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城市,我在农场种下了生活的新种子

当不愿意接受主流生活轨道的年轻人,来到生态农场实习,会经历什么,收获什么?本文是参与食通社第三期“生态农业实习计划”的实习生泽君的体悟,整理自她在去年分享会“那些尝试种地的年轻人悟到啥?”上的发言。她曾于2024年3月-6月在广东惠州归芯源农场实习。你也可以在食通社视频号上观看回放。现在,你还有机会像她一样前往农场——第四期实习计划招募将于2月10日截止。本周日2月9日19:00-21:00,我们将在线上直播中邀请来自不同背景的往期实习生和农场导师,用亲身经验答疑解惑,泽君也将参与本场直播。

扫描海报中二维码可直达食通社视频号,预约直播,更多详情请见《倒计时5天,给自己一个种地的理由》

一、去农场前的生活漫游

“如果没有办法在主流叙事中栖身,我要怎样去寻找想要的生活?”这是我在大学期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不想生活在主流所设定的框架里面,好像也一直跟周围格格不入。2022年本科毕业后,我没有走常规的职业道路,而是去广州的“PDT食物小站”工作。这是一家关注食物议题的公益机构,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食物体系”的概念,认识到食物从生产到消费,再通过厨余等方式重新进入田野的整个循环过程。

当时PDT主要在消费端做工作,包括在城市里组织消费者教育,跟餐厅合作做项目等等。但是我始终感觉,从日常生活出发,食物生产相较于消费是更边缘、更不可见的,对我更有吸引力。

因为想尝试成为一个劳动者,我从PDT离职后,开始了一段漫游。在这段经历中,有两个农民对我触动很大。

第一个是我在侗寨的干妈。

当时我在康定的青旅以工换宿,做前台、做后厨、做客房清扫,顺路回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冠洞村,我曾经在这里收集过口述史,但这次是以家人和农业参与者的身份。赶上秋收,我就跟他们一起收稻子、采茶、做侗布。

●干妈在田边晾晒侗布。
我们一行三人上山采了半天的茶,只能卖五六块钱。要知道,我们采的都是茶叶尖,但一斤鲜茶叶只有10块钱。我的侗族干妈对我说:“做农民太辛苦了。其实辛苦也就罢了,关键是辛苦也不得钱。”第二个是我的外婆。

那段时间我尝试以我的外婆作为主角,拍摄纪录片。因为她也出身于农村,我想知道她如何看待农村、农民和城市。

有一次,我们走到城郊的一片油菜花中,漂亮的油菜花让我很开心。外婆看见我的样子,就对我说:“你知道吗?这么多油菜花籽全都榨成油,也就只能卖一万出头,还远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呢。”如果刨掉成本人力,农民其实没有赚到钱。城里人认为漂亮的花海,在农民眼中都是辛苦活。

这两个瞬间在我心里面埋下了一些疑惑与羞愧。

在这之后,我就参加了食通社的“生态农业实习计划”。一方面是因为我想了解农业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种地是怎么回事?农民目前的现实状况是怎样的?农业能否提供一种生活方式?

同时它是我逃离父母的“追击”的一种方式。就算我一直想要脱离主流生活的想象,但是我的父母还是觉得我前几年一直在“不务正业”。当时我已经开始申请海外的硕士,但是又有些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国念书。好像顺着这条道路,最终还是会回到主流的框架里面。

所以,去农场做实习生,是我的最后一次尝试。

二、农场什么样

2024年3月,我来到归芯源农场,它坐落在广东惠州大岭镇。《消失的城乡边界线》里面曾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城市和乡村为什么非要二者择其一呢?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现实,去寻找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呢?”

归芯源的农场主强哥和另外几位合伙人就是一群“半农半X”的人。强哥平时在深圳的一家外企工作,只有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会去农场。

●卫星照片对比图: 2021 年1月(上),归芯源开办之前。这片地曾经想作为养猪场使用,所以很多地方的土地都是裸露的。大约一年半以后(下),很多地方都变绿了,除了人为种植,自然植被也渐渐恢复了。

关于归芯源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朴门永续”

农场在设计时参考了朴门的设计原则:0区是人居住的地方,1区、2区、3区是我们做农业生产的区域,越往外就越接近自然。4 区、5区则是留给动植物自由生长的区域,我们就不常进去了。

