保留、保育、焕新农家种而努力着。

2021年,食通社第三期“联禾计划”小额资助与农民种子网络携手,支持了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的12位伙伴,开展基于社区的种子多样性活态保护行动

农田抛荒,整村拆迁,青年人向城市迁徙,大农业渗入,如今的乡村能够寻访到老种子属实不易。

· 在田间乡野,寻访老种子的经历

· 老种子背后有哪些文化故事?

· 因种子机缘结识了哪些朋友?

· 豆腐,白面,米饭,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食物。生态农友的种子从哪里来,能否自己留种?农友怎么在产量和抗性、口味之间取得平衡,让种子重生?

· 老种子在吃货的手中能翻出什么新花样?如何能丰富我们的餐桌?

· 希望这些老种子不仅能够丰富你的餐桌,也能丰富你对食物系统的的认识和想象。

我们的消费习惯不仅使得作物品种在逐渐减少,也使得生物多样性在我们的饮食中一点点被“吃”少。高度依赖化肥农药等投入品、单一种植和深耕的方式严重消耗了土地生产力,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

在这个大量生产、大量浪费的食物体系外,有一些规模更小,对生物多样性更友好的生态农业。

· 小型生态农场在过去三年遇到过哪些困境与机遇?

· 消费者有哪些变化?和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哪些变化?

· 后疫情时代的小型生态农场如何发展?

模块三

共同行动,多样未来

一餐可持续年夜饭或许就是一个开启新生活的起点。

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饱含浓浓的年味、暖暖的亲情。我们常常会多弄点饭菜寓意“年年有余”,但“余”多了,就会遇到除夕后天天吃剩菜的尴尬情况。

· 如何提前做好计划,从而拥有一桌美味而不浪费的年夜饭?

· 食材如何选择?年夜饭怎么搭配才均衡又健康?

· 年夜饭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何做到可持续?

带来本场活动的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将于今年12月30日开启第5届“盖帮大会”,即“盖娅人互相帮助大会”的简称。“盖娅”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母,因此相信“地球是一个完整生命体”的所有人就都是“盖娅人”!

今年“盖帮大会”的主题是“搜集盖娅妈妈藏在身边的能量宝盒”,希望能够凝聚更多的“盖娅人”,在平常日子里,积蓄积极的能量和希望。多样活动:mini工作坊、线上课及线上打卡以及学校可能会组织的自然教育相关论坛都欢迎大家的参与,尤其欢迎孩子们参与!

阳光普照,蓄势待发,让我们一起Ren性生活吧!欢迎大家关注后续“盖帮大会”的活动信息~

菜园⾥的艺术⾏动者——是⼀次案例展示与对话,旨在邀请⼀些参与在种植、⻝物⽣产、⼟壤呵护的先锋的艺术⾏动者,分享他们做了什么(WHAT),他们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动冲动(WHY),和他们在⾏动中种植与艺术⾏动以何种⽅式结合(HOW)。

过去⼏年中,尤其是疫情以来,我们看到种植成为了许多城市居⺠追求的新热点。我们与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界关系如何?种植与⻝物⽣产在其中起到了怎样奇妙的作⽤?艺术家为什么对种植感兴趣?可持续、⽓候变化,是怎样在具体的艺术⾏动、艺术家⾏动中,被实体化。

都说“到哪儿都能种”是中国人独有的天赋。那么,来交换你的种菜心得,等待着它们长成一本书吧!

上半场:《土里不土气》作者快问快答。(两位作者在京郊里山地带自耕自食已有七年,是资深种植人士。)

下半场:菜友收获及经验交流

· 如果家庭小菜园要做成一本书,你希望它长什么样?

· 种植几年了?都在哪儿种?种了什么?怎样“从土地到餐桌”?有过哪些失败的经历吗?

· 哪些种植图书是我读过有用/有意义的?

· 想要在一本家庭种植主题的书中看到什么?

高昂的房租和拥挤的地铁总是让奔波在城市中的人们叫苦不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选择离开拥挤的城市,住在乡村。

· 怎样的机缘使他们选择住在村里?

· 他们从事哪些工作?在乡村有着怎样的生活?

· 在乡村生活的这些年,他们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希望给你带来对生活的不同想象。

 如何参与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食通君微信

请备注「丰年庆」,进入分享会交流群

已在食通社社群则无需重复添加

更多内容,仍在确认中,敬请期待

你对丰年庆还有哪些期待呢?

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北京丰年庆共创团队

食通社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农民种子网络

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盖娅自然学校

王珏

郑圆

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

无毒先锋

统筹:房园

海报设计:黄海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