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田野越近,离焦虑越远:闯入农村的那些年轻人
生活有多少种可能性,就有多少种职业和爱好。而许多年轻人已经发现,这些可能性并不局限于城市生活中。
年初,食通社的《联禾计划生态农业实习生招募》一经发布,就收到了到几十份城市青年的申请。半年时间里,入选实习计划的伙伴们陆续开始在农场生活、劳动。有几位伙伴已经结束了实习,继续在农业领域工作。
比如最早开始农场实习的李钰。二月底,她从山西老家去了上海奉贤的乐田海湾农场,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与实习伙伴小米一起,承担了农场的大部分春播工作。
三个多月的实习让李钰又累又满足。现在的她,不再对农业抱有美好的幻想,而打算脚踏实地,回到本源去发现和探索。实习结束后,她选择回到山西一家生态农场工作,期待她有更多的收获。
崔静雯也于6月底结束了在广州从化银林农场的实习。对于读了五年人类学的她来说,这次实习既非就业相关,也不是学术调研,原本只是准备博士申请前换个地方躺平的生活选择。
连静雯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实习结束后她在银林村长租一年,成为那里的新村民,时不时去农场帮忙,还参与了农场咖啡厅的经营。可见,实习生给农场带来的不只是一双劳动的手,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上半年广州疫情期间,她记录了城市居民抢菜潮下银林农场的情况。还在广东遭遇强降雨灾害时期,报道了极端天气对周边生态小农的影响。
郑嫣然所在的贵州黔东南牛耕部落和其他生态农场有些不太一样。
牛耕部落由三个行政村、十个自然村寨组成,生活有侗、苗、汉、壮、水等多个民族。当地依然沿袭古老的牛耕传统,原生环境加上“牛耕+稻、鱼、鸭”共生的耕作方式造就了那里美丽和谐的村落环境。
嫣然希望通过她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偏居贵州黔东南一隅的牛耕生活。结束实习后,她也选择留在那里,成为牛耕部落的新村民。
焦小芳选择来到成都金堂县的亮亮农场。在农场生活了近一个月后,因为遇到心仪的纪录片拍摄机会,她不得不暂时离开农场。
不过,小芳用镜头记录了亮亮农场的点滴,尤其是两岁的呦呦在乡村的日常生活。在和呦呦的相处中,小芳理解了呦呦妈妈栗子常说的一句话:“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还有更多伙伴在农场学习和劳动。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夏日,食通君邀请你通过文字和照片进入他们各自的农场生活。
实 习 伙 伴
李 朋 月
李朋月因为上海封控,直到6月初才能走出家门,原本计划去到成都的她决定先到上海奉贤的乐田家庭农场。
“ 今年上海的梅雨季节雨水很少,被工人大叔们称为“干梅”。在不下雨的日子里,农场天天给菜地浇水,三面临河的地理位置使这里从不缺乏水资源,工人们用起水来也毫不吝惜。
可是身为河北人的我总在想,若是老家的农田遇到了长期的干旱怎么办呢?华北平原本就河流稀少、地下水匮乏,靠抽取地下水来缓解地表的旱情,似乎终究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做法。有没有更 “开源节流”的好办法呢?比如雨水收集系统、用杂草或秸秆作覆盖物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能力?
