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蔬菜水果的好坏? 单凭外观的规整美观?但在农场里各种形状不完美的“丑瓜丑果”,为何一上货架就消失不见?基因没有变异,但市场有所筛选。如果消费者只以外观来衡量食物的好坏,将会有无穷无尽的“科技与…
在北京三元桥,有一家不寻常的社区菜店——所有蔬果商品都由本地的生态小农直接送到店里,每一棵菜都有名有姓,且不使用农药和化肥,遵循严格的生产标准。这家名为集室的菜店由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经营,她们的农友也经…
食通社的老读者一定对“扣子奶奶”的大名不陌生:从2021年开始,这位年近60的“老阿姨”选择来到福建的“恶人谷”,自己建房,亲身耕作,从一片荒地中开拓出自己的安身之所,探索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本期节…
本期播客,我们将带你一探发酵食物“奶酪”的奇妙世界,以及布乐奶酪创始人刘阳——一位中国奶酪匠人的故事。 IT出身的北京人刘阳在法国留学时,偶然参与了搅牛奶和制作奶酪的工作,这段“特别解压”的经历让他深…
本期“食日谈”是我们与友台“大小电波”的串台节目,也是我们的第一次串台。我们将和“大小电波”的主播古寺,以及常驻嘉宾南衫一起探索发酵食物充满创意和美味的世界。 南衫作为巧克力品牌“巧力可”刚刚带着她的…
本期食日谈节目请来了两位“发酵工程专业”科班出身的嘉宾,玛丽和刘新征,一起聊聊他们是如何从自制精酿啤酒走上了发酵之路。 大学时学习发酵工程的他们,因为喜欢啤酒,又发现市面上的酒品不能满足口味,开始自己…
也许你已经听说过自制泡菜、辣白菜或康普茶,这似乎成了当下年轻人的新宠。其实,你可能从未想过,发酵食物其实在我们的厨房中是标配,无论是酱油、醋、酒、奶酪、味噌、腐乳,它们都是发酵的杰作。 本期节目中,食…
食通社说 2021年11月,食通社在广州丰年庆期间采访了瓦依那乐队的两位音乐人岜农和十八,这构成了“食日谈“播客的第一期内容。不仅如此,在“食日谈”播客草创时期,岜农还慷慨地为我们特意制作了片头和片尾…
近日,世卫组织公布的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评估引发热议,也让人们重新关注加工食品中的代糖使用。本期节目,食日谈邀请了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在读博士璐璐和我们一同探讨甜味与代糖。 代糖这个概念听…
本期节目,食日谈主播们邀请到了老朋友,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舒萌。我们将以舒萌撰写的热门文章《冰箱越大,吃得越差?美国中产冰箱里的食物体系》为切入点展开讨论。为什么好像象征着家庭富足的大冰箱,实际上却反…
在北京东三环繁华的凤凰汇商街上,无数时髦的餐厅和咖啡馆之中,有一家卖菜的店铺叫做“集室”。如果你曾经路过它,或许会被它质朴的橱窗和陈列所吸引。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就将带你深入探索这家与众不同的菜店。 …
2022年,“科技与狠活儿”这个词流行起来。通过网红博主的夸张表现,大众消费者再次重视起那些藏在日常食品中的添加剂——不是“苏丹红”“塑化剂”这一类绝对有害的非法添加剂,而是那些“合法,但没必要”的食…
这期节目里,食日谈主播来到了浙江桐乡,跟着返乡青年于建刚去拜访他出生、长大又回归的村庄,去看村里最后一亩杭白菊及背后的生物多样性和江南文化,还有他家养蚕缫丝做蚕丝被的现场,刚刚腌下的榨菜…… 作为一位…
在欧洲和日本,让孩子在自然和农业中学习已有许多年的历史。每年,小学生由学校安排去田野学习如何播种、培育、和制作食物。从教室到户外,从春耕到秋收。这股风潮也已经吹到了中国,地处北京密云的“飞鸟与鸣虫”农…
本期节目,是食通社负责气候变化与生态小农调研的启华和两位嘉宾在内蒙古阿拉善的沙漠里录制的。2022年8月末,三个人坐在腾格里沙漠绿洲里的一棵大树下,你或许能在背景声中听到呼呼的风沙,鸟叫的声音,时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