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消费者、市集、学校、电商,一个都不能少——CSA大会现场直击(一)
– 食通社说 –
“社区支持农业”,简称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本源于日韩,后渐变到北美。2003年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于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嫁接、结合了中国的官方话语。
2017年12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和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联盟主办的第九届中国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在贵州铜仁碧江区举办,参会者包括国内近150名专家学者、合作社、农人、消费者、社会组织代表,以及注册参会嘉宾500多人。
CSA在国内的标杆——小毛驴市民农园总经理黄志友说:“虽然是会议,但我觉得它更是思想创新、实践交流的平台”。
食通君将会围绕这次大会的议题,采发系列报道,欢迎关注,参与讨论。
– 这是食通社第027篇推送 –
从大会名字可以看出,CSA的概念及其模式在国内除了在各地被复刻、模仿(如成立各种CSA农园和消费合作社)之外,还结合了中国社会现实,与生态农业、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主流政策方向互相呼应。可以预见,这种新的、非掠夺性的、旨在重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和信任、弥合城乡分裂的农业生产关系,应该在中国的实践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进入第九年的CSA大会,也从最初的高校(人民大学)和乡建的小圈子,渐渐走到北京以外的城市(之前在上海、福州、丽水举办过),甚而进一步结合国际理念,直到今年深入西南腹地,在生态扶贫重镇贵州举办本届大会,算是接上了农业扶贫和乡村建设的“地气儿”。
CSA大会的精神领袖、中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在开幕式上提醒大家,本届CSA大会的举办时间,恰好衔接在前天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这格外赋予了CSA在中国的发展远景以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从新农村建设,到如今的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体察出国家战略从重点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转变向加强三农工作,这对从事新乡村工作建设的人们来说,是一个珍贵的历史机遇期。
温铁军在会上呼吁,从事生态农业的工作者要有问题意识,大会应更侧重总结经验教训,凝结共识并提炼政策建议,使生态农业的工作转变更为主动和积极。
1
CSA的“中国内涵”:农民、消费者、市集、学校、电商,一个都不能少
在下午的平行主题论坛中,“分享收获“的创始人、CSA联盟发起人石嫣进一步分享了她对CSA目前在国内形成的联合体的理解及一些困惑,并表示希望尝试探索进一步扩大地区联合体规模的可能性。
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肌理和家庭、集体密切相关,有着天然的“社会化”因素,因此在定义中国式CSA时,“社会化”成为中式议题拓展的关键。据石嫣介绍,所谓社会化,可以理解为一切能够链接食客和农民的共同体形式。包含农夫市集、消费者合作社、超市、餐厅定制和学校采购,甚至电商……这些都可以称为中国的CSA模式。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农场食物直销配送,在事实上拓展了最早日韩及欧美的“CSA”内涵。
事实上,中国的生态农业及CSA模式的发育最早和消费者对安全食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不断壮大的消费群体规模不无关系。而目前生态有机农业生产的前端和后端都存在各种问题,在共同体建立和形成过程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往往非常脆弱,本应是互相扶持、理解的模式,却容易回到资本主义逻辑下的市场竞争关系。石嫣表示,由于CSA目前由于存在着分散和过于碎片化的问题,无论是生产管理、知道培训、信息交流或沟通,都难以高效进行,这也许是目前CSA联盟面临的最大困境,也是目前联盟探索扩大规模可能性的最大动力。
2
问题意识:开大会不是唱赞歌
据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国在会上介绍,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有近700万“返乡青年”。这些人当中有原本生于农村的年轻人,也有在城市成长起来的城市居民。这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温铁军在开幕上发言提出的“农业并不是只有农民可以搞”。未来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在弥合城乡差距的框架下,鼓励贤能下乡,市民下乡,产业兴乡的“三乡运动”,实现文明有效的乡村治理。
但CSA发展绝非只有成绩。连温铁军教授也提到,只提成绩是不够的。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小农的发展还是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行业缺少能开展实质性支持工作的组织;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于CSA的理念和价值认识也还不够充分。这样的会议虽然有聚集人气的作用,但如何对小农及生态农业的成长产生真正的影响?这是需要会议主办方和所有参与者在会后继续思考的话题和行动的方向。
食通社将会深入报道此次大会的现场和碰撞。欢迎留言,加入讨论。
今日二条:生态小农的销售和认证。CSA大会现场讨论汇总。
– 这些文章也许你会感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