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老师:陈郁玲 2006年加入台湾主妇联盟消费合作社成为社员,2011年入职合作社。负责门市的站务工作,三个月后进入组织课,负责组织社员和工作人员方面的工作,数月后担任台南分社课长。2017-2…
第一次见到单伟,是在一次农业游学活动上,我们一起去拜访宜春的返乡青年。听说他在西双版纳种了三年茶,早就存下去拜访的心愿。后来喝了他种的茶,又听朋友说起去茶山拜访他的故事,好奇心就更重了。没料到两年后才…
食通社说 在上一篇文章中,李舒萌介绍了宁夏西海固的三个扶贫项目,分别是大棚蔬菜种植、散户养牛、合作社养鸡。在这样的产业扶贫项目中,小农户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当有外来资源和资金进入社区时,如何安排才能让小…
食通社说 位于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即西吉、海原和固原)地区,上个世纪70年代被联合国称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一度成为“贫困”的代名词。最近,热播的主旋律剧《山海情》和院线纪录片《棒!…
文|孙秀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介绍了自己在跨国农企从事种子的工作,也对他们选种育种的精准性、从种子开始打造产业链的高瞻远瞩表达了钦佩。 那这是否意味着,种子的工作只能由科学家、大企业这样的“专业人士”…
食通社说 在上一篇文章中,孙秀才分享了他父亲作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种子企业打交道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80年代以来,我国种子行业从国营到私企的转型。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二篇,作者将和我们分享了他进入种子和农…
文|孙秀才 我是一个生在东北农村土种子家庭的80后,因为我父亲(55年生人)一辈子就是搞种子繁育的。他大部分时间给种子公司制种,也搞一些小作物种子经营。说白了,他的角色就是农村经纪人,靠繁育种子养活一…
即将过去的2020年,让总爱在路上、在田野的食通社有些不知所措。 上半年基本无法出京,京郊各村也严格封锁,食通社的同事们只能加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共同购买,无论是参与打包分菜,还是定菜买菜,每周一次的…
食通社说 在吃货眼里,松茸是餐桌一年一期的美味; 在环保主义者看来,松茸是濒于灭绝的物种; 对采茸人而言,松茸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一家老小的生计,是孩子上学、大人看病和房子翻新的指望。 乍一看,这…
文|林缅伊 虽然很多省份都产野生菌,但全国市场上的野生菌近七成来自云南。 云南在气候上四季并不分明,但旱、雨季却分明得很。这个天然的温室,以及充足的雨水,为野生菌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加上云南省内九成…
文|张胜 我是一个出生成长在洞庭湖畔西畔山洲的80后,外出求学就业离家十数载。今年连续的雨天使得长江和洞庭湖的水位猛涨,几乎到了1996年的高度。我的父亲看着家边上被洪水没过的大堤,感慨地对我说:“如…
文|林缅伊 作为一个浙江人,云南菌子是让我特别好奇的一种食材。不是为了“吃蘑菇,见小人”的猎奇心,而是好奇那些大棚也种不出来的野生菌,到底有多少品种?口感能怎么鲜嫩?香气能有多么奇特? 于是今年七月,…
文 |伍娇 一 我们屋后的那块地是去年租下的,原本的主人是位满头银发的跛脚老太太。夏天的时候我总见她身子一歪一歪钻进半人高的玉米地里上化肥,秋天又弯着腰把一个个壮实的玉米装进编织袋里背回家。“我当年嫁…
文|察析 食通社说 本文作者历时一年多,从赤溪蚝业发展历程出发,以首批推进技术革新的养殖户作为主要访问对象,试图理解技术革新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地社会随之发生的变化。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推送,本篇…
食通社说 本文作者历时一年多,从赤溪蚝业发展历程出发,以首批推进技术革新的养殖户作为主要访问对象,试图理解技术革新对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地社会随之发生的变化。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推送,本篇为第二篇。…
6月的一天,一家”新店”亮相北京三元桥凤凰汇后面的里巷InStreet。 橱窗让路人颇有些摸不着头脑:筲箕,草帽,麦穗,蜂箱,深松叉,木勺子,刹靶,这些还沾着泥土的旧农具看似随意地散落在橱窗各个角落。…
文 |伍娇 作者按 在上海一家倡导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杂志社工作几年之后,2019年我来到西南山地一个多民族杂居的村庄,和朋友老园一起改造了一个老旧民居,并租下几亩水田,开始了向往已久的乡居生活。 现实并…
文|尚毅 作者按 我和家属胖虎先生住在美国中西部大湖区的一个小镇。本地农夫市集自创办至今26年,我们见证了它十年的历史。这一系列小文旨在记录我们在市集上结识的农民的故事,以及我自己对美国农业经济的一点…
文 | 冯可慧 听说北京从5月1日开始实施垃圾分类,但大多小区都“按兵不动”。这让许多摩拳擦掌,想跟上海市民在分类事宜上一较高下的北京群众,一时找不着起跑线。这不免让大家担心,这波垃圾分类,仍会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