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娃吃得好一点,居然这么难?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最新发布的《2019年世界儿童状况:儿童、食物与营养》图文并茂,很好理解。而且刚开始读的时候,心情有点像看热闹,自忖要达到基本的养育标准,还不跟玩儿一样么?毕竟自己家琢磨得最多的就是吃的。(关于报告内容,请参考食通社报道>>联合国:1/3儿童营养不良,你家孩子中招了吗?)
但是作为一个小学生的家长,通篇报告读下来,感受还是非常不同,越看心里越打鼓。仔细比对报告给出的指南,发现即使是下限,家长们似乎也需要全力踮起脚尖才能够到。更不用说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营养陷阱,专门等着小朋友们跳进去,让家长学校的各种努力功亏一篑。
这份长篇报告的核心是,虽然现在食品工业高度发展,看似为家长儿童提供了更多更便利的选择,但最有利于人类幼崽们健康成长的饮食方式,还是应该更老派一点,多一些不那么“工业化”的食物,多一些好好吃饭的时间。
但是在一个一切都像瀑布一样加速奔流的世界里,要保持相对比较慢的节奏,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不论是时间,还是精力,极有可能还有金钱。但是这些投入和“牺牲”,长期来看,会让孩子受益终生,值得家长们认真权衡,仔细考虑。
让我们从母乳开始,看看让孩子吃得健康、营养,到底面临哪些挑战。
一、挑战第一关:母乳
婴儿出生后前六个月应全母乳喂养,这已经是医学界的多年共识。但在中国,母乳喂养绝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或营养学问题。如果你是(或曾经是、将来是)一位哺乳期妇女,那以下各种母乳喂养的艰辛场景,几乎必有一款适合你。
首先,法定的产假就不够六个月,一般顺产只有四个月,剖腹产还能多一个月。有些单位有额外的哺乳假,但只有每天一小时,看起来像是计划经济时代,家就在工作单位旁边时设计的政策。有的母亲为了喂奶方便,专门在公司旁边租了一间小屋,让家人在那里带着孩子等待,午休时匆匆去给孩子喂奶。
在城市生活的职业妇女,哪怕没有996,职场压力和规则也让妈妈们很难心无旁骛地在家纯母乳六个月,于是“背奶妈妈”们应运而生。带着吸奶器上班的母亲们,极有可能没有什么像样的能够保全隐私而又清洁的空间,要么心惊胆战地躲进暂时空闲的会议室,要么在厕所里将就一下。
我所知道的最极端的例子是一个在大陆与澳门之间通勤的朋友,她每天背着沉重的冰袋与奶包和吸奶器出关入关,养大了两个孩子。“背奶”本身其实并不是问题,欧美职业女性也常常有同样的需求,不同的是她们面对的困难不会这么大,社会为他们考虑得更周到一些。
在有限的产假期里,哺乳的妈妈必须要处理好与家里长辈、丈夫和孩子的关系。如果还有产后抑郁的话,这个任务毫无疑问非常艰难。
当一个女性成为母亲以后,在传统社会里,她就变成了一个可以被随意提问产量的产奶工具。“奶够吃么?”这句话对于月子里的所有母亲,都不会陌生,而发出这个问句的可能是平时根本没什么来往的远房亲戚。对于奶量没那么多的妈妈们来说,这句话无异于一把插过来的尖刀,让本来就有的自责瞬间加码,抑郁程度飙升。如果再有一个在一旁抱怨的长辈,对产妇就更加不友好了。
家庭里会有很多围绕母乳进行的战争,轻则提前断奶,重则危及家庭稳定。这可能是中国产妇需要面对的某种特色家庭氛围,对于本来就处于产后激素水平不稳定,相应地情绪也不稳定的新手妈妈们来说,这种压力实在太大了。
新生儿妈妈们能得到的社会和家庭支持有限,再加上奶粉企业的营销,难怪中国婴儿前六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只有21%,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其实中国儿童营养状况在其它方面的表现都还不错,进步也很快,这让超低母乳率显得格外刺眼。
平心而论,无论是六个月内缺奶,还是六个月后断奶,奶粉一般是解决困局最直接有效的方案。但十年前三聚氰胺事件一边让中国人的母乳热情高涨,一边也让海外代购奶粉达到了巅峰。诸多母乳论坛与母乳辅导师等都盛极一时,有些极端强调母乳的人因此被归入“母乳教”。当时的普遍风向是如果前六个月不能保证纯母乳,就会让孩子有无法挽回的人生缺憾。这让很多无法保证六个月全母乳的母亲陷入焦虑和自责。
奶粉对饱受母乳喂养困扰的母亲来说,当然是最方便的救星,它不仅能极大地解放母亲,也能提高父亲育婴的参与度,缓解随着新生命一起到来的家庭矛盾。
但无论如何,妈妈们仍然会面对各种款式的压力。在中国,奶粉喂养极易过量,导致婴儿期肥胖,更对儿童日后的发展投下一片阴影。而且奶粉喂养也容易让母亲招来对孩子不够投入不够关心的罪名。因此即使是把接力棒交给了奶粉,妈妈们作为主要照顾者,仍然需要面对各种可能的非难与指责。
二、挑战第二关:辅食
婴儿满六个月之后,父母迎来了添加辅食这第二关。辅食比母乳的难度要低一些,但也并非坦途。
就拿儿童保健医生最推荐的第一辅食——强化铁的米粉为例,是海淘还是用国货?国货会不会有食品安全风险?海淘的产品会不会不符合中国孩子的体质?家长们立刻陷入焦虑。不过乡村里由祖父母抚养的留守儿童,即使前六个月有奶粉喝,开始辅食之后,可能也还是靠烂面条、稀粥和蛋黄开始食物之旅的最初冒险。
正如联合国这部报告里所说,营养不良不仅仅指匮乏不足,营养不均衡与过量也同样是营养不良。全母乳一般不会过量。但是从添加辅食开始,中国儿童就极其容易被过度喂养,小胖墩之路从此开始徐徐延伸。
