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减灾日,展望更有韧性的农业

今天,2024年10月13日,是第35个国际减灾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Disaster Eduction)。由联合国设立的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

而在过去的一年中,在各地肆虐的愈发不正常的天灾依然是中国农民最大的威胁,农业“靠天吃饭”的常态仍在延续。

自入夏以来,全国各地极端天气频发。6月南方多省持续暴雨,洪涝严重;而北方却高温少雨,以河南旱情尤为严重,其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71%,多地农民浇不上地,忧心如焚。

●8月华北遭遇连续降雨,北京顺义小柳树农园,菜地被淹,机器无法下地。摄影:柳刚

进入7月,北方又遭遇旱涝急转。还是以河南为例,7月中旬出现破纪录的连续强降雨,多地房屋被淹、电力中断、群众被困。农民好不容易从旱情中抢救回来的庄稼,又一下子被淹。全国夏粮罕见地出现减产,比上年下降0.9%,农业农村部表示,略有减产,但仍属丰收。

受到全国主要蔬菜产地接连高温、多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这个夏天的菜价不断上涨。终于熬到入秋。9月超强台风“摩羯”登陆海南,全省农牧渔业总损失超过百亿元。75年来入沪最强台风“贝碧嘉”造成上海、江苏等地菜田淹水、大棚受损,还有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户称围网损坏,螃蟹出逃。

●9月台风后的江苏昆山悦丰岛农场,被吹斜的大棚,需要经过修理才能恢复种植。摄影:斯堂

让人揪心的还有广东梅州6·16暴雨、湖南华容洞庭湖决口、辽宁葫芦岛特大暴雨……气象灾害接踵而至,但并非今年独有。全球温度升高导致大气含水率增加,天气系统更加活跃,更容易出现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

世界气象组织在今年初确认,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并预计2024年的平均气温可能会更高。数据显示,自1980年代以来,每一个十年都要比上一个十年热。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已经比工业化前(1850-1900年)高出约1.45°C,未来还将更热。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破坏性也越来越强的气象灾害,成为农业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

借此机会,我们整理了食通社过去发布的气候相关文章,和各位读者共同回顾近年来农业遭受了哪些气候灾害,以及如何建立更有韧性的农业系统。

●2023年6月陕西泾阳绿我农场,倒伏的阿勃小麦。摄影:赵国秀

一、极端天气频发,谁来关心小农户?

极端天气事件的阴影持续笼罩农业:台风难以招架、摧毁一切;冰雹正面突袭;干旱让人无水可吃;连日暴雨淹死庄稼、也冲断村路,把人困住。而小农在其中受到的影响最大,不仅当季的粮食和蔬菜产量大减,还有大棚损毁、能源开支增加等额外负担。去年的国际减灾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在气候灾害面前,必须“打破灾害和不平等的恶性循环”。脆弱的小农在灾害面前受到生计和生活的双重影响,更需要公众的关注。

▼点击链接,阅读相关文章

台风二连击,包邮区农户遭重创

蔬菜“上蒸下泡”,农民如何度过高温多雨的夏天?

极端天气影响下,各地的春茶还好吗?

冰雹突袭北京,农友损失惨重

十年最强龙舟水,小农遭灾谁来担?

整整三个月的雨,让我领教了什么是“看天吃饭”

当极端天气事件淡出公众视野,受灾的小农处境依然艰难。面对作物损失、家园破坏以及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生活的重建和生产的恢复漫长而困难重重。很多小农户尚不知气象保险为何物,而保险赔付也并不足以弥补损失。

除此之外,我们也关注到牧区和牧民的情况,尽管更少见于媒体报道,但处于生态脆弱地区的他们正经历着更深的气候威胁。

▼点击链接,阅读相关文章

洪灾一个多月后,门头沟的村民们怎么样了

洪水过后的五常,受灾农民在卖货镜头前隐身

京津冀暴雨过后,小农户仍陷在气候适应的困境中

河南“烂场雨”之外,关中平原的农人也在为小麦发愁

城市黄沙退却,沙尘暴对牧民的影响仍在持续

转场夏牧场的阿勒泰牧民,仍然活在暴雪的阴影中

二、每一年都要当作“小年”来对待

除去暴雨洪涝、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灾情过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依旧全面且深远:作物生长周期变化,产量降低;病虫害泛滥;草场退化、沙化;化肥施用进入恶性循环。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的稳定性、市场波动和气候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农民的生计来源又增加了一层不确定性。

▼点击链接,阅读相关文章

最热的夏天,最冷的荔枝季,果农如何面对超级小年?

好年份的葡萄酒会越来越少吗?

芹菜老了,也要气候变化背锅?

躲不掉的高温,种不下的红薯

在桂林深山中的梯田理解气候变化

当朋友圈的江西人都在卖脐橙,产地的果农正在经历什么

气候灾害是天灾还是人祸?在关注气候事件时,我们是否认真考虑过导致灾害发生的另一些人为因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对环境健康的忽视,加剧了农业系统的单一性和脆弱性。

▼点击链接,阅读相关文章

物种消失、土壤退化,人类再不看这份报告就晚了!

小田并大田,昆虫怎么办? | 全国生态日

亚马逊之火,因何燃起,谁在加油?

数百亩农田被淹,是天灾还是人祸?

三、危机下的出路

面对全球气候危机,农业科学家和农民也在寻找应对策略,以提升农业的气候韧性。更多人意识到,解决农业问题不能只依赖化肥和农药,需要寻找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在土壤管理、品种选择和种植方式等维度做出改变:选用抗逆性更强的品种;轮间作以提升农场生物多样性;采用覆盖少耕等措施,增强土壤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一句话:照顾好生态系统,才是应对气候危机的根本之道。 

▼点击链接,阅读相关文章

气候在变化,德国科学家如何与农民合作寻找出路?

土壤、水循环、生物多样性:来自再生农业的灵魂三问

理解有机农业的正确姿势:环境效益及启发价值

有机农业好在哪里?能喂饱我们吗?

基本概念和原则上的共通并不意味着可以“照方抓药”。农场所处的自然环境、品种与规模各不相同,能因地制宜地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并减少气候风险,则需要对当地气候条件的深刻理解和对技术的钻研。

在这一点上,农民才是最了解脚下土地的人。科学家只有和农民一同深耕、研究,才能发掘出真正有用的解决方案。期待单一的技术方案大规模地解决农业危机,是妄念,更是灾难。

重新审视生计与生活,重构与自然和社区的联系,共同抵御风险——全球各处的生态小农通过在地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有潜力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农业创造一个更有韧性的未来。

▼点击链接,阅读相关文章

务农十年:在细节里读懂自然

每一棵草都是一个肥料加工厂,我在大理向苍山学种地

每年保育两百多种农家种,这家有机农场是怎么做的

吃瓜也能治沙?生态学硕士做了八年农民之后觉得可以|食日谈 Vol.16

拒绝草甘膦,我把大草坪改造成朴门菜地

在农业效率最高的荷兰,这个农场为什么只养249只鸡?

编辑:王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