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暴雪,京郊农民措手不及
2021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早一些。当北京市民在故宫和景山排队看雪景的时候,京郊和河北的农民在忙什么呢?都说“瑞雪兆丰年”,农友们怎么看呢?我们和几位农友聊了聊,发现大家虽然对降雪有所准备,但事到临头,损失在所难免。
“虽然看到天气预报,但还是低估了这场大雪,没想到这么大,”河北承德恋乡农场的返乡青年温志强说。
周六白天,他和妻子任盈盈还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摆摊卖菜,散集后,他们赶紧驱车回农场,赶在初雪前给大棚盖上棉被保温。
没想到大雪足足下了一夜,白天也一直没停。一家人冒着大雪除雪,防止大棚坍塌,也为了让光照进入大棚,维持棚内温度。忙了半天,才给一个棚除完雪。中午一看,地里已经积了快40厘米厚的雪了。
他们之前在东北上学,是八一农垦大学的同学,“在黑龙江也没怎么见过这么大的雪,”除了一天雪的志强感叹道。
因为没料到降温来得如此之快,他们秋天在大棚里种下的西兰花没了收成。露地还有一些菜不够大,没来得及收,所有的菠菜都被大雪覆盖,盈盈觉得它们可能扛不过这几天的低温。
北京初雪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0月底到2月中旬都有,一般集中在11-12月,常年平均初雪日是11月29日。但从过去70年的气象记录来看,立冬前就迎来初雪,也很罕见,只发生过6次,何况这次初雪即暴雪,打乱了农友们的种植安排。
北京顺义的陈艳红是典型的传统农妇,在家门口种了40多年菜。这场雪也让她措手不及,到了周日白天,积雪快20厘米了。
“地里的菠菜和油菜给砸趴了,支的那些拱棚都不行了。还有些大白菜没来得及收,给捂雪里了。”
她觉得今年的天气一点都不正常,夏季多雨有涝灾,入冬又太快:“按理说瞧着这雪,明年应该是好兆头,不过也不好说。”
不过这点小灾,陈大姐也没太放在心上,她还惦记着周二去那里花园赶集,除了做她最受欢迎的玉米面菜团子,“我还打算做些馅饼呢!”
北方很多蔬菜大棚上会用棉被来保温,但一旦遇到大雨大雪天,重量一大,容易塌方,不但损毁蔬菜,修理重建大棚的成本更高,还耽误种植周期。
顺义的悟博苑农场吸取教训,周六晚上,他们连夜启动了“棚中棚”方案,给大棚里的蔬菜再盖一层薄膜保温。
顾得了棚内,就顾不了棚外了。不过悟博苑的女主人林嫂对自家白菜很有信心:“此刻才是它们开启味道的初始,值得期待。”
在平谷区种蘑菇的秦热虽然被大雪封了门,但依然很淡定:
“像这些自然灾害,提前预防,把工作做到位,就不会有大损失。虽然有些小损失,都是可以接受的,是常规的影响,不是意外。”
春天扛风灾、夏天有涝情、秋天怕干旱、冬天防暴雪。面对天气的变化,农友们只能苦中作乐,积极面对。
“咱们做农业的太伟大了,顶天上司就是老天爷,”张家口快乐返乡青年农场的李遇夏说。
然而,正在英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上,科学家和政治家们都在强调:老天爷也受我们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各国必须通力协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同时提升脆弱人群,包括农民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北京这场提前到来的初雪也许无法直接归因到气候变化,但我们每年都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而农民和农业是受影响最直接的群体和行业。而真正的生态农业,既能起到固碳减排的作用,也对气候变化有更强的适应性,关心和支持生态小农,也是保卫我们自己的粮食安全。
借用秀才豆坊孙秀才的一首小诗,分享一些希望给各位读者:
立冬遇雪
西风吹落半树空,
绿鸭浅凫苇畔行。
风萧萧,荷寒寒,
层冰蔷薇一绽红。
采访:冯启华
图片:各位农友及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编辑:天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