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三粒豆 ,作者周娅 食通社说 上周,食通社作者周娅分享了她于2020年疫情期间,所体验和观察到的英国小镇的韧性食物体系。 他们的经验虽然解决不了我们眼前的问题,但既然“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最近生活在北京的人仿佛天天都在开盲盒。没人能够预料,第二天醒过来,小区是否会被封,或者出门后还是否能回家。 三年来,食通社发布了十多篇关于疫情和食农议题的文章,编辑部每个人都在家里做好了充足的封控囤货…
食通社说 前几天,供销社的重出江湖引发热议,唤起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记忆。然而,几乎没人注意到,供销社全名是“中华全国合作供销总社”,是始于100多年前的国际合作社运动的一支。 今年夏天,食通社的老朋友陈…
食通社说 为什么果树得病了,农民不知道怎么办?为什么农民想学到真技术这么困难,最后还要事事指望农资公司和有经验的师傅?手足无措的农民轻信了农资推销商,就容易掉入农化体系的陷阱,加肥加药,产量却不见提升…
再过60天,2022年就结束了。回望今年发生的公共事件,很难不感到抑郁与无力。 长期关注食农议题的食通社,感受最切身的是气候变化对生态小农的影响。 今夏的高温干旱让湖南洞庭湖畔的橘农经历了大幅减产;广…
食通社说 夏日的一个中午,我们拜访了金海兰。泡一壶茶,不知不觉中,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 2017年,金海兰发起了主要由清华、北大两所高校的教职工和家属组成的“清北消费合作社”,组织消费者共同购买生态有…
接续上期,食日谈的两位主播王昊、天乐和清北消费合作社发起人金海兰在本期节目里讨论了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和她的思想。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阿伦特?在著名的“平庸之恶”之外,她的思想还有哪些能够用来分析当…
听到“合作社”时你会想起什么?也许是父母曾提过的“供销合作社”,也许是农民的“专业合作社”,也可能对此没什么概念。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来到由北大清华这两所大学的教职员、家属发起的“清北消费合作社”。这…
本文为了回答人生最根本的哲学问题,那个著名的灵魂三问: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 有人说:不对,灵魂三问不长这样。但人和人的灵魂不一样。吃货的灵魂三问,就是这个。
食通社说 2022年,或许已经成为国人关注气候变化的元年。经历了夏季的高温干旱与暴雨,反常的天气仍然没有结束。时至10月,湖南和江西的旱情仍在继续。 但正如三和雨顺的李哥经常引用的一句古语:“良农不为…
“吃牛肉不环保”、“规模化养殖造成污染和土壤退化”……在以消费工业肉为主的欧美国家,这些论述几乎已经成了社会共识。 但养殖一定等同于工业化养殖吗?这些年的研究让我发现,还存在一种更环境友好的养殖方式,…
这一期「食日谈」节目里,食通社的天乐和王昊依然人在路上,和嘉宾罗立双一起拜访农友。在途中,罗老师向我们谈起了他自己的故事。 曾经从事农资推广的罗立双,因为看到广东有大面积柑橘类果树患上“果树癌症”黄龙…
“吃蘑菇”好像是生活里的一件小事,但是提到去云南吃“菌子”,似乎是一件又神秘、又昂贵、又好玩的大事。无论是松露、松茸,还是其他不常见的“菌”,这些来自云南的“野生菌”伴随着日渐发达的冷链物流体系和一系…
食通社说 当公众在讨论每日优鲜的倒下时,曾经辉煌的菜市场似乎被人遗忘了。 人们的消费习惯在改变,超市、电商、外卖,都在分流菜市场的客流。大城市中的菜市场也越来越少,相继或被关停、或被改造。 “灵活”与…
“站在挡水坝上,蓄水沟水满了,高粱全倒了。那红红的高粱穗,坚强地昂着头,让果实不浸泡在水里。” 这是8月19日一早,河北滦州糯米庄村三和雨顺农场的李技栋发出的一条朋友圈。
菜市场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吗? 作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设施,菜市场似乎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人们的消费习惯在改变,超市、电商、外卖,都在分流菜市场的客流。而大城市中的菜市场也越来越少,即使…
在跨国航班只需要十几个小时的今天,要花整整两天才能抵达的山村似乎离我们很远。 八月初,我从北京出发,下了高铁、搭上拼车,翻过盘旋曲折的山路,途中做了三次核酸,终于在两天后到了甘肃陇南的深沟村。
我从7月11日开始加入美团外卖。到8月10日,共计工作了31天。 回看这段时间的经历,除了手上留下的黝黑的晒痕以外,有第一次送单时的快乐、有持续工作的煎熬、有大雨爆单时的慌乱、也有摔车时的崩溃和泪水。…
都说七八月份最适合去草原,7月初动身去内蒙牧区调研前,我不能免俗地想象了一番“风吹草低现牛羊”。 从呼和浩特市区向北前往四子王旗的路上,确实看到了不少羊群,甚至还有少见的马群,但沿路的草场并没有像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