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开年,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一个人需要怎样的(农村)生活?” “农村”放在了括号里,是因为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食物归根结底来自土地,区别仅在人…
我叫王鑫,是北京通州人,现在在大兴的长子营镇种了五亩地,开了家生态农场,名叫溪青农场。 其实我除了赶集送货,每天六七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地里。在地里干什么?其实很简单,每天就是种植、观察…
得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因面临租金翻倍和地产商更新商铺,可能要关闭即将迎来10岁生日的社区店“集室”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置信:没想到市集12年的品牌、声誉和社会价值也无法阻止这件事发生。但转念一想,我在…
去年9月,我只身前往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霍奇基斯中学(The Hotchkiss School)读九年级。这里最吸引我的就是那座足足287英亩(约1742亩)的有机农场Fairfield Farm,离主校…
我从小生活在福建安溪的铁观音茶区,每次寒暑假或者茶季回到老家,总能听到人们讨论和茶叶相关的事情,诸如这个茶季收成如何,谁家做的茶卖出了好价格,是不是又该客土施肥了……铁观音早已和当地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一、行走在食物自给自足的路上 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无非衣食住行。自从八个月前住进“恶人谷”,有了自己的田,又在田边花了不到10万建起了我的小屋,我现有的衣服足够穿,立马刷新了这条老命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
如何从外表判断蔬菜的质量呢?看叶子是否“亮、挺、厚、韧”,北京小柳树农园的农场主柳刚在务农十年后,如此总结。这也能形容他种出来的蔬菜——叶片光亮、植株挺拔、触感厚实、饱满有韧度。 他的菜不仅好看,也好…
从2011年跟着科考团队去蒙古草原到现在,我在牧区走访调研已经有十来年的时间了。刚到草原上时,我经常听外面的人讲被牧民“骗”了的故事:明明牧民说自己不会摔跤射箭,但如果因此和他比试一番,外人肯定会输。…
这个春节,你吃好了吗? 天光晴好,正月十五已过,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个春节,食通社编辑部的小伙伴们除了在家里饱了口福,在各个社交媒体平台也饱了眼福。 从腊月二十七开始,我们在微博、豆瓣和微信公众号、朋…
在年前的战略规划会上,当我们讲起过去四年所做的工作,受邀来为我们出谋划策的外部专家朋友们说:“没想到你们还做了这么多!” 确实,除了公号的文章,偶尔在朋友圈发发自制工作餐和出差拜访的图片以外,食通社对…
在上一期的“宝器”系列文章中,我介绍了自己如何在猪屎网上建了一座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木屋,让我能在恶人谷的田野里安顿这副皮囊和心灵。 有的读者提了一些与建房有关的具体问题,让我觉得有必要再做一些解释。
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南宋]王炎 对农人们来说,极端天气广发、频发的2021年无疑是异常辛苦的一年。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去年全国平均气温达到1961年以来最高,北方平均降水量高达…
还记得鲁迅笔下百草园的热闹场景吗?那是个充满着没听过也叫不上名字植物的儿时乐园。 食通社拜访过大大小小的农场也算不少,四川眉山的遇见家庭农场仍然让我们连连惊叹,大呼自己没见过世面。 “我们家种了二十多…
食通社说 去年10月,食通社围绕人类学著作《大吉岭的盛名》组织了4次读书会。作者萨拉·贝斯基在开篇便指出,食物体系(Food System)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人们如何平衡社会价值(如公平、可持续性…
一、初入恶人谷 上面这张照片摄于去年6月16日,那天是我们进恶人谷的第一天。其实我的合作伙伴早就来了,但是一直做不到“进入”。因为十几年来,各种杂树茂竹芦苇茅草占谷为王盘根错节进不得人。 那天,我们租…
少吃肉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吗?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将减少肉蛋奶视为可以从自身做起的“环保行动”,特别是当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的时候。 但在日趋热烈的讨论中,由多国专家学者发起的“牧区、不确定性和弹性”(P…
一、母亲的火塘 从丽江古城西北而出,过拉市海,遥见银光皑皑的玉龙与哈巴两座雪山,一路穿行在金沙江沿线的高山河谷之中。 10月中旬正是当地秋收与冬种之交,两岸土地面积不大,但颇为平整,拖拉机突突作响,人…
2015年,机缘巧合,我来到了德国南部的一个共生社区,第一次接触到有机农业。此后,我先后以志愿者和德米特北部联盟(Demeter im Norden)农业学徒的身份在3家有机农场工作。满打满算,我在德…
食通社说 2021年,哪些公共事件令你印象最深呢?对食通社编辑部来说,无论是在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大会,还是在英国举办的气候变化大会,或是夏天一波又一波的洪灾,初冬北京突如其来的暴雪,都在提醒我们:人…
2020年疫情期间,我独自在台湾求学,压力非常大。我点了很多外卖,也常常在深夜吃零食。毫无意外,一年胖了10斤,大部分衣服都穿不下了。但是比变胖更让我内疚的是那些浪费的食物和制造的不可回收垃圾。外卖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