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通社说 2月16日,食通社就联禾创作计划入选作品《“假肉”驱逐真肉》组织了一场线下分享会,邀请作者和与谈嘉宾围绕进口肉的冲击和传统畜牧业出路等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牧民的草膘牦牛到底是卖得太贵还是…
一、澳洲蛋荒 第一次发现,我吃不起鸡蛋了。 刚刚过去的这个新年,我们一家在澳大利亚悉尼租了一间Airbnb民宿跨年。因为人生地不熟,每天只在连锁大超市采购。 赶上圣诞加新年,我第一次发现,我吃不起超市…
食通社说 春节前,河北承德恋乡农场的90后农民任盈盈受德国联邦农业和食品部邀请,前往柏林参加全球农业和食物论坛(GFFA),参与起草了青年农民立场文件。 2月16日的食通社分享会上,盈盈介绍了立场文件…
每个花园都有一套关于美的理论 和关于幸福的道德观。 ——圣地亚哥·贝鲁埃特《花园里的哲学》 说来奇妙,我与生态农业结缘是因为“杂草”。第一是作为问题的杂草。作为社会学和人类学学生,我曾在农村调研近一年…
近期,关于平台态度松动,表示要为外卖员缴纳社保一事引发热议。此举能让多少外卖员受益,是否切实改善外卖员的工作境况,我们拭目以待。 在食通社最新一期播客《食日谈》中,我们则从外卖带来的环境问题——巨量一…
今年一月以来,美国因为禽流感导致了大规模的鸡蛋荒。由于鸡蛋短缺,不少超市采取限额购买规定,甚至频繁断货。与此同时,蛋价应声一路飙高。习惯了每天都能吃到便宜鸡蛋的美国人怨声载道。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毕竟…
食通社说 鸡枞菌,在广东韶关被称为“夏至菇”,近几年成为了餐桌时尚,引发了粤北的采菇狂潮。“春潮Springflut”工作室的CaiCai和大雁进入瑶族,无意间进入了一众采菇大军。他们发现,以流动著称…
一、玉米为什么要喷6遍农药? “我可不敢在外面买玉米吃。”说这句话的时候,老雷笑了笑。我顿时有些郁闷,作为一个城市上班族,在每一个起晚的日子里,煮玉米可是我最爱的早餐。本来采访是把自己放到社会观察者的…
世界的餐桌,从中国的小豆子开始 2025年2月10日是第七个世界豆类日(World Pulses Day)。今年的主题是「豆类:为农业食品系统带来多样性」(Pulses: Bringing Diver…
食通社说 当不愿意接受主流生活轨道的年轻人,来到生态农场实习,会经历什么,收获什么?本文是参与食通社第三期“生态农业实习计划”的实习生泽君的体悟,整理自她在去年分享会“那些尝试种地的年轻人悟到啥?”上…
2月4日,泰国渔业部宣布,他们刚刚成功培育出了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黑颚罗非鱼(Blackchin tilapia)。这种改造后的四倍体罗非鱼和自然的二倍体罗非鱼交配的后代不能繁殖,政府希望借此减少这种来…
食通社说 1月25日,食通社联禾创作计划资助的《“假肉”驱逐真肉:餐桌,牧民,亚马逊》首发于结绳志,收获了很多关注,感谢广大读者的转发和讨论。 在这篇基于多点田野和采访的长文中,你将读到关于牧区餐食…
作为一名常年在外的潮汕游子,我往往仅在年节期间像候鸟一样往家乡迁徙。三十余年来,村庄在变,人也在变,可在斗转星移之间,仍深刻联结着我与家乡的,便是家乡的食物和人情世故。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故乡、爸妈及家人…
春节临近,不仅各大超市的春节BGM陆续解冻,“每逢佳节胖三斤”的节日tag也刷新在各类社交媒体的首页。过去,大家往往会以为过节变胖是因为大鱼大肉。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摄入过多糖分是肥胖的主因之一。…
一、重返2011年 保护区的游览车在窄窄的水泥路边停下来,两旁都是似曾相识的喀斯特石山。穿过一片甘蔗林,实际上无数个秃秃的石山周遭都种满了甘蔗。和黑紫皮的果蔗不同,这种甘蔗的果皮是暗褐色的,外面裹了一…
食通社说 位于广州从化的银林农场占地70余亩,2013年开始实践生态种植。农场的创始人郭锐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了大学又返乡种地的年轻人。 入行12年的郭锐,于2021年成为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计划农场导…
在这个“科技与狠活”主导食物和农业系统的时代里,很高兴又和大家度过了好好吃饭,或者至少一直在谈论如何好好吃饭的一年。 在我们看来,好好吃饭,不只是大时代的小确幸,也不只是保卫生活的个体努力,而是扣问食…
听到“预制菜”时,你会想到什么?是中央厨房加工的“工业化”校园餐?还是连锁餐厅里出其不意的“料理包大餐”?食日谈播客的嘉宾豆豆通过自己的实践,把 “预制菜” 搬进家庭厨房。在她眼中,“预制菜”这个当下…
因为工作原因,我在香格里拉生活过一段时间。和想象中的寒冷高原不同,农牧结合的香格里拉藏区地势多变,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物产被端上餐桌,牦牛奶则提供了饮食中最有营养的部分。 牦牛奶产量少且不易保存,当地牧民…
食通社说 2004年,大学毕业的老六(黄国良)因为在支教时目睹乡村教育之破落,留守儿童问题之严重,而选择投身于改变乡村的事业中。在那个热血年代里,他一毕业就投身于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这是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