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齐苗 鲍勃·奎因(Bob Quinn)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图坦卡蒙种子,是在高中时去的一次乡村集市上。一位老人给了他一把比现代小麦大三倍的麦种。根据传说,这个学名为“呼罗珊”(Khorasan…
食通社说:明明还可以吃的食物,在超市却难逃被扔进垃圾桶里的厄运,造成巨大食物浪费。有一群柏林人,决定拯救剩食,把它们低价卖给有需求的居民,让“垃圾”重上餐桌。在柏林生活的小予,将以自己的亲身志愿经历,…
不知不觉已经立夏了,大城市里感受不到季节,除了忽冷忽热的天气之外,最能让都市人感受到季节变迁的大概就是超市的货架了吧。多山的地理环境和四季分明的气候,似乎让日本人天生就对季节特别敏感,日本人对“旬の食…
食通社说:加拿大的有机农业近10年来发展迅猛,有机农田、农民和消费数量迅速攀升。这背后离不开诸多有机小农和消费者组织的推动。来自加拿大的两位学者和农民在一次讲座中,向我们介绍了全国各个层面的农民和消费…
食通社说 :“你跑得比兔子快吗?你跳得比蚂蚱远吗?你蹦得比鸡高吗?” “瞧瞧我们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标枪叉鱼、拔河比赛、拔草比赛、花海接力赛、蔬菜速运、献给太阳神的礼物、田园寻宝!” “Run unde…
食通社说 :开春啦,也开启了我们今年的第一场“劳动行”。4月13日,十多位食通社的读者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集友结伴,来到了“疯狂农夫”王鑫在大兴的溪青农场,但活动内容竟然是……捡垃圾?
– 食通社说 – 今年北京的冬天一改往年同期的连续阴霾,出现持续数日甚至数周的蓝天,让不少市民直呼生活在一个“假的”北京。然而当城市居民们坐在温暖的家中里捧杯热饮欣赏北京的蓝天…
– 食通社说 – 这是我们与《东北食通信》合作发布的系列文章之三。 主人公酒勾徹年轻的时候希望过一种可以不靠掠夺他人他国资源而活的生活,经过反复寻找困惑之后选择了“朴门永续”,…
作者 | 孙天舒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杜克大学环境学院毕业生。因为只对“吃”才能保持持久而高亢的兴趣,所以立志将探索”如何更好地吃”作为终身事业。目前从事可持续农业、农业国际援助和鸡丝凉面…
作者 | 孙天舒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杜克大学环境学院毕业生。因为只对“吃”才能保持持久而高亢的兴趣,所以立志将探索”如何更好地吃”作为终身事业。目前从事可持续农业、农业国际援助和鸡丝凉面…
作者|王雅卓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供应链管理专业本科在读,关注可持续农业,爱吃,爱电影,爱书,爱数独,爱自然,爱庄子,也爱未知。 – 食通社说 – 当中国动辄“万头牛场”的大规模工…
作者|乔辉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生态学专业博士。199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有机/生态农业及土壤污染生态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也是国家有机工作组成员,及IFOAM认可组织I…
作者|王梆 耕读作家。非虚构作品《贫穷的质感》,《英国乡村调查:当田园遇上全球化垄断资本主义》,《权力和反抗: 英国家庭史一瞥》等见《单读》。 1 被查普曼家的“幽灵”缠绕的我 查普曼家的老…
– 食通社说 – 在食物之外,装盛食物的容器也可以是连接人与自然的途径。在过去,拎着竹篮去买菜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植物编织的篮子不仅装得多,用得久,材料里还有许多经得起推敲的…
作者|覃泳江 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居广东。自2012年起担任Ethical Tea Partnership中国负责人,推行茶叶产业可持续项目。之前在多家外资公司采购部门从事供应链监管工…
作者|冯可慧 纪录片拍摄者,自由撰稿人。短纪录片《亚高山地》导演。先后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人类学系。 1 阳台:妈妈的第一片实验田 妈妈在粤北农户家。 2010年,我们一家人从…
作者|侯新渠 自然教育工作者、社区营造研究与实践者。和丈夫、孩子离开北京后,在成都附近的明月村安家,创办乐毛家乡土自然学校和蒲江县社区营造支持中心,践行可持续生活。 “一锅师太”指导村内农家乐开发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