最近几天,我的工作是给每块菜地挂上黄色的粘虫板。我边挂板子,边观察上一批板子上捕获的昆虫。
其实被粘的虫子大部分是苍蝇蚊子之类,偶尔还粘住了瓢虫和蜂类,更夸张的是有一张板子上竟然有4根鸟的羽毛。原本就对塑料制品颇为抵制的我,看到这粘虫板的效用,就更加怀疑这么做的必要性了。虽说生态农业不使用化学杀虫剂,但物理除虫方法也要因时因地制宜呀。”
实 习 伙 伴
米 月 华
小米(米月华)也于3月初到达了上海奉贤的乐田海湾农场。她决定延长她的实习期,继续留在农场学习。
“ 刚开始进行体力劳动真的很辛苦,干完一天的活就腰酸背痛。不过也有好处,作息变得很规律,而且吃饭睡觉都很香。我刚开始到农场时,因为欠缺实际的生产知识,种的很多苗都死了,不得不返工。这几个月下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农业对人的要求之高,每天面对庞杂的事务,需要很强的组织计划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六七月上海疫情稳定后,工人师傅可以来农场工作,生产也没有那么紧张了,我的工作也从种植转向了会员接待和活动组织。随着会员陆续来到农场,周末也可以组织亲子活动了,我还参与了七月中旬农场夏令营的策划执行。”
实 习 伙 伴
刘 昌 源
刘昌源因为疫情困在家中,七月初才到达乐田海湾农场,因此变成了小米和李钰的“师弟”。虽然他错过了春播,但也有意外的收获:
“ 到农场遇到的第一件考验不是下田耕作,而是面对来农场夏令营感受自然的小朋友们。我和他们一起,在活动中了解了农场,感受到了有机农业的魅力。不到一周的时间,我们利用农场里的植物和工具做了昆虫诱捕、植物拓印和植物扎染等一系列活动,还体验了各种农具机械,精心打理了一块块草地,并在使用中了解机械的原理。
乐田海湾农场的环境非常自然,没有大面积的水泥硬化。农场的西红柿虽然皮厚,却有着原本酸甜的果味,还有苦但脆口的油麦菜。这些美味的食物让我感受到了有机农业的魔力,而不是网络上一行行枯燥的文字介绍。”
王丹林、李晨照和张倩则选择了昆山悦丰岛有机农场。因为和农民种子网络的合作,悦丰岛正在做种子库的建设,实习生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给种子田做记录。
实 习 伙 伴
王 丹 林
三个女孩的工作内容大致相同,观察角度却各有千秋。丹林把种子田比作了田间幼儿园:
“ 悦丰岛的大豆实验田里一垄一垄密密麻麻地种着几十种老品种的大豆,像是一个豆科植物的幼儿园。校长是‘昆山汤姆克鲁斯’阿汤哥,教员是我们三个实习生,生活老师是给他们除草、浇水的工人叔叔阿姨们。
开学已经两个多月,许多小朋友都已经长大,开出了白色或者紫色的小花,在靠近地面的茎杆上结出了豆荚。我心里想的是,马上就快有毛豆吃了,再过一阵儿说不定都能喝上豆浆了。
但阿汤哥关心的不是这些,他时不时的拔出一棵,给我们看它根上因根瘤菌膨大的根瘤,或是关切地翻看叶面上被绿盲蝽咬过的洞。
以我不到一个月的农业经验来看,留种和种植老品种似乎仍是一项很小众,且反潮流、反现代化的工作,但它又关系科学、民主和去中心化,以及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转眼,收获的日子快要到了。除了煮成毛豆、磨成豆浆,性状稳定的成熟老品种豆子将会回到悦丰岛的豆类种子库,在不远的未来,它们将结出一颗颗新的小豆子。”
实 习 伙 伴
李晨照
而在晨照眼里,她自己才是那个种子田里的小学生:
“ 七月,我们正式开始了在种子试验田的观察和记录工作。试验田的百余种水稻大多处在拔节期,有个别早熟品种已经到了孕穗期,近三十种豆类则处在开花结荚期。
为了提高记录的准确性,需要补习与自然观察相关的知识。在采集叶片的那一周,学到了几个描述叶形的新名词,便忍不住像张天翼小说里的小学生一样,试图用专业名词界定每片叶子的叶形。
总的来说,虽然人在农场,但其实既不参与劳动,亦不接触农民,每日只是观花采果,更像是个农场观察者。
偶尔在田间地头,听农场的工人抱怨太阳的毒辣,不免会生出一种无力感。茄子、黄瓜若是过了最佳赏味时期,只能默默地在地里变成老茄子和老黄瓜。在农场我时常会想起这句话:农业是问题,但不是农业的问题。
在人生最忙碌的时节,我短暂地享有了一个悠长假日,闯入农业的陌生天地。从来只是听说有“农业”这么一回事,现在亲眼见到了农业的各种业态,更有幸见识了一两位新农人的风采。前些日子刚刚确定了归期,这段旅途就像谢逊在冰火岛上的短暂驻足,我终于还是要回到江湖。”
实 习 伙 伴
张 倩
“ 来农场刚3个星期,学到的东西可太多太多了!农家种、老种子和商品种子的区别,有机种植和化学农业的不同,生物多样性和产量的关系,深耕、绿肥、割草、还有每周都要观察记录的初花期、满花期、结荚期、分蘖、拔节、孕穗……
这些关系到我们一日三餐的方方面面,我们却对此一无所知。这太讽刺了,就像种子不能孕育生命一样讽刺。
作为初来乍到的都市人,我以为只有铺好的路才能走,只有菜场里的菜才能吃。这些自以为的以为,在农场被完全打破了。现代人拥有的,如果只是花钱才能活下去的智慧,又凭什么觉得自己高级呢?
