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会吃的广西,这个农墟靠什么走过11年?
食通社说
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在背后支撑这个小社群?今年四月末,食通社的两位同事亓博淑和周轩,深度参与了为期两天半的南宁都市农墟年会,认识了这群与众不同的农友和志愿者——一群热爱生活、尊重自然的人。本文即是对这次行程的记录。
12月27-29日,南宁都市农墟也将举办年终的大型活动“那物生活节”,欢迎广西本地伙伴参加。
“请大家自备碗筷,有条件的自己带帐篷。以下是食材接龙……”
时间回到今年4月,南宁都市农墟的群里出现这样一条群通告。这是在预告一场特别的年会——像朋友聚会一般,一切自备。
但我们这两个从北京前来参会的“不速之客”背不来帐篷和肉菜,只能腆着脸,有赖农墟的志愿者们帮衬打点衣食住行。好在我们很快融入了这群朋友:志愿者薇薇开车来接我们,当我们还小心翼翼把自己塞进轿车时,发现车里早已装满了物资和热情。
往东出城,窗外的城市建筑渐变成纤细笔直的速生桉;一小时后,当窗外的景色被一片片开阔的玉米、辣椒、水稻和茉莉花田取代时,我们便到了年会的举办地——横州市校椅镇中团村生态农场。接下来 两天半的旅程,让我们有幸见到一群有共同事业和价值追求的伙伴,以及他们在面对外部挑战时的彷徨和努力。
一、自给自足的年会
农友、志愿者以及消费者,凡是平时来赶墟的,都习惯统称为“墟友”。问过才知道,平日里开墟,大家也是这样吃饭的——各家贡献一点食材下锅,墟友们在摊位上共食。
墟友们平日虽也常聚,但在十年节点的特别年会,也和往日不同。农场自然是提供仪式感的最佳场域:围聚榕树,静心感受自然能量,重拾对万物草木的爱与同理心;餐前仪式,大家抱着碗筷念念有词,感恩自然和当下的美好,虽显稚拙,但这样一个能让成年人大方表达爱意和感谢的机会,实是天赋;破冰团建,搭建香蕉圈,朴门课程怎能少得了实践;夜间闲谈,偶有孩子和萤火虫闯入,虫鸣犬吠,晚风徐来,满足一切对乡村生活的浪漫想象。
“不刻意”“不评判”“顺应当下”……农墟年会的一切活动都没有旁观者,但凭墟友们主动创造,互相理解,不仅通过农墟的共同事务,也通过共同的生活方式彼此产生链接。
二、微小而动人的星星之火
同全国各地的生态农人一样,农墟的伙伴也背景迥异,有世代深耕田野的传统农夫,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和海外归来的新农人;也有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和各行各业的职场人。农友们与生态农业结缘的契机虽各不相同,但都秉着一颗“敬畏自然,但行好事”的初心。人生选择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办起农场来却也踏实肯干,步步为营。
三、缺人缺钱怎么办
2023年的农墟召集人孟芳从摊主参墟情况到农墟新产品开发,再到消费者拓展全面梳理了一番。尽管农墟还是主要依靠志愿者在支撑,无需庞大的工资开支,但开墟、农友考察、志愿交流、物料,这些仍然都需要费用。减去年费和开墟提留的收入,在没有外部赞助的情况下,可以预见到未来的资金缺口。
为了实现收支平衡,农墟不得不精打细算,寻找出路。也因此,开墟和办活动的一切开销不得不小心翼翼。
面对开销,如何增加收入?增加摊主的年费,开发农墟产品,开墟活动创收……讨论此起彼伏。想法虽多,墟友却感无奈,“还是缺人,缺钱”。
其实过去几年,农墟也有自己的探索。为了让每次开墟更有趣,自22年开始,每两月一次的开墟都会举办零废小组、老友会客厅和儿童教育小组等多个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丰富令经常参与农墟的伙伴都无比讶异。
每次开墟,农人和志愿者们都会从各地热烈赴会,辗转抵达现场后,又紧接着去搬运物料,布置场地。奔波劳碌,乐此不疲。
越是困难越是要燃起希望。会议结尾,墟友们商讨完今年的KPI,又自我鼓励道:“我们这样一群厉害的人,也一定能办成厉害的事。”
四、相互扶持的十年
饭后无事,和农友闲聊,才听闻这些年来,摊主少不了往来进出,墟友们也是聚散离合。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看来,开墟不易,伙伴们奋力坚持,属实是为了可以保留这个链接城乡、展示可持续生活的窗口,以及将减塑,堆肥等微小行动,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这些“遥远”议题链接的平台,同时也留住这个温暖,如家一般的社群。
十年的摸索和尝试,农墟自身经历了种种变革:从最初由社会组织扶持,到企业式运作,碰壁之后,方才演变至如今农户与志愿者协作的形态。在这样的模式下,交易、交流、共创同时发生,墟友间深刻的羁绊与感恩也悄然滋长。
年会收尾,搭乘志愿者薇薇的车返回市区。原来不少志愿者平日都有本职工作,但业余帮忙办农墟、组织年会,志愿者伙伴却一个个“鸡血满满”。
十年前,农夫市集在全国各个城市涌现,但大浪淘沙,并不是所有的市集都能够留下来。我们也自问,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南宁都市农墟走到现在?离开时似乎依旧看不真切:也许是“情怀”,但这个词总是滥俗又虚无缥缈。或许,当天空清朗,脚踏土地,身边聚集着亲切的人,自然会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勇气。墟友之间相互扶持,用星星之火,照亮彼此的前路。
供图:qiqi 周轩 南宁都市农墟核心志愿者
编辑: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