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后生态小农,与17位青年农民疾呼粮食系统转型

春节前,河北承德恋乡农场的90后农民任盈盈受德国联邦农业和食品部邀请,前往柏林参加全球农业和食物论坛(GFFA),参与起草了青年农民立场文件。

2月16日的食通社分享会上,盈盈介绍了立场文件的核心内容。文件直指全球农业体系的深层矛盾:跨国企业对种子、土地和供应链的垄断、气候危机下的生产失控、小农群体在政策制定中的失语……

食通社对这份立场文件进行了翻译和整理。当青年农民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时,政策制定者、公民社会、科学家和公众应该如何理解农业转型的复杂性?青年农民又将如何跨越文化与制度的差异,共同应对生态危机下的诸多挑战?

●盈盈与另外17位全球青年农民合影。图源:GFFA官网

一、全球粮食系统面临的挑战与青年农民的核心诉求

当前全球粮食系统面临哪些危机?

当前全球粮食系统正陷入多重危机交织的困境。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干旱、洪涝和病虫害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地缘政治冲突引发能源危机与供应链断裂,化肥价格飙升和运输受阻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跨国农业企业通过控制种子、农药和农产品贸易市场,挤压小农生存空间;化石燃料驱动的工业化农业模式导致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水资源枯竭

最严峻的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妇女、青年农民、原住民和小农群体被排除在决策体系之外,却承受着气候恶果和经济不平等的直接冲击。

青年农民提出的核心解决方向是什么?

青年农民主张通过结构性改革重塑全球粮食体系。首要任务是打破跨国公司对土地、种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推动农业资源向小农和社区倾斜。

其次,推广以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种植和本地化食物系统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同时保障青年、边缘群体和原住民的土地权、技术自主权和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利,确保他们的需求反映在全球治理框架中。

最终目标是构建包容、公平且具气候适应性的粮食体系,使农业生产与生态恢复同步推进,实现代际公平与社会正义。

二、生物经济

什么是生物经济(bioeconomy)?发展生物经济存在哪些风险?

生物经济是指通过利用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能和生物技术替代化石燃料的经济模式,理论上可减少碳排放并创造绿色经济机会。

然而青年农民认为,尽管其倡导资源循环利用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现行全球经济体系下,生物经济可能沦为工业国家主导的“技术修补方案”(technological fix)。跨国企业可能借机扩张对生物质资源的控制,例如通过生物燃料政策迫使农民转向单一作物种植,加剧土地掠夺和水资源竞争。

此外,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基因编辑的结合可能进一步强化对自然和农民的控制权,使其成为延续资本积累的工具而非真正可持续的转型路径。

生物经济若未与生态保护和社会公平目标紧密结合,则将延续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仅服务于少数群体的经济利益而非全球南方国家的实际需求。

三、农业生态学

为什么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被视为真正的解决方案?

可持续生物经济的农业发展必须基于对地球的尊重和与生态过程的和谐共生。

青年农民要求在生物经济的评估中纳入所有利益相关者,包括将自然视为拥有权利的独立利益相关方。农业生态学确保了这一点,是应对气候危机、摆脱依赖化石燃料的工业化食品体系的真正解决方案。

●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既是科学、也是实践和社会运动,是食物主权框架的基础。图源:农民种子网络译《农业生态学:关键概念、原理及实践》
农业生态学强调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农业生产方式,例如间作、轮作和农林复合系统。其优势体现在通过生物多样性增强系统韧性,减少对化肥、农药等外部投入品依赖。

此外,农业生态学还能够支持地方经济,促进资源公平获取,降低青年进入农业的门槛,并赋权农村社区。对比工业农业的高投入、高污染特征,农业生态学展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三重可行性。

四、青年参与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核心目标是终结跨国公司对土地的掠夺性收购,重建以小农、女性和原住民为中心的土地治理体系。

比如通过立法禁止外资购买超过一定比例的农业用地,并将闲置土地重新分配给边缘群体;整合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管理政策,确保土地产权与生态服务功能挂钩,承认社区对自然资源的集体权利;建立区域化、民主化的土地仲裁机构,取代当前由跨国仲裁公司主导的纠纷解决机制,保障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权。

青年农民在农业政策中面临哪些结构性障碍?

首先,全球土地价格持续上涨使年轻一代难以负担初始投资,而土地所有权集中于少数寡头和跨国企业手中,导致青年群体被边缘化为”无地一代”。

其次,农业政策制定长期由跨国企业、金融机构和智库主导,青年农民的声音缺乏制度化渠道表达。许多国家的农业补贴流向大型农场,而小农和青年创业者则被忽视。

此外,农业教育体系与实践需求脱节,学校课程偏重商业化技术而忽视农业生态学和社区协作经验,导致青年缺乏应对气候危机的实际技能。

五、粮食主权

什么是粮食主权?青年农民为何强调其重要性?

粮食主权(food sovereignty)指国家、地区和社区自主决定农业生产和食物分配的权利,包括种子培育、土地使用、贸易政策及膳食文化选择。

青年农民强调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在于:粮食主权能有效抵御跨国食品零售商和自由贸易协定对本土农业的侵蚀;保障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适应性,使社区能够根据生态条件和传统知识选择适应当地气候的作物。在新冠疫情等危机中,拥有本地粮食系统和较强粮食主权的国家展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实现粮食主权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青年农民要求制定并呼吁建立一个基于公平、团结以及负责任生产伦理的市场塑造体系。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本地和区域食品链。

财政层面,政府应提高农业补贴比例,优先支持生态友好型小农,并通过税收政策遏制投机性土地交易。

贸易层面,需废除有害的贸易协定条款,建立区域性粮食储备网络以平抑市场价格波动。

技术层面,需推广开源种子库和农民主导的研发体系,例如印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种子主权运动”。

最后,需通过立法确立《全球粮食安全公约》,将粮食主权纳入国际人权框架,约束跨国企业的市场支配行为。

六、技术主权与权力重构

青年农民对农业技术持什么立场?

青年农民对技术发展的核心担忧集中于权力关系的再生产。

技术垄断可能使小农丧失生产自主权,例如转基因种子专利迫使农民每季购买新种,加剧经济脆弱性。知识壁垒限制了技术传播的普惠性,跨国企业通过复杂的许可协议将技术束之高阁,而公共科研机构往往缺乏资源支持本土化改良。

青年农民主张如何实现技术主权(sovereignty control of technology)?

创新和技术一直是农业的核心。利用技术和开放数据与其他食物生产者分享技能和信息,能够让农民在面对气候危机时尽可能有效地调整生产实践。新技术在减少粮食生产的生态影响、促进农民间知识交流,以及利用废弃物,向循环经济转型具有巨大潜力。

技术应该补充而非取代传统和本土实践,且始终要在当地社区的参与下开发,以确保其符合他们的需求。因此,青年农民主张技术发展必须遵循”共同设计、共同拥有”原则,确保农民和科学家共同参与技术研发与决策

此外,技术的采用不应创造侵犯生产者对其生产、领土、文化和生活自主决策能力的依赖关系。农民需要有权自行决定是否将新技术纳入他们的种植体系,而不是被企业推动使用技术。

点击“此处”可阅读宣言原文

*本文翻译整理使用了AI工具

编辑:qiqi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