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生鲜电商当分拣员:每天3万步,1品3毛钱

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你准备在家做一顿饭,于是便打开了手机上的生鲜电商页面,挑选好食材后,又临时决定添加一些零食,和一桶4.5升的大桶矿泉水。就在支付的一瞬间,页面上“30分钟送达”的字样非常醒目,这让你非常安心,确信自己能够在半小时之内获得这些食物。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30分钟送达”的便利服务背后,是外卖员和分拣员的竭力奔跑。尤其是对于分拣员来说,“奔跑”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在你下单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双脚必须跑起来,在狭窄逼仄的货架之间闪转腾挪,帮助顾客挑选商品。即使提着一桶9公斤的矿泉水,也丝毫不会降低他们奔跑的速度。
每天三万步、十二小时工作、一品三毛钱,九分钟一单,这就是在城市中我们无法看到的角落里,分拣员的现实生活。
本期食日谈的嘉宾何思齐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今年夏天他在京东七鲜做了一个月的分拣员,亲历了前置仓高压体系下的劳动节奏。那是一个看似普通、实则高压的世界:入职前要做“心理测评”;上班时被PDA实时倒计时;主管在监控屏幕前催促,哪怕多耽误一分钟也要被点名批评;出错会被罚钱,或者像小学生一样被迫“手抄打包规范”。
此外,每天上千个塑料袋、冰袋的消耗,冻库的低温和超市前场的嘈杂,也都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在那一个月里,何思齐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算法化的劳动”——人只是系统延伸出来的肉身,被时间、数据和效率一点点榨干。这份看不见的劳动,支撑着我们逐渐习以为常的“30分钟送达”。算法要求分拣员像机器一样高效,可人毕竟不是机器,那些工作中压抑和焦虑的负面情绪,只能由他们自己默默承受。有人因为社保留下,有人默默离开。
当便利成为常态,我们是否还看见那些生活在倒计时里的人?这期节目,我们聊聊在生鲜电商“30分钟送达”的背后,是怎样一群人在支撑着整个系统运转;也讨论在“算法化”的分拣体系里,人的身体与尊严如何成为效率的一部分。

本/期/嘉/宾
何思齐
长期关注劳动者权益的社会工作者。跑过外卖,做过分拣。目前为自媒体人,致力于为劳动者发声,让被忽视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
本/期/主/播
玉阳
食通社编辑,关注流动社会中的劳动议题。
天乐
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时/间/轴
01:27 入职经历:误打误撞从理货员变成分拣员,入职还要做“心理测评”,一切都比想象中严苛
04:40 高强度的日常:每天3万步、12–14小时、9分钟一单、一品3毛……在这些数字背后,是分拣员每天在仓库和冻库间的奔跑
18:33 压力与惩罚:主管实时监控屏幕、催单、点名;出错则可能被罚钱或被迫“手抄打包规范”
26:22 每天上千个塑料袋与冰袋的浪费——便利生活背后的环境成本
29:57 分拣员同事故事:麻利能干的24岁分拣员妈妈、不服管的年轻00后暑期工、疲于奔命的“单王”
34:11 人与系统的矛盾:前场与后场互相甩锅、吵架不断,劳动分层下的矛盾被算法掩盖
43:12 社保与身份:分拣员能在城市扎根吗?
49:06 从消费者视角看劳动:投诉、补单与共情的失联
56:35 当我们远离菜市场,我们获得什么,失去什么?






100个喂养我们的人
你碗中的米饭,盘里的蔬菜,手机里下单的每一份餐食,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现实世界。为了触摸这个世界的真实脉络,食通社的播客食日谈开启了系列节目——“100个喂养我们的人”。通过追随100位从业者的鲜活经历,绘制出一个关于“食”与“农”的职业图谱,呈现食物背后最真实的生命经验。
电影vs.现实,真实的外卖骑手生活究竟是怎样的|食日谈 Vol.38
扫描下方二维码
在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荔枝 | Apple播客
订阅「食日谈」播客

欢迎在各播客平台评论区留言,我们会不定期回复。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食通君微信小号,备注“食日谈”,进入播客听众交流群。

如无说明,图片均由本期嘉宾提供
播客音乐:岜农
本期制作:晓晶
本期编辑:玉阳
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