“喂”这个词在中国儿童的进食生活中一般会持续很久,甚至有些小学生也还会被家长“喂”,而非自主进食。很多孩子可能从未体会过什么叫真正的饥饿,甚至还出现了家长一边给孩子塞健胃消食片一边逼着孩子吃更多东西的奇特景象。这样的孩子,不管吃什么都很难觉得真正好吃,可能更吸引他的是充满了人工味觉诱导剂的垃圾食品,毕竟那是针对人类嗜好糖脂盐的弱点,经过精确计算而设计生产的产品。
《杂食者的两难》的作者迈克尔•波伦曾经提出一个观点:与其费力在工业食物体系推出的各种加工品中去伪存真,不如认准祖母或母亲那辈人熟悉的食物,后者一般要比前者更安全和健康。这个观点本身可能值得商榷,不过对于很多中国孩子来说,在他们进入幼儿园之前,还是有希望达到这个要求的。城市居民家的孩子尤其如此,在他们刚刚开始做杂食者的头几年里,照顾者一般都会精心地自己准备食物。即使是过度喂养,也是家制食物更多。不过当孩子们进入更广阔的天地之后,工业化食物的大浪就会一波又一波地朝他们扑过去了。
三、离开家庭之后
这些小杂食者们一旦进了幼儿园,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社会化的生活,社会化进食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家长们会发现,在大工业生产出来的各种久经全世界人民味觉考验的食品面前,自己在家精心铸造的健康食物城堡,如同建造在云端一般,风一吹就消散了。零食、加工乳饮料、甜饮料从此长驱直入。到现在我都记得,幼儿园第一天,小朋友们面对桌子上甜得要命的小零食,露出了哥伦布登陆美洲大陆的表情。
人类幼崽的胃容量有限,零食吃得多了,正餐一定就吃不了多少。但零食并不能均衡地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营养。家长们注定要和工业化零食做斗争,因为那些处心积虑设计出来的味道,正是为了俘获人的本能。还不怎么知道什么叫做自制力的小朋友,在花花绿绿的小食品面前,毫无抵抗力。而且家长还不能完全禁绝,因为小朋友们的社交生活中,零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些家里管得极严的小朋友,逮住背着父母大吃零食的机会,绝不会放过。
除了这些零食之外,幼儿园与学校供应的餐食有时也很让人担忧。我们上的公立幼儿园,一进门就给了零食大礼包,还好这一招只是园方放出来讨好他们的诱饵,后面供应的食物还是很像模像样的,除了口味有点过咸之外,都还不错。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我们的运气。能有自己的食堂,每顿都是新鲜做出来,而非用整齐划一的工业化速冻食品加工的,已经是幼儿园中的良心机构了。
有朋友孩子上的是学费昂贵的私立幼儿园,但家长们发现汤盆里的汤清可见底的时候,还是愤怒了。即使没有克扣,统一供应的餐食口味过于成人,偏咸或者偏甜,也都是问题。相对而言,校园配餐的质量与小朋友的岁数成反比,到了中学阶段,学生们中午出校门觅食或者点外卖已经相当普遍了。
校园外的食物,口味和选择肯定比学校更有吸引力,一样也有大坑等着未成年的直立智人们,极有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放任他们吃自己喜欢的西式快餐,毫无疑问发胖的可能性极大。而如果要全部自己在家做,对家长也是很大的负担,对时间的要求太高,一般来说重担最终还是落到了女性身上。
而且家长对孩子营养的重视程度也会逐年降低。比如对于著名的海淀区之类地方的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报班去占各种坑。比起抢什么班来说,吃什么的优先级要低很多。海淀妈妈们的鸡血,没有多少能分到思考如何让小朋友们吃得更健康这个问题上。大家不过是在奔赴这个班那个班的路上,在补习宇宙的中心黄庄附近随便找点什么东西填一填。配料表是什么?能提分么?与其思考应该怎么让孩子吃得更好,不如手指动动,一起拼一个在线的思维练习班。
四、吃,是一件值得全家共同参与的大事
现在有句烂大街的话叫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其实吃什么和怎么吃,可能才是孩子一生中真正的起跑线。但这种说法也不准确:人生并不是一场比赛,根本就无所谓有没有起跑线。未来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如果说每个孩子都像一个航海者,要探索未知的世界,那吃得健康营养难道不是保证这旅程更加安全的基础么?
此外,让孩子多在家里吃饭,和家人一起了解食物的方方面面,学习食物的制作,坐在一起吃掉全家人合作的劳动成果,这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吃并不是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一件值得大家认真对待的大事。
下期预告
食通社将会持续报道食物营养这一议题:无论是家长们如何克服困难为全家人提供美味健康的食物,还是学校食堂如何保证菜品的新鲜诱人,甚至营养学到底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还是会被企业和统计学操纵结果的营销武器,我们将陆续为大家带来更多分享和讨论。
如果你也有话要说,欢迎和我们联系投稿。
文 |阿子
资深厨房工作者、前媒体民工、专栏作者、译者,资浅妈妈。
编辑: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