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通社说 :本周二,食通社发表了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总干事黄亚军的文章《公益组织做生意?入坑之前需三思!》,读者反响十分热烈。有的伙伴在文章下认真留言,继续讨论;还有更加用心的读者在后台发私信给食…
作者 | 黄亚军 食通社说 :最近几年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无论是做农村扶贫的,环境保护的,甚至支教助学的,都开始转型卖农产品。用NGO的专业术语来说,这叫“生计介入”。 这种转型对…
– 食通社说 – 新年伊始,中国的农业似乎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今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将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城乡融合等目标,纳入了全新的制度框架。其中,“小农户”的概…
– 食通社说 – 5月28日,16位“劳友”参加了我们举办的首期“劳动行”活动,跨城20-70公里,来到大兴的溪青农场,在“棚主”王鑫的带领下,干了一天农活:除草,起垄培土、以…
– 食通社说 – 儿童节快到了。当城里的家长在筹划给孩子买什么礼物,为孩子上什么学校和课外班焦虑时,农村的返乡青年们早就准备好了给孩子一生的礼物:在天地间与自然共同成长。 几年…
食通社作者|万尹亮 台湾逢甲大学公共事务与社会创新研究所助理教授。他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研究消费文化、另类市场、东亚资本主义比较。近年研究食农网络在台湾和大陆的发展,探索生产者和消…
– 食通社说 – 在4月19日的首期“食学社”的分享现场,万尹亮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永续消费”的背景,以及台湾不同形态的另类食农团体。 他指出,消费不单能满足生活的需求和欲望,也…
– 这是食通社第052篇原创推送 – 食通社 作者 “一锅师太”侯新渠 自然教育工作者、社区营造研究与实践者。关心人与食物的关系。《谈谈社区营造》作…
作者 | 孙天舒 因为只有对“吃”才能保持持久而高亢的兴趣,所以立志将探索“如何更好地吃”作为终身事业。目前从事国际发展援助、可持续农业和鸡丝凉面烹饪研究工作。 人一天两三次感到饥饿——如果不是这样的…
– 这是食通社第047篇推送 – 食通社 作者 侯新渠 自然教育工作者、社区营造研究与实践者。和丈夫、孩子离开北京后,在成都附近的明月村安家,创办乐…
食通社说 :我们应该不难理解当今世界自然环境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在一片公共牧场上,每个使用草场的牧民总想试图扩大自己的牧群:多要一点草地资源,再多要一点——最终,牧场被过度使用、土壤退化、生态崩溃。现…
在北京居住的人可能多少听说过“新发地”这个地名。做为北京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发地被称为这个城市“菜篮子”,负责保障北京近八成的食材供应。日前食通君跑了一趟新发地。看到了蔬菜瓜果们是如何以凌…
– 食通社说 – 大多数人们在提及“生态”、“有机”或“自然农法”时,很容易与“顺其自然”甚至“放任”等观念连结。食通君还在一次活动上听消费者说,她以为的安心食物就应该像日本“…
食通社作者齐苗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社区发展专业研究生,关注可持续食物体系重建及替代性食物网络,尤其是消费合作社在国内的发展。她同时也在加州“家庭农场社区联盟”(CAFF)兼职,担任“农场到学校/医院”…
– 食通社说 – 做为现代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似乎并不缺吃的。但想要吃得干净、健康,却没那么容易。购买食物是门综合性的学问,要有知识、懂品质、有常识、有生活实践……在超市越来越…
– 食通社说 – 扶贫和农村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和公益组织的工作。近年来,政府和NGO开始尝试用协助贫困地区的农民打开销路来“精准扶贫”,把资助、输血型的扶贫模式,调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