农业生活当然不是世外桃源,它也会有新问题和新关系,但它却轻易缓解了我的失眠和哮喘。我离自然越近,焦虑就离我越远。
每天骑车穿越的那些风声,每天在田里找到的那些甜瓜番茄,每次暴雨前天空大朵大朵的云,每个黄昏时映在湖心的日落,还有虫鸣鸟飞蝉叫竹林。说起来每天都一样,但每一刻都是不同的体验,每一刻都能感受开心。”
实 习 伙 伴
叶 鸿 宇
叶鸿宇先是抵达了广东从化银林农场,体验了一线的农业生产,后来去了从化北部山区的仙娘溪村,选择来到农村社工机构“深耕”学习。
“ 参加此次生态农业实习计划,是抱着对生态农业的兴趣和对农村生活的憧憬而来,也借此想探索个人在乡村发展的可能性。行进至此,既有诸多收获,也仍然对未来的不确定而迷茫。在银林农场和仙娘溪村,我看到了农村发展在个人和社区层面的诸多可能性,以及面临的困境难题。
近期我们做了社区调研与村民访谈,了解了本地农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也希望通过农技培训讲座、生态堆肥技术推广等活动,帮助村民解决种植经验不足、化肥农药使用过量、投入成本过高等问题。
七月我们还开展了一场面向村里小朋友的夏令营活动,希望能带着他们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去关心粮食和蔬菜,探寻食物、土地、人之间的关系。”
实 习 伙 伴
张 斌
张斌是年纪最小的一位实习伙伴,来自陇南半农半牧区的他选择去阿拉善致良田农场,希望有朝一日,返乡成为一位生态农人。
“ 来农场种了五个月的瓜,我更像黄土地里的庄稼汉了。晒得黝黑的脸上每天都保持着笑容,总会被小朋友喊成‘农民伯伯’。
虽说以前我也种过地,但并没有完整参与过农作物生产过程,这次正好见识了农场第一大产品“大漠蜜瓜”的整个生长周期和培育方式。
除了种瓜,我最喜欢的是喂羊。刚来农场时,农场只有两只羊,后面母羊生了一只小羊,再后面,师父又买回来两只从牧区退下来的残疾小羊。我每天给它们喂草,饮水,还给最瘦弱的那只小羊喂奶。我能感觉到它们从内心中召唤着我牧人的心灵。
说实话,这五个月我能坚持下来,就对自己感到很欣慰了。师父说我变得成熟了。确实,五个月的农场劳动不光让我的身体变得更加健硕,也让我在很多选择面前变得独立、果断。”
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项目已经进展过半,感谢各个生态农场的支持,和每一位实习伙伴的认真投入。在日常和每两周一次的线上交流和学习中,我们也受益匪浅。
希望借这次田野播报来展现大家的点滴状态,期待后续伙伴们更多细致的观察能够成文,也欢迎更多伙伴关注并加入他们。
关于生态农场实习生项目
食通社于2021年11月发起了“生态农业实习生计划“,这是我们为行业赋能的又一探索。经过多轮沟通和选拔,我们最终匹配了18位实习生,前往8个省市的11个农场,开展2个月至1年不等的实习期。
我们期待生态农场可以将农场管理、生产技术、销售推广等宝贵经验梳理出来,供想返乡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参考。同时,有着多元背景的实习生们也可以贡献所长,为农场注入活力,并降低自己将来返乡创业的学习和试错成本。
统筹:马小超
编辑:泽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