●归芯源农场的分区图。

●0区是我们农场的生活区域。有阴凉的顶棚下是我们平时办活动的地方。厨房里除了柴火灶还有猫状的面包窑。我们住所是一栋由二手木材建成的纯木质建筑。

●1区在居住区旁边,有一片设计成八卦形状的菜地。上图是农场的阿江师傅,下图是张师傅,因为强哥平时不在农场,所以雇他们二位来管理种植和养殖。

●2区是果树区,有30多种果树。我们也会把鸡鸭养在那里,它们会吃果树下面的杂草。

●3区是一些田地和鱼塘,我们也在那里种水稻。下图是另一位实习生橙浩带着狗在稻田边
第二个关键词是“经营多样性”。农场的一产主要采取为会员固定配菜的模式。因为有蔬菜,也有鸡、鸭、鱼、蛋,也在尝试种粮食,所以理想状态下,会员家庭餐桌上的所有食物我们都包了。我们的目标是做到30个会员家庭,每周配送两次菜。

同时,农场平时还会接待一些客人来参观、住宿、吃饭,跟深圳的学校合作一些自然教育的项目等等。因为收入来源比较多样,归芯源运营了三年之后就已经收支平衡了。生态农场需要尽可能多样化地经营,这也是我学到的经验。

三、农场的日常

介绍完农场,再分享一下我日常的实习生活。我在农场每天7点多起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喂鸡喂鸭。有时还要走进果林里找鸭蛋,因为鸭会把蛋下在各个地方,经常藏得非常隐蔽。这里有只公鸡,非常喜欢啄人。我在找蛋的时候,还得拿根棍子,防止公鸡在背后啄我。

之后,我会让两位师傅给我安排一天的任务。因为农场主强哥平时不在农场,主要是他们在管理,我们几个实习生就负责给他们打下手。

我们最常做的就是拔草和覆盖。

●同一边番薯地在3月27日拔草前后的对比。

这两张图片中,左边是拔草之前的番薯地,可以看到有草的地方土壤颜色更深,意味着更有水分。等拔完草,湿土也会被根茎给带出来,水分全部带到表面,太阳一晒之后土就干了,会变得和没草的地方一样板结。

因为观察到草可以保护土壤,于是关于到底要不要拔草,我在心里面存有大大的疑惑。

我后来了解,这片地之所以要除草,是因为番薯叶还没有长大,草会影响它的生长。而草必须在早期还很少的时候就拔掉。等到番薯叶长大,就可以不再管草了。

但为了避免土地裸露,用草来覆盖。既可以抑制杂草,也可以保存水分,腐烂的植物还可以形成腐殖质,肥沃土壤。

●3月种完花生之后,我们去山上割芒萁,盖在花生地里面(上)。那是我第一次开三轮车把草全部都运到山下去。过了半个多月,花生已经全部长出来,冲破覆盖的芒萁(下)。我看到之后非常开心,因为是我一直在照顾它们。

其实阿江他们是懂得很多覆盖的做法的。

比如说去甘蔗地里拔草。他告诉我们,把拔出来的杂草铺在甘蔗的周围,每一棵甘蔗围一圈。如果担心杂草拔下来放到地里又长回去,可以把后一棵的根叠着放在前一棵的叶子上,根不接触土地,杂草就不会继续长了。

两位师傅的种植方式,都是基于经验的实用做法,和我印象中的传统农法或自然农法都不同。

后来我在农场发展出一项研究杂草的爱好。其实很多杂草都是可食用的,甚至有药用价值。有时候狗子跟着我们去地里,我发现它会去吃不同种类的草。阿江师傅跟我说,狗比人聪明多了,人生了病还得去医院看,狗直接去地头吃几棵草,就把自己治好了。

●常见的几种野草,依次是:叶下珠;地毯草,它有匍匐茎,很快就像地毯一样铺满整块地,就所以非常难拔;鬼针草,也可以吃的,被蚊子叮了之后,摘一点捏碎敷上,可以止痒;野茼蒿,水边极多,但强哥说有毒,我们也不敢吃;繁缕;假臭草,有一股高级的意大利香料异香,据说人也不能吃,但鹅和鱼都非常喜欢。

我的伙伴,实习生橙浩非常喜欢研究虫子,她经常叫我去看她发现的新虫子,但我就兴趣不大,我们各自有专攻。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做套袋、堆肥、播种等等工作。

●左图是给西红柿套袋,广东有一种外来物种果实蝇,如果不套袋很快就被虫子全部吃光。右图是伯克利堆肥法,把杂草和鸭粪配成合适的碳-氮比,用布盖好注意翻堆,18天左右就可以堆好了。

●另一些有趣的工作:农场承接了深圳小学的自然教育项目,我们去帮学校建面包窑,维护楼顶花园。最后一张图是我画的小牌子。

四、农业小白的收获

回想在农场实习的日子,让我这个农业小白终于有了一些入门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菜和草的关系。地里面会有庄稼和蔬菜,但也会有很多杂草。我现在觉得,庄稼蔬菜并不知道它们长出来是给人吃的,它们只是在自己长着。人虽然最后会在把植物收获掉,但其实大部分时候都像是在伺候它,让它长得更好。

阿江师傅经常说:“其实植物就跟人一样。你可以想象植物的根系,看起来就像人的血脉。想象人需要什么,你就可以知道植物需要什么。”对于浇水追肥等等操作的细节,他有时很难给我们做出科学的解释,但他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态去伺候它们的,近乎直觉。

其实杂草也是这个自然系统的一环,比如我在照顾花生地的时候,发现有很多黑色的小虫子趴在杂草上,那就是蝽象。它们好像更喜欢杂草,有杂草就不会去吃花生。所以后来我就留了一片草给它们。所以我认为,你怎么对待杂草,其实是非常体现种植理念的。

五、串联:从见一棵树到见一片林

因为在归芯源农场对农法有一些困惑,所以我也想去看看别的农场是怎么做的。后来我也离开惠州,在两广和北京拜访了其他几家农场。

●泽君和其他实习生一起拜访小柳树农场(上)和溪青农场。溪青农场的王鑫不在,大家在休耕的草莓棚里帮忙(下)。关于她在两广拜访农场的经历,请见泽君的旧文《西天取经:生态农场串联手记》。图源:食通社

最后我发现:生态农业不存在标准答案,而是一条光谱。

可以从很多指标衡量一家农场:比如不同规模大小、“生态”的程度——用不用大棚?用多少肥料?一产、二产、三产的营收分布等等。每个农场其实都有不同,但我觉得,只要大家认同一些基本理念,比如说尊重自然、不对健康和环境造成破坏,它们都是生态农业。

跟小柳树农场的柳哥聊天时,他把农场分成兴趣型、技能型、技术型。可以用这几个角度来看待我所见的农场:

兴趣型,满足谁的兴趣?可以是农场主自己的兴趣,像陈艳红大姐自己种的菜地;也可以是城市居民的兴趣,像凤凰公社、小毛驴,把地分成小块出租给城市居民。

技能型。鹏程老师就在田间地头给我们讲解如何给荔枝和番石榴修枝,他可以通过简简单单的修枝去决定树最后能长成一个什么样、在哪里挂果。技能也不局限于种地,比如绿我农场可以加工出好吃的饼干,像甘菊征老师把自家的米做成米饼、米粉。

技术型。银林农场的管理比较出色,堆肥的布置、大棚的轮作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能让年轻人聚在一起工作。在北京也有像小柳树的农业机械,溪青的土壤和种植技术等等突出的技术。

农业不仅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思考方式”。

我去广西农场串联的时候,也会觉得生态农友们有一种跟城市居民不一样的世界观,更接近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那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有一套跟现代社会不一样的思考方式。他们也会对中医、传统文化、星象天文等话题感兴趣。这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有着不同的想法,他们都是在城市里很难遇到的。

●我跟另一位实习生橙浩的合影,在农场的开心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跟她共度。

六、未来

结束实习之后,我最终还是决定出国念书了。其实在我走完两广地区的农场之后,我就已经释然了。对此,在结束实习后所写的串联手记的结尾,我写下了对于未来“半农半X”的想法:

我想,如果想要更从容地从事农业,特别是采用自然农法的话,就我而言,只能够从事“半农半X”。实际上这对于农业是一种解放,因为我们对于土地所求不会那么多。农业会变成自我供养的方式之一,也是与人链接的路径,像南宁都市农墟那样,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与他们交流农法与人生哲学。但“半农半X”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1)从事农业的启动资金和基本知识技能;(2)合作伙伴,也可以是一个社区,但我更倾向于是一两位具体的人;(3)自己的职业,也就是“X”。

对现在的我来说,可能这三者都不具备吧。我已经学了这么多知识,也已经看到了很大的世界,但也许还想看看更大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也仍然有困惑,可能在探寻这一困惑的过程也就是找寻我的“X”的过程。

可以说,这次旅程已然在我心里播下了一枚种子。接下来无论是读书、工作、积攒资金、邂逅新的人群,我都希望能够一点一点向着这个理想迈进。这也会成为我关照世界的一个新的窗口,去见证愈来愈多的农场,希望这份手记也能一直一直书写下去。

食通社作者
泽君
生态农业实习计划三期生,目前在欧洲修读人类学硕士,继续以学术切近生态农业。心愿是早日拥有自己的土地、衣食自足。

 

 

 

生态农业实习计划

联禾计划“ 生态农业实习计划”项目于2021年由食通社发起,旨在为有意从事生态农业的年轻人和成熟的生态农场提供支持,让年轻人通过实践掌握务农知识和技术,也能把资深农夫的经验总结、传承下去,同时也为农场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农村社区注入活力。截至目前已完成三期招募,共计支持60余位伙伴进入全国十余家生态农场,展开3个月至1年不等的农场实习。

编辑:王昊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