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时代,我们该如何好好吃饭?
预制菜正在悄悄占领我们的餐桌,从餐厅到外卖,从超市到冰箱,它无处不在。当“锅气”可以用香精勾兑,当“现炒”只是加热料理包的代名词,我们吃下的,究竟是食物,还是工业时代的效率符号?
在“西贝预制菜”事件中,对“预制菜”的抵制至少表明,大家选择堂食的时候,心底里仍然对一份带有锅气的健康饭菜抱有期待。
但现实的无奈却是人们对“新鲜食物”的美好追求,与过度依赖预制菜和中央厨房的连锁餐饮无法提供“新鲜食物”之间的矛盾。
本期《食日谈》,我们不再停留在对“预制菜”的口诛笔伐。我们想和你一起,穿透愤怒的表象,聊聊背后更复杂的真相,以及在预制菜时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 我们反对的,究竟是预制菜本身,是高昂的价格,还是被欺骗的感觉?
- 从妈妈的饺子到超市的速冻饺,中间的界限在哪里?
- 当整个社会都在奔向“更快更省”,那些坚持现炒的小店,还能活多久?
- 疲惫的家长、孤独的留学生、忙碌的上班族……我们是否早已离不开预制菜?
- 我们又该如何在便利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
本/期/主/播
时/间/轴
05:42 预制菜的定义之争:“100%没有预制菜”和“这不就是预制菜吗”?为什么政府标准和消费者认知差别这么大?
08:50 西贝事件为什么会引爆公众情绪?价格、口感、还是被“欺骗”的感觉?
14:26 “两年保质期的冷冻西兰花比你的孩子还老?”我们是否有权知道吃的是什么?
21:07 我们离现点现炒的餐饮体验为什么越来越远了?
30:41 预制菜背后的劳动问题:预制菜会“解放”还是”击垮“早起做锅盔的街头小店?
36:21 本地饮食文化的消失:从卤煮、锅盔到全国一样的连锁快餐
39:28 留学生眼中的预制菜:是救命稻草还是乡愁替代品?
43:56 家庭自制预制菜:让照顾自己与他人的“劳动”更有价值和尊严,也是摆脱社会时钟